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五月份,清軍在擊潰大順政權之後迅速南下進攻南明弘光政權,5月22日,明安宗朱由崧在蕪湖被俘虜,存在不到一年的弘光政權宣告滅亡,從此之後的幾十年一直到1683年清軍攻克臺灣,明王朝的殘餘勢力才被滿清政權徹底肅清。和元滅南宋一樣,清朝在徹底滅亡明朝的過程之中也使用了大量的漢族部隊,如果把大順政權崩潰作為清王朝的漢族綠營部隊激增的第一階段,那麼弘光政權的滅亡則是清王朝漢族部隊激增的第二階段。
在這兩個時間段中,清王朝所獲得的明、順降軍,可以說是在之後的階段中其征服全國的主力,這其中的很多將領,諸如李國英、李本深之流在順治末康熙初仍然有較為廣泛的活動,甚至有部分的將領參加了20多年之後的三藩之亂。
在弘光政權滅亡之後,清廷收降的明朝軍事力量有“興平伯高傑子高元照、廣昌伯劉良佐、提督李本深、總兵胡茂禎、張士元、郭虎、楊承祖、李中星、何應昌、翟鳴鳳、王之剛、李遇春、張天祿、張天福、李成棟、李棲鳳等二十三員。監軍道張健、柯起鳳二員。副將四十七員。參將遊擊共八十六員。馬步兵共二十三萬八千三百。”238300多人就此成為了清軍,成為了清廷征服南明的重要軍事力量之一,這個規模確實非常嚇人。
但是我覺得也不比因此大驚小怪,因為無論是階級也好,還是民族也好,都只是一個非常模糊的範圍而已,人終究還是一個又一個體,總是要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活動的,所以說這些人的心理就很值得探究了。
首先有一個問題必須澄清,之前曾經看到過一些文章中說“弘光政權幾乎沒有抵抗”“其所殺之清軍未滿千人”這個就屬於,典型的看了一些泛泛而談的歷史讀物之後的腦補,因為《清世祖實錄》中記載,在滅亡大順政權及弘光政權的過程之中擊敗“水陸馬步敵兵凡一百五十餘陣”很明顯在攻滅弘光政權之時,清軍依然遭到了成規模的抵抗。
殺得血流漂杵的荻港大戰以及揚州十日自不必說,黃得功、劉擎基、馬應魁、翁之琪等人自然是明軍中的好漢,然而他們的存在並不能改變弘光明軍叛降成風的事實,諸如據守淮安一帶的東平侯劉澤清:丁卯。鎮守廬鳳淮揚等處固山額真準塔等奏報。五月間、臣自徐州水陸並進。會劉澤清下副將高祐統戰艦攻宿遷。隨分遣官兵進擊、大敗之。師次清河。澤清所部總兵馬化豹副將張思義等、率兵四萬。船千餘艘。據淮黃河三河口。連營十里。梅勒章京康喀賴、同遊擊範炳吉天相等率兵渡清河列營相距。以炮擊敗敵艦復遣都司楚進功率步兵六百人拒黃河北岸。鳴炮相應又分兵兩路。一自清河上游進擊一攻對岸馬步敵兵。俱敗之。合軍追入淮安界。斬其副將二員參將一員師次清江浦。監司範鳴珂、攜敕印來降澤清同偽總漕田仰各率兵丁家口登舟遁。偽總兵柏永馥率所部及城中官民出迎。遂克淮安。《清世祖實錄》
不久,劉澤清即前往清方營中投降。很明顯劉澤清部並非不戰而降,而是其主力被清軍擊敗之後,倉皇逃走,其部下群龍無首不得不以淮安城投降,所以很明顯,有一部分明軍確實是在軍事形勢極其不利的情況下選擇了投降,比如揚州大戰開始之前的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歧鳳兩人率4000人投降,史可法聽之任之,荻港大戰之時黃得功部先鋒馬岱投降,此時,南京已經丟失,二劉以及高傑餘部已經投降。馬岱投降之後截斷浮橋,還在浮橋上的黃得功部明軍溺死無數,黃得功“惶急”,不久被劉良佐軍偷襲,中箭陣亡,部下崩潰,死降殆盡,田雄,馬得功等數名高階軍官衝進弘光皇帝的御舟,挾持弘光皇帝投降清朝,卜從善、丘越、於永綬,杜弘域等人在主將黃得功戰敗身死,朱由崧被叛軍出賣的情況下剃髮投降。
而和清方通款,早有預謀投降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襲殺高傑的睢州總兵許定國,此人在襲殺高傑之前就已經將自己的兩個兒子送往清方作為人質,當高傑發動北伐時,許定國將其誘殺。再比如廣昌伯劉良佐,其弟劉良臣在崇禎四年就已經投降清朝,清軍南下之時,其不戰而降,應當與之有很大關係。再比如黃得功部叛將田雄、馬得功此二人很明顯在荻港大戰之前就已經和清方通款,否則也不會在劉良佐狙擊黃得功之後突然反叛,以此推之,馬岱的叛降也應是如此。
除這些之外,還有就是一些意外事件,比如高傑部的潰散降清,許定國勾結清方,誘騙即將北伐的高傑,高傑本以為己方大軍屯於城下,許定國肯定不敢輕舉妄動,於是他只帶了300多人進城,結果被灌醉之後遭到殺害,隨從也多死於非命,憤怒的高傑部將兵於是攻入睢州,大肆屠殺掠奪而去,在此之後史可法帶人進入高部軍營,高傑妻子邢氏(原先是李自成的妻子,後來高傑與之通姦,兩個人裹挾兵馬投靠明朝)害怕兒子高元熙幼小不足以服眾,準備讓兒子拜史可法為義父,結果史氏不從,錯過了這個拉攏高部的好機會。在揚州戰役開始之前,高傑部將領李本深、李成棟、楊承祖等人奉邢氏母子投降。
至於左部投降,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在清軍南下之前,左良玉就以清君側為名準備發兵攻下南京,但左良玉不久死去,其子左夢庚被黃得功部打敗,因此其在清軍南下之後自然就率部投降。
清方在消滅大順政權以及南明弘光政權之後收攏降兵31萬有餘,這些前大順、明朝軍隊都是中原軍隊中絕對的精兵猛將,絕大多數應該都是弘光政權“貢獻”的。作為第一個南明政權,弘光政權之所以能夠出現如此之多的叛將,只是因為這個政權自誕生之初就是在武人的操縱之下,江北四鎮及各地方軍閥根本無視朝廷的命令,劉澤清甚至很不恭敬地說“福王是我們這些人立的,如果一旦出了事,那我就割據一個郡稱王。”想讓這些明朝的兵痞子們給大明江山賣命,實在是有點異想天開。但是啊,這些人在南明可以稱王稱霸,可是投了滿清之後,其地位恐怕要在前遼東明軍之下了,處處被“遼人”掣肘,諸如金聲桓(左良玉部將)與佟養甲(努爾哈赤時,即遂佟養正投降後金)之間的矛盾,金聲桓裹挾佟氏反正歸降永曆朝廷,不久又將其誅殺。
所以在崇禎末年之後,明朝原有的軍隊早就不能被信任了,在清軍入關的這種大的危局之下,能夠肩負起抗清的重任也只有原大西軍大順軍等起義軍的將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