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兵團中國兵(二十三)
波蘭篇
波蘭人巴赫還多次跟我強調,居里夫人是波蘭人,不是法國人。我說我當然知道,她同哥白尼一樣都是波蘭人,只是她嫁給了法國科學家約里奧·居里,而且法國人對她也算是厚待,讓她葬到了巴黎的先賢祠。
巴赫說,就因為她入葬先賢祠,又是法語的名字,所以許多文化水平不高的法國人,就以為她是法國人。我說別擔心,我不僅知道居里夫人是波蘭人,還知道羅薩·盧森堡也是波蘭人,結果巴赫說:對,她還是猶太人。這倒是讓我始料不及,又一個猶太名人,還是名女人。有的時候我在想,從容貌上來說,羅薩·盧森堡有些像中國的鑑湖女俠秋瑾,兩個人的命運也蠻像,都是有學識有勇氣的女豪傑。這個寫下“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的奇女子-秋瑾,讓無數五尺男兒自嘆不如,她大氣磅礴又無限情仇,也是中國最早的女權運動先驅。
羅薩·盧森堡1871年3月5日生於俄屬波蘭邊界附近的扎莫什奇一個相當富裕的、有文化的中產階級猶太家庭,在家裡五個孩子中年齡最小,卻最聰敏,五歲時已經能讀書寫字。1874年,全家遷到華沙。1880年,就讀華沙第二女子中學。是一個具有獨立精神的、聰明的和學業成功的小姑娘,今天叫學霸。1887年中學畢業,不久成為“第二無產階級黨”某下屬小組的成員。1888年10月,該黨遭破壞,不少成員被捕,她曾流落外地,1889年底,到瑞士蘇黎世。在一段時間內,曾借居德國社會民主黨人卡爾·柳別克家。
羅薩·盧森堡在波蘭出生,卻是德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居然還在瑞士德語區的蘇黎世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同時她也在那裡結識了普列漢諾夫,普列漢多夫曾經同列寧一起創立了火星報)。難怪是高智商犯罪,可以把歐洲攪得天翻地覆,而且她和李卜克內西(也是一位法學博士)建立的斯巴達克同盟-這也是一個反對德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反戰組織,後來還為法國外籍兵團輸送了大批兵源。
斯巴達克同盟被認為是德國共產黨前身,所以盧森堡就是德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1917年俄國10月革命後,1918年德國又發生了11月革命,以斯巴達克同盟為首的左派陣營,組織了幾十萬工人起義,推翻了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但斯巴達克同盟隨即又被代表資產階級和容克地主的右翼政權殘酷鎮壓,羅薩·盧森堡和李卜克內西也慘被殺害,殘酷手法不亞於人血饅頭的故事,有些同鑑湖女俠一樣的悲慘壯烈。(杜鵑花發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悽 –秋瑾)
所以一提到羅薩·盧森堡,人們更容易想到她被野蠻計程車兵殘酷殺害,還有她同列寧有過激烈的爭論。她在民族自決和政治組織結構等問題上同列寧有過激烈的爭執,但列寧在盧森堡身後還是不計前嫌對她給予了正面評價,說她無論犯有何種錯誤,都是革命隊伍中的一隻鷹,列寧在1922年的《政論家札記》中寫道:“鷹有時比雞飛得低,但雞永遠不能飛得象鷹那樣高。羅莎·盧森堡……雖然犯了這些錯誤,但她始終是一隻鷹,不僅永遠值得全世界的共產黨人懷念,而且她的生平和她的全部著作(德國共產黨人延緩她的全集的出版太久了,他們在艱苦鬥爭中遭到空前慘重的犧牲也只能使他們在某種程度情有可原)對教育全世界好幾代共產黨人來說都將是極其有益的。”
但到了斯大林時代,蘇聯和各國共產黨對盧森堡的評價則越來越刻薄,直到斯大林去見馬克思後,人們才又恢復對盧森堡的正名,無論是資本主義者還是社會主義者,都重新討論她究竟是共產主義成分還是人道主義成分更多?
