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要說爭議最大的朝代,莫過於明代。明代這個朝代,其實我們不能用傳統的歷史觀去認識,這個朝代時中國封建社會應該來說時最後一個朝代,可能有人就說了,清朝不是最後一個朝代嗎?其實我個人認為清朝能成為中國正統王朝純粹屬於偶然,歷史的偶然。為什麼?
1、清朝的統治民族,主體民族的沒有開化的少數民族,思想是不開化的,這個滿族當時還處在部落時代,奴隸制社會晚期,甚至都沒有進入封建社會。而明朝已經快度過封建社會馬上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明朝和清朝僅僅是一個疆域問題和體制問題的區別嗎?不是,是思想問題!整個社會走向問題!試問,一個落後的民族,怎麼可能統治先進民族近300年?而如果讓落後民族統治那麼久,整個社會會不會倒退?很明顯,從後來的洋人入侵被動挨打就足以證明滿清入關拉低了整個中國社會的檔次。而在那個時代的洋人旅行者的筆記中也是描寫得淋漓盡致。舉個例子:在一家公司中,如果領導手裡握著生殺大權,卻思想落後,沒有能力,這個公司會怎麼樣?
2、如果吳三桂不開啟山海關,聯合農民軍嚴防死守長城一線,會怎麼樣?滿人不能入關,在關外餓一餐飽一餐的,很快他們的部落聯盟就會解體,長久不了的,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3、滿清八旗,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強大,只是他們的前鋒部隊都是明朝的投降軍隊而已,整個明亡清興的戰爭其實都是明朝人打明朝人而已,滿清八旗軍隊有兩個用武之地的節骨眼就能顯示出來他們其實很爛。第一次是康熙鎮壓三藩之亂的時候,滿清八旗軍已經成了遛鳥,鬥蛐蛐,玩蟈蟈,嫖女人的紈絝子弟兵了,如果他們真的是威武之師,康熙初年就腐敗成這樣了,實在是很難想象十幾二幾十年前他們能把大明帝國打敗,這足以說明他們純粹的八旗兵是很次的。
第二次就是鴉片戰爭時期,1840年英國人因為林則徐燒了鴉片,而出動駐印度海軍攻打虎門,見林則徐又防範又接著北上到天津大沽口,滿朝震驚,而英軍攻打定海,寧波,南京等地,當時清軍還都拿著大刀長矛,火炮都是60年前乾隆時期古老火炮,比關天培都大了一個甲子,而且大多數清軍紀律渙散,還沒見到英軍就作鳥獸散了。但是清軍搶奪老百姓,殺人、強姦、放火、燒房可是一把好手!很難想象,這種軍隊40年前揚威天山,平定大小和卓,大小金川叛亂。。。。
所以我們從這三點來看,其實滿清能入關,確實是個偶然,嚴格來說滿清就不應該出現,歷史給中華民族開了個大玩笑。我們再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明朝:
1、首先我們看明朝和蒙古的關係
明朝和蒙古的關係可謂是一家親啊,打打鬧鬧幾百年。我們從歷史的源頭說起,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稱帝,不久徐達大將軍攻入大都就是現在的北京,元順帝北逃上都,上都就是現在的內蒙古多倫。但是,朱元璋並沒對蒙古元朝趕盡殺絕,只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而已。對於這件事,很多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也說一下我的看法。
很多人說,明朝的疆界就到長城一線了,北邊就不屬於明朝的國土了,這種說法佔絕大多數。其實不然!蒙古元朝,就說北元吧,他們雖然作為上一任領導者失敗了,回到了家鄉草原,那麼他們算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嗎?他們以前是領導者,中央政府,朱元璋作為吳王時也奉元順帝為大元皇帝,是正統的朝代,但是現在他們做的不好,治理的不好,百姓將他們趕下臺了,不在任中央政府了,從一箇中央政府的朝代被趕下臺成為一個地方政府了,而且這個地方政府保留了軍隊,高度自治。
