內容簡介
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創始人之一,盧卡奇的學說對西方馬克思主義乃至整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界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本書藉助大量一手文獻(包括德語與匈牙利語文獻),以思想史的梳理方式全方位考察了盧卡奇從其早期(20世紀20年代前)、中期(20世紀20—50年代)直到晚期(20世紀50—60年代)的主要代表著作及核心思想,並將解讀的重點放在了盧卡奇於“物化”概念群(包括異化、外化、客體化、物件化和拜物教等)下所展開的對以資本主義發展為主導的“現代性”的反思與批判,力圖勾勒盧卡奇物化邏輯的萌芽、形成與演化線索,並藉由“閱讀盧卡奇”的解讀性視角來重新審視二十世紀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整體發展歷程。
總的來說,盧卡奇的畢生探索就是試圖藉助於對物件性活動及其結構的審美的和哲學路徑的探究,恢復真正的辯證法在歷史唯物主義當中的應有之義,也即賦予唯物主義以社會—歷史性。事實上,這一探索也是整個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議題。盧卡奇確立了物化(異化、外化)以及物件性活動(勞動)在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的核心範疇地位,並因此影響了與他同時代乃至他身後的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流話語建構體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盧卡奇一生的思想路線圖就是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形成與發展史的一個映象。因此,我們或能借助於對盧卡奇從早期到晚期思想變遷的研究,管窺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形成史——這也是本書的題中之意。
作者簡介
張秀琴,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教學與研究》雜誌副主編(兼職);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訪問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援計劃入選人(2010年);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入選人(2012年)。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分會副會長(2018年起)。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專案《國外學界〈資本論〉研究的最新進展》首席專家。在《中國社會科學》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多部,其中《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理解史》獲北京市第15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特別是意識形態論專題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思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