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任遠芳和在蘇聯莫斯科養病的父親任弼時的合影。
1950年夏天拍攝的全家照,圖中右三為任弼時。
任遠芳(左)和丈夫武盛源(右)喜迎國慶72週年。
日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釋出。如何傳承和弘揚好這些紅色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城巿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剛從中國工農紅軍哈爾濱趙一曼紅軍小學、哈爾濱蘇寧紅軍小學揭牌儀式及相關紀念活動現場歸京的開國元勳任弼時之女任遠芳及其家人,聆聽他們的經歷與精神傳承故事。
“舅媽是趙一曼烈士”
忠貞不渝的婚姻家庭
“這一次是經顧秀蓮提名應邀參加9月12日至16日在哈爾濱舉行的上述紅色主題紀念活動,趙一曼是我舅媽。”一見面,任遠芳便告訴記者,“趙一曼原名李一超,1927年和同為黃埔學員的舅舅陳達邦在去蘇聯深造的船上相識相戀,並於次年4月成為革命伉儷。1928年冬結婚僅半年的舅媽李一超懷著身孕趁舅舅外出上學之機留下書信悄然回國,1929年生下兒子不久,母親陳琮英便把她們母子送到武漢舅舅家後,李一超便赴東北抗日,從此和家人失去聯絡。直到1957年,舅舅從當年留下的一張母子照上才辨認出抗日巾幗英雄趙一曼是自己妻子,成年的兒子才知那是自己的母親。”
為了抗日,任遠芳的舅媽和舅舅僅相處了一年多便再無聯絡,年幼的兒子在記憶中也沒有媽媽的印象。任遠芳又何嘗不是如此,11歲的她僅和父親任弼時在一起生活了五個月便永世隔絕。“我1938年生在莫斯科。1940年3月,父親奉調回國,把一歲多的我留在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慢慢長大,直到1950年初,我利用寒假的機會與來莫斯科治病的父親相聚,5月隨父親回國,10月父親便去世了。”
任遠芳的父母聚少離多,她說:“1920年,父親要去上海外國語學社學習準備赴蘇留學,直到1926年4月才與母親陳琮英完婚。此後,為了革命工作,父母24年短暫的婚姻生活幾經聚散。尤其是父親常年為革命奔波孤身在外,子女不在身邊,1950年和家人團聚了短短5個月便去世了,還曾失去了5個孩子。”
父母自幼相識、兩小無猜,無論聚散依然恩愛有加、生死相依,這樣的婚姻觀為任遠芳的婚姻樹立了良好的榜樣。1967年,時年30歲的任遠芳和37歲的來自山東的武盛源結婚,“媒人起初給老武介紹的是我的好朋友,他沒看上。後來我的好朋友又介紹我,他看上了。”任遠芳饒有興致地談起當初相識的情形,就像父母的愛情一樣,現年83歲的任遠芳和90歲的武盛源相扶相持,在54年的婚姻生活中兩人從沒紅過臉。如今二老每天或結伴散步,或相約游泳,還上網看新聞、刷微信,生活規律,心態平和,從不吃藥,身體硬朗。
“這樣的父母更可愛”:
直爽、節省、吃苦、奉獻
任遠芳說:“因為父親一心為黨、大公無私。在他身上我感受到紅色基因的核心就是奉獻精神。父親多才多藝,會彈鋼琴、拉小提琴、畫畫、寫作、照相等。父親去世後,母親把他用過的鋼琴、小提琴、腳踏車等遺物全部上交國家,沒給子女留一件物質上的念想。”任遠芳認為“這樣的父母更可愛”。
因父親去世早、接觸少,任遠芳和母親相處長達50多年。“母親生活上節省樸素,家裡的桌子裂了縫還在用,很少見到她穿新衣服。”任遠芳自幼耳濡目染母親的節儉,“我從小到老從不擦油抹粉、也不熱衷打扮。有吃有穿就行。”
“有次在我家見我愛人一進門便把所有屋子的燈都打開了,我媽立馬讓把不用的燈都關掉。我說‘又不花您的電費’,她說‘花誰的電費也不能浪費國家的電’。”任遠芳的女兒武曉明也深受教育。
“母親很能吃苦,在長征的草地上生下我二姐‘遠征’,幾天後便繼續隨軍長征。”任遠芳像母親一樣,在她生女兒時丈夫在外學習顧不上家,她就在8平方米的阿姨家度過了一個月產假,並婉拒了前來接她的母親。
“母親在解放前一邊參加艱苦危險的革命工作,一邊生育過9個孩子,從不給組織添麻煩。”任遠芳透露,中辦老幹局有關負責人曾評價說:“任弼時夫人最好照顧,從未向組織提過任何個人要求。”這也培養了子女不依靠家庭的獨立性格。