你能認為它不屬於中央管轄嗎?也就是說1368年後,蒙古北元就成了大明朝下轄的一個高度自治的地方政府,可以保留軍隊,只要你承認中央的領導,主權在中央就行。這點在明永樂大帝時是表現得淋漓盡致了。北元順帝死了,接著在明成祖的打擊和分化下北元分裂成了韃靼和瓦剌,這只是其中兩個比較大的部族而已,還有兀良哈,阿魯臺等部。
其實在永樂時期他們就承認明朝的中央政府。這就是明朝國家體制的管理與別的朝代不一樣的地方,一國兩制,甚至一國多制的政策統一多民族國家。現在很多人就把蒙古說成是一個與明朝平等的政權,這是不對的!如果不明白的,請查一下明宣宗北伐草原宣讀的祭文就明白了:
祭文: 維大明宣德五年秋,九月三日,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謹陳祭禮。享於故歿王事,大明將校陰魂曰:此戰遠征漠北,緣自宿敵起兵,縱蠆尾以興妖,盜狼心而逞亂。朕稟天命,問罪遐荒,大舉貔恘,悉除敵軍。雄軍雲集,狂寇冰消,才聞破竹之聲,便是失緣之勢。士卒兒郎,盡是九州豪傑;官僚將校,皆為四海英雄。爾等或為流矢所中,魂淹泉臺;或為刀劍所傷,魄歸長夜。生則有勇,死則成名。今凱歌欲還,承臨太平,汝等英靈尚在,祈禱必聞。隨我旌旗,逐我部曲,同回上國,各認本鄉。受骨肉之蒸嘗,領家人之祭祀,莫作他鄉之鬼,徒為異域之魂。朕當表其功,勒於祖廟,汝等各家盡霑恩露,年給衣糧,月賜廩祿,用茲酬答,以慰汝心。生者既凜天威,死者亦歸王化,聊表丹誠,敬陳祭祀。嗚呼哀哉。
史書記載是蒙古諸部此次重新認可大明的領導地位!因為蒙古各個部落,你爭我奪互相傾軋,領導不停的換,誰有能力誰當家,而且不一定是世襲的,很多情況下都是改朝換代的形式,像蒙古俘虜明英宗的也先,他並非黃金家族,也不是成吉思汗的子孫,所當年成吉思汗子孫與明成祖,明宣宗之間的約定,遵奉大明為中央,可能在也先這就行不通了。明白了吧!
但是對於大明來說,不管你蒙古誰當家,都是大明的高度自治的地方政府,你們蒙古人也屬於中華的一部分!只不過是你們蒙古是異族准許你們帶刀,保留軍隊而已,我記得十幾年前西藏人在北京大街上還可以自由帶刀吧!這顯示大明懷柔四海的胸襟,尊重少數民族的信仰和風俗。所以,大明和蒙古的關係屬於地方和中央的關係,不要弄錯了,弄成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因此,也就不存在割地、賠款、和親之類的說法了!當然,這更包括明朝後期和建州女真以及後金滿清之間的關係了。1644年以前,滿清就是明朝的一個地方政府!
2、明朝與藩屬國之間的關係
藩屬國自古有之,唐代時期中國周圍的藩屬國舊有新羅百濟高句麗等,但是論起藩屬國的朝貢體制,規模最大,系統最成熟的還算數明朝。從朱元璋建立大明開始,周圍離的近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就都紛紛上表稱臣納貢。永樂大帝時,隨著鄭和下西洋的開發,向大明朝貢的國家多大200到300個,遍佈整個亞洲和印度洋地區,甚至遠的到非洲!這個朝貢體系不是簡單的送禮或者是誰送得多,誰回禮多,很多人就看不明白,這個格局是以大明為中央地位的一個文化圈的影響輻射範圍。
先進的漢文化影響周圍,讓周圍不開化的地方跟著天朝上國一起共同建造一個共存共榮的圈子。這是和平的,善意的交流,是沒有侵略和殺伐的!這個影響力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更重要的文化和思想的靈魂交流,讓全世界都瞭解中國,瞭解大明,遠方來的客人,送點禮又算得了什麼?但是拉動的經濟,增長老百姓的見識打破地域性和文化性的侷限,成就了新的海上絲綢之路,這個侷限打開了,是何等的偉大!這就跟太陽系一樣,金木水火土五星圍繞著太陽轉,遠一點的海王星,冥王星。
大明就是當時的太陽,周圍的高麗,越南,日本就是離太陽最近的五星。藩屬國,跟地方政府還不一樣。藩屬國,是承認你是一個國家,但是級別比較低,藩屬國的君主,不能稱皇帝,只能稱國王,龍袍上的龍也是有講究的,明朝大皇帝身穿五爪龍龍袍,冊封的朝鮮國王級別就是四爪龍的級別,而日本在明朝嚴眼中的地位還不如朝鮮,只能配三爪龍的龍袍。這都不能成為龍袍了,只能成為蟒袍,甚至蛟袍。因此日本一直在中國眼中不受重視,是一個在漢文化圈中沒有什麼存在感的國家,處在漢文化圈的邊緣。也正是因為如此,日本這個小姨子養的外甥狗一直仇恨中國!想強奪家產取而代之!
