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寫作,要說有多熱愛吧,也不見得。作為一項技能,如果不能轉化出實實在在的利益,要想長期保持熱情,普通如我是辦不到的。
就好比生活中,突然跑出一個異性來,你出於本能會去愛她。可是她就是不答應你,你還能一輩子不管不顧地愛下去嗎?太難了。
人首先愛的是自己,然後才會顧及其他。所以這麼多年來,我也沒有專注於寫作,專注於這個女人,只是偶爾瞟她一眼。而是嘗試了很多工作。
其實我也沒有文學天賦,也不夠不努力。不然早成名成家了。何至於現在啥也不是!
我身邊一個寫文的都沒有,我也接觸不到那些圈子。一直以來都是自娛自樂的狀態。
好在我性格足夠安靜,沒有同學來陪伴勉勵也無所謂。就這樣子一個人自學自嗨,因此難免會孤陋寡聞,沒有長進罷了。
人都是社會性的群居動物,一個人幹一件事久了,一定會覺得孤單。在生活中,我又找不到同類,就只好寄希望於網際網路了。
作為文學愛好者,前幾年我註冊了簡書,互關了一些簡友。又透過簡友在微信里加入了一些寫作群。
剛開始,以文會友,群裡的氣氛還挺活躍的。大家以為站在知識付費的風口上,寫作一定可以變現。創作也比較積極。群友們都在互關互閱互贊。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的熱情就慢慢地消退了。那幾個寫作群的氛圍也逐漸變得冷清,以致於最後都死寂了一般。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寫出來的作品,沒有多少閱讀量,缺乏正向的反饋,沒辦法變現,賺不到錢和名聲。
寫作之初,大家靠的是情懷,用愛發電,不計較收入。時間一久,付出沒有回報,很多人就受不了。於是就放棄了,另謀出路去了。
有句勵志的雞湯是說: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大家把這碗雞湯喝完以後,發現寫作夢沒能現實,就只好作鳥獸散了。有些寫作群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後,群主就把它解散了。
我至今還記得有一個微信群,從組建到解散,不到兩個星期。我看見女群主不斷地拉文友進群,主要是從簡書上引流過來的。
湊夠五百人後,群主就問,“有武漢的朋友嗎?”然後我們就懂了,群主這是以文會友,找同城的,希望以後能線下見面。
於是其他群友也跟著問,“有北京的嗎?”,“有上海的嗎?”,“有廣州的嗎?”
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地名就都出來了。我也跟著弱弱地問,“有溫州的嗎?”我一連問了好幾天,都沒人回應我。
還真就有個男青年回應群主了,說自己也在武漢,目前從事IT行業,一個月七八千的薪水。他在群裡用語音巴拉巴一大堆,讓人討厭得很,而且不自知。
女主跟他聊了兩天,本著文人相輕的一貫習性,就把他踢出群了。我在心裡想,哇,群主心氣挺高,七八千都夠不到的她的標準線。果然沒過幾天,她就宣佈要解散這個寫作群。隔天就把我們都移出群聊了。
嗯,我們一個都沒讓她看上。想來靠這個在線上找物件談戀愛,也挺不靠譜的。以文會友,對我來說,也是不存在的。
這些年,隨著自媒體的不斷興起和繁榮,文青們寫出來的東西,就算狗屁不通,也不必像紙媒時代那樣,必須透過報刊雜誌或者出書,才有發表的機會。
隨便在網際網路平臺上註冊個賬號,比如說微博、今日頭條、企鵝號、百家號,這個號那個號的,就能發表自己寫的或者拍攝的東西,並且得到應有的獎勵。
而不會像投紙媒那樣石沉大海,深不見底,杳無音訊,連濺起一滴水花的反響都沒有。
再不濟把自己的作品,丟到QQ空間,或者微信公眾號裡,總有幾個好友給你捧一下臭腳吧?
由於自媒體的發達,雖然寫作成不了一項事業,也賺不到什麼錢,但是我也沒有因此就徹底放棄。畢竟,這是自己的興趣所在。
有靈感的時候,願意寫的時候,還是會胡謅幾句的。胡扯成篇之後,放進公眾號裡,時間久了,居然就有陌生人來給我打賞了。
這就像談戀愛一樣,眼看著要分手了,你已經不指望對方回心轉意了。正當你想要放棄的時候,收到了她送來的一盒咖啡。禮盒裡還有她寫的一張紙條:我們再試試看吧。
然後你燒了一壺開水,給自己衝上了一杯咖啡。看著它熱氣騰騰的樣子,你抿了一口,感覺有點苦也有點甜,同時在疲憊中也得到了一絲絲的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