“記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我爸在國外工作,我媽帶著我和弟弟寧願在北京街頭避險、淋雨,也不肯去前來接我們的舅舅家。”武曉明告訴記者,“我媽雖然是高幹子弟,卻從不依靠家庭背景。為了低調,在上大學時改名為‘陳松’,大學畢業後再沒用過家裡的錢,就連結婚都未用過姥姥的錢物。”
愛心在接力
革命情點燃戰友誼
1986年中央統戰部召開紀念紅軍長征勝利50週年大會,陳琮英和每一位到會的老紅軍都獲得了一頂紅軍八角帽作為紀念。“母親愛不釋手,無論走著坐著還是在家外出都戴著。有次我逗她說:‘媽,您這頂八角帽是假的。’意思不是紅軍時期的八角帽。結果母親聽後生氣了,好幾天不理我。我的弟媳見狀後讓我趕緊給我母親道歉,之後老太太才開心了。”打那時起,任遠芳認識到紅軍女戰士的經歷是母親精神世界的聖地,“那頂紅軍帽母親一直戴到去世,與軀體一起火化。”
陳琮英對紅軍帽的情結源自戰友間刻骨銘心的恩義。“母親因在長征路上生產,使得身體極度虛弱。朱德伯伯便做魚竿釣魚、熬魚湯送給母親喝。之後才有了奶來哺乳我剛出生的二姐,所以我二姐稱朱德、康克清‘乾爹’‘乾媽’。住在中南海時,我二姐只要和母親生氣就去找康媽媽‘訴苦’。”任遠芳回憶道,康媽媽幾乎每天找母親聊天,姐妹二人情義綿長。
陳琮英和戰友互幫互助,任遠芳看在眼裡記在心中:“1950年10月,父親去世後母親過於傷感,我們全家搬到張聞天(當時在前蘇聯任大使)家和劉英阿姨住到1953年中央把我們接到中南海居住為止;1976年7月張聞天伯伯在無錫因病去世後,劉英阿姨回京暫無住處,我媽便接她住在我家同屋朝夕相處半年多,陪同她的兒子也住了一年。”
母親的戰友情潛移默化地薰陶出任遠芳樂於助人的熱心腸。“我媽曾幫對門失去母親的小男孩換洗衣服,做些他姥姥照顧不到的事情,儘管自己還帶著兩個未成年的孩子;曾數月在深夜我們熟睡後,為出版社無償校譯一厚本中俄科技字典;為任弼時紀念館捐款購置電腦等裝置;為在京路遇的烏克蘭夫婦送禦寒衣物並幫其患病的兒子聯絡醫院、做隨身翻譯等等。” 據武曉明回憶,這是部分反映任遠芳解人之困、成人之美的為人故事,折射出成長歲月給她留下的關心集體、樂於助人的基因,更多的是傳承了父母只講貢獻不講索取的奉獻精神。
任遠芳夫婦有個7歲的孫子,很疼愛但也要求嚴格:“我們都是在國家的培養下苦幹起來的,希望下一代不僅能吃苦更要學好文化,將來成為有用之才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紅色基因傳承關鍵在青年
“‘七一’當天,受中辦邀請我和老一輩革命家的子女代表在天安門觀禮臺上參加建黨百年慶祝活動。”談起出席建黨百年慶典,任遠芳仍心潮澎拜,感嘆萬千,“我1963年入黨,我愛人1958年入黨,在50多年的黨齡中,深深感到是黨和國家培養了我們。”
黨能有百年輝煌,從革命建設時期走來的任遠芳夫婦認為:“靠得是奉獻精神,具有如‘駱駝’般的父親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用畢生詮釋的紅色基因的精髓。沒有奉獻精神就沒有未來。”
“傳承好奉獻的紅色基因關鍵在於青年一代。”武盛源老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青年人丟了我們黨百年來的老本——奉獻精神,我們國家就沒有未來。傳承好紅色基因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未來所在。要想傳承好,全社會都要達成共識,讓青年一代傳承紅色基因為國家作奉獻,才會實現共同富裕,下個一百年才會做得更好!”
時逢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辰72週年之際,二老衷心祝願:經過百年實踐和不斷自我完善發展,相信在未來的一百年裡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會把國家建設發展得更好!
記者:葉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