3、明朝按理來說應該屬於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在中國明朝時代,其實已經到了封建社會最末端了。萬惡的封建制度眼看就要被我們中華民族所拋棄了,但是造化弄人啊,滿清進來了,不但沒有扔掉這個封建制度,反而撿回來又給加強了,就跟緊箍咒一樣釘在了每個華夏兒女的頭上。
之所以說明朝應該屬於最後的封建王朝原因有一下:
A、明朝中期的內閣制度已經完善且成熟
一個朝代的中央機制形成了與以往任何時候都不一樣的制度,這是制度的進步。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將宰相的權利分配了六部,自己來控制整個中書省,這其實也就朱元璋能做到。朱元璋天生精力充沛,每天干到半夜,不知疲憊,而且還讓自己甘之如飴,除了朱元璋後世皇帝那個能做到?所以,朱元璋一旦歸天,繼任的皇帝立馬成立了內閣,將六部的首腦聚在一個屋子裡集體辦公,替皇上拿主意出策略,直接形成了內閣制度,這個內閣制度是封建官僚體系過度到資本主義議會制度的一個過渡期,也是嘗試期。這樣,內閣的權利和皇帝權利自然就會被分化。明代中期,內閣制度成熟了,成為國家正常運轉的機器,國家已經到了可以沒有皇帝的地步,皇帝不上朝,國家也可以正常的運轉。我們也不要說明朝皇帝昏庸,草包等,因為那個時候政府已經可以不用皇帝操心了。
你看,明武宗,明世宗,明神宗等,多年不上朝,但是依舊國家運轉正常,明武宗玩豹房,明世宗整日煉丹,明神宗天天睡覺,有名的睡王!看起來很草包,實際上封建社會末年,就應該這樣!
像出現康熙乾隆這樣的人都不正常,這個時候封建制度帝王能力越強,國家封得越死,落後就越快!康雍乾看起來很厲害吧!實際上到道光、咸豐,同治衰世,中間就隔了一個嘉慶!衰落相當快!讓人猝不及防,很難想象!這就是康雍乾封建能力突出的後果!這個舵手有點能力,使得滿清這個破船的漏洞當時不那麼明顯!換個能力不強的人上來,都是大洞,都要沉了!
B、資本主義萌芽,社會大變革即將到來!
站在大趨勢上來看,這是好事!封建制度那一套,已經在被我們拋棄,就差出現按一個資產階級的政黨或者階級來統治國家了,明中後期,國家已經開始逐步地開啟商業交易了,商人的地位也在慢慢提高,政府開始重視商業發展的利潤。國家甚至直接出現賣給歐洲商人茶葉,瓷器,絲綢等物品了。人口增加,土地兼併嚴重,光靠種地已經養不活大明朝的人了,美洲引進的番薯,西紅柿、花生等都是明代引進的。因此,如果不是特殊的原因,在短短的幾十年上百年內新興的階級是肯定會出現的。而此時明朝思想界也掀起了一股思想變革的熱潮,像李贄就提出了人權應該平等,對皇帝君權神授的質疑!心學家何心隱在家鄉創辦的“鄉約”,就是我們50年代土地改革的農會的雛形!眼看社會即將大變革,滿清進來了,一切都毀於一旦!可惜,可悲,可嘆!大明的輝煌榮光,就這樣一去不復返!當然,中華民族也就註定了要承受落後捱打的結果了。
3、清朝前期的穩定,來自明朝的對外強硬的餘蔭
我們都知道,清朝入關時候整個東亞地區,甚至南亞地區都是相對穩定的,西方各國並沒有插手,不是他們插不了手,而是他們不敢插手。幾場西方列強與明朝之間的戰爭,我們是需要了解一下的。
A、抗日援朝
嘉靖年間的倭寇,萬曆年間的日本,都有著一個共同的陰謀,那就是像入主中原。規模最大的就是豐臣秀吉企圖以朝鮮為跳板攻打東北。結果朝鮮請明朝出兵,收復失地。明軍不辱使命,將日本號稱戰國終結者的豐臣秀吉摁在地上摩擦。日本從此幾百年不敢對中原動武。