盧森堡的政治思想,在論戰中顯得特別活躍和鮮明。其中,關於革命與暴力問題、政黨問題、專政與民主等問題,帶有很大的原創性。在蘇聯、東歐劇變10多年以後,再回看盧森堡的相關論述,判斷的深入和準確好像有神來之筆。
在盧森堡看來,革命不是任何組織或個人“製造”出來的,不是根據哪一個政黨的決議產生的,而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自動地”爆發的。不是組織先於行動,而是行動先於組織,而這“行動的迫切壓力”總是來自社會下層。
羅薩是玫瑰的意思,所以羅薩·盧森堡被稱為是紅色羅薩,一枝帶刺的玫瑰,而她充滿色彩的一生,在西方社會也備受關注,被歐洲左派視為是反集權主義的思想先驅,甚至女權主義者也把她視為楷模。她對十月革命的批評和民主思想,被認為是開拓了民主社會主義的先河。盧森堡曾經自詡為一個永遠的理想主義者,在她的私人書信和友人回憶文章裡,她卻有著情感細膩又含情脈脈的小女人的一面,有濃烈的人道主義情懷,因而她關切人類的命運和人類生存的周圍環境。
她在一封致友人的信裡說:“當我置身於像此地的這樣一個小花園裡,或者在田野裡與土蜂、蓬草為伍,我內心倒覺得比在黨代表大會上更自在些。對你,我可以把這些話都說出來:你不會認為這是對社會主義的背叛吧。你知道,我仍然希望將來能死在戰鬥崗位上,在巷戰中或者在監獄裡死去。可是,在心靈深處,我對我的山雀要比對那些‘同志們’更親近些。”“我研究植物,跟幹其他事情一樣,也是滿腔熱忱,全身心地投入。世界、黨和工作,都悄然隱退。每日每夜,我的心中只翻卷著這麼一個激情:去春天的原野漫遊,採集成抱成捆的鮮花,然後回家整理、分類、鑑定,再夾到書頁裡去……”。
她對文學藝術和歌劇油畫等等也有廣博涉獵,如果不是這個世界冒犯了她對公平和自由的理解同感受,她大可憑藉天才和智慧去專心於她的動物學,植物學,經濟學或歷史學,她的深厚學識也讓她的文字經常是文采飛揚。
一個飽學而多才的奇女子,包含了那麼多的元素和化身,即敬畏生命,又真真切切,把職業革命者的人生活出了斑斕的彩虹,讓個人氣質和性格魅力飄揚天空。
德國的11月革命同俄國“十月革命”有許多關聯。1918年11月3日,德國基爾港的水兵反對同英國艦隊作戰,舉行起義,並建立了全德第一個工兵代表蘇維埃,揭開了“十一月革命”的序幕,但在組織架構上卻比俄國十月革命要複雜。當時的全德蘇維埃代表大會上,右派代表佔絕大多數,革命過程中,以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為首的左翼認識到必須在組織上同機會主義分子徹底決裂。
德國所謂的機會主義創始人是拉薩爾,是一個同馬克思和恩格斯同時代的歷史人物,而且也是一個猶太人,但卻是一生飽受馬克思恩格斯猛烈批判的人物。以士兵和工人為主的德國11月革命失敗後,有大量起義戰士逃往法國加入外籍兵團。還有一個同中國革命有密切聯絡的德國人李德曾經是德國“十一月革命”的干將,失敗後逃到了蘇聯,然後又被共產國際派遣到中國,結果在江西中央蘇區盲目指揮,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給中國革命造成嚴重損失。
從盧森堡奮鬥的生涯我又想到了墨西哥著名女畫家弗麗達·卡羅,她同富有創造性的盧森堡一樣也是猶太人,兩個意志堅強和聰明智慧的女性也都是因為童年的疾病而終生一瘸一拐,但同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高低不平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非凡的足跡。肉體的傷痛不僅讓弗麗達創作了輝煌的超現實主義繪畫(但她自己並不承認是超現實主義畫家),更因為她同墨西哥繪畫三傑之一的無產階級畫家裡維拉的特殊關係,讓她還同流亡到墨西哥的托洛茨基有過一段情,托洛茨基也是猶太人。弗麗達早在1927年就加入了墨西哥共產黨,被稱為墨西哥玫瑰的弗麗達天賦異稟卻又放蕩不羈,又是一枝帶刺的玫瑰,從肉體的痛苦中活出了凡人無法體驗的人生境界。
我好奇的則是為什麼盧森堡和居里夫人兩個傑出的波蘭女性都是在波蘭以外才出了名。難道如果她們留在波蘭的話就會淹沒她們的天才而隱姓埋名了嗎?還有一個想到的則是所謂的時事造英雄,難道波蘭的歷史當中就產生不出真正的英雄或者是名垂千古的著名人物?作為一個歐洲的小國的命運,也實在有些悲催,波蘭是曾經三度被滅亡的一個國家。話題扯得有些遠了。
也許是波蘭人的才華在自己的土地上難以生根發芽,是需要在可以施展才能的外國更大平臺上才能夠茁壯成長?自己的國家當中,在風雲變幻歷史裡面產生出來的世界著名人物確實有限。這也讓我另外想到了歐洲人的天性的一面,或者東西方的差異。也許他們真是為了自由的緣故,一切都可以拋棄?
像盧森堡女士這種捨生取義用巨大的激情來實現自己的理想主義的革命行動,也許是深埋在一些西方人的天性在裡面。相對來說魯迅有過不斷地批評中國人弱點的言辭,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秋瑾女士在“致徐小淑絕命詞”裡也有類似表達:“痛同胞之醉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沉誰挽?日暮窮途,徒下新亭之淚;殘山剩水,誰招志士之魂?不須三尺孤墳,中國已無干淨土;好持一杯魯酒,他年共唱拜侖歌。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別,風潮取彼頭顱。壯志猶虛,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腸堪斷!” 這也許同歷史的淵源有巨大的差別,中國一直是一個以農田為主的社會,舍家棄田是絕難的選擇。同中國傳統農耕民族相對的西方民族更多是以狩獵為主,更有一些是海盜民族,相對更加英勇好戰和具有掠奪性,喜歡激情和浪漫?
還有一個同巴赫關係很好的波蘭人,有一個很難發音的名字,嘎基茲亞克之類的,他是一位來自格但斯克的警察,人也比較高大,有警察的塊頭,也對把波蘭變色的團結工會恨之入骨,說他當年對團結工會的罷工者毫不手軟,大棒子漫天飛舞。
親不親階級分,看來不同陣營還真是涇渭分明,有些人之間或許還真是有天然仇恨,而不是後天拉來的仇恨。所以我們共產黨的哲學就是反動派不打就不會倒,只有鬥爭起來才其樂無窮。
原創連載 期待再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