B、屯門之戰(明葡)
16世紀初大航海時代剛剛拉開帷幕,葡萄牙與西班牙迅速崛起,成為稱霸一時的“世界霸主”。瘋狂掠奪的葡萄牙早在明朝中期就已抵達中國境內。此刻的明王朝的皇帝,正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荒唐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不過此時的葡萄牙與明政府也只是小規模摩擦。
直到嘉靖初年,大戰最終爆發。1521年爆發明葡戰爭爆發,1523年明軍勝利。雙方參戰兵力明軍10000人,葡萄牙軍700-800人,明軍主要指揮官為汪鋐。雖然明朝獲勝,但還是為明朝統治者敲響了警鐘,開始大力發展火器事業,增加軍事實力。
C、西草灣之戰(明葡)
西草灣之戰算是屯門之戰的後續。明政府在經歷了屯門之戰後,下令"不準中國人與葡萄牙人接觸。反而釋出命令,要中國戰船一旦遇上懸掛葡萄牙旗幟的船隻,就將其擊毀"。由於明朝水師堅定的求戰態度,加上西草灣之戰一開始明軍就佔了上風,經過反覆較量,葡萄牙不得不接受失敗。最終明葡雙方簽訂協議,開啟交易市場,但是葡萄牙每年要上交10%的利息。
D、料羅灣海戰(明荷)
荷蘭不過一個彈丸小國,卻擁有“海上馬車伕”的稱號,也曾稱霸一時。料羅灣海戰就是明朝與荷蘭之間的戰爭,也是中國古代規模比較大的海戰之一。戰爭發生在明朝末期崇禎年間,明朝方面先後投入戰艦150餘艘,士兵幾萬餘人,而荷蘭方面派遣數十艘最新式帶加農炮的戰列艦,於福建金門東南海岸料羅灣展開激戰。這場海戰在規模上不亞於鴉片戰爭,最終荷蘭失敗,這次海戰是是中國人第一次在海上大敗西方海軍的戰役。自此之後,荷蘭方面與明朝方面維持穩定的貿易行為直到明朝滅亡為止。
E、明英戰爭
“日不落帝國”大家都曾聽說過,明朝確實和英國展開過對戰。明朝與葡萄牙進行貿易後,英國也想開啟中國市場,但是葡萄牙方面不想有人分一杯羹,就在明朝面前一直汙衊英國人就是荷蘭人。此時距離料羅灣海戰發生不久,明朝對於荷蘭一點好印象都沒有,於是拒絕貿易往來。但是英國國王似乎“石樂志”,決定用武力開啟市場。最終明朝與英國戰爭爆發,最終明朝勝利,英國失敗,英國賠償白銀2800兩。明朝後期真的是時運不濟,命運多舛,外有以上戰役加上後金不斷騷擾,內有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莫非真的是天要亡我大明?但是!明朝真的沒慫過!
可以看出來,清朝順利地改朝換代洋人沒有插手,明朝打的硬仗功不可沒。就拿臺灣來說,明朝末年臺灣趁著明廷忙著對付後金,佔據臺灣。雖然明朝滅亡,鄭成功獨自以明朝遺臣、遺將自居收回臺灣。而反觀清朝,甲午戰爭後割讓臺灣,自清朝滅亡後都尚未收回!還是民國全民抗戰勝利後才在美國人的幫助下勒令日本歸還臺灣!想想真是可悲,可嘆!
4、總結
所謂的純粹明粉和清粉是不存在的,孤掌難鳴的,一個巴掌拍不響,要用最客觀的史觀去探討歷史而不是互相的爭鬥,造成近代以來的災難,誰最該負責,不言而喻。所以,拿出客觀的證據分析當時的大時代環境,世界發展的潮流,我們就知道明清兩代各自的角色和歷史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