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一”烈士陵園位於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任角村東,1942年5月21日,三百多名烈士長眠於此。陵園坐北朝南,園內有一座烈士紀念亭,亭內紀念碑正面刻著“三百英烈紀念碑”7個大字,背面刻著碑文,碑文如下:
烈士崗碑誌: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九日,日本帝國主義者對冀南區開始了極端殘酷的大掃蕩——“鐵壁合圍”。烈士崗掩埋著的三百名烈士就是在這次最激烈的反掃蕩戰鬥中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光榮地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在最艱苦的歲月裡,我冀南人民的保衛者——冀南軍區戰鬥部隊始終是站在抗日戰爭的最前線。五月二十一日的黎明,敵人以整師團的兵力從四面八方搜尋前進著。我冀南軍區政治主任張俊峰同志在這陷於重圍的嚴重情況下,英勇而沉著指揮著我冀南軍區二十七團三百多名壯士對敵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槍炮聲怒吼著,戰士們的殺敵怒火燃燒著——“同志們!為國家為人民犧牲是光榮的!”“我們是共產黨的隊伍,毛澤東的戰士,不妥協不投降!”“衝啊……”
我軍在張主任率領下不屈不撓的,前仆後繼地進行了五次衝鋒。
太陽從東方轉到西方,在敵眾我寡的情勢下已殺傷了大量敵人。當惱羞成怒的日寇傾巢進犯時,而彈盡援絕堅守陣地的我軍壯士們,仍與敵人進行英勇的短兵搏鬥。堅持到全部的為祖國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而張主任的熱血也流盡在這次戰鬥裡。
烈士們,安息吧!你們的熱血不會白流的。英勇的中國人民已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趕走了日寇,並把中國人民的死敵蔣介石賣國集團趕出中國大陸,現在正突飛猛進地建設著美滿幸福的社會主義社會。生活在自由幸福的新中國人民——特別是武邑縣人民的心裡都深刻不忘地悼念著:“英勇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
一九五五年二月二日
碑文記述了“五·二一”戰鬥的背景和經過,以樸實的語言講述了戰士們英勇抗戰的精神以及武邑縣全體人民對烈士們的敬仰之情。
一場力量懸殊的戰鬥
1942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極其艱苦的一年。日本帝國主義經過長期的侵華戰爭,人力、物力遭到極大的消耗,他們為了扭轉這種危機局面,繼續其野蠻的侵略戰爭,急忙調集華南、華中地區的侵華日軍,回師華北,把主要兵力用來對付領導人民堅持敵後抗日的共產黨和八路軍,妄圖把華北變成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的後方基地。為了粉碎日寇的侵華陰謀,有力地打擊敵人,我黨領導的八路軍主力部隊,分編輕裝開赴華北各地,配合地方武裝,深入開展游擊戰爭。
5月21日拂曉,冀南軍區5軍分割槽第27團在武邑縣任角村附近與敵人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參加作戰的有第27團第1連、5連和9連的一個排以及正在執勤的縣大隊2中隊的隊員,共300餘人。第27團在政治部主任張俊峰的帶領下,先後5次打退敵人的進攻。敵人惱羞成怒,調來了近3000名日偽軍,100多輛汽車,幾十輛坦克,還有飛機,以密集的炮火向我軍陣地進行猛烈攻擊。敵我力量對比懸殊之大,不僅僅是人數相差甚多,武器裝備也是天壤之別。
就是在這樣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戰士們憑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英勇頑強地與敵人血戰到底。這正是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程序中孕育出的偉大抗戰精神的集中體現。
一支老百姓口中的“鐵軍”
1942年5月20日夜,為了阻擊敵人,戰士們急行軍20餘里,連夜轉移到任角村村東的場院裡。為不打擾百姓,戰士們就在場院裡和衣而臥,休息待命。張俊峰同幾個戰士找到村裡的堡壘戶,組織鄉親們撤離,鄉親們為戰士們準備了食物,每人兩個菜餅子。張俊峰冷靜地分析了形勢,最後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保證群眾的安全。他在陣地向戰士們作了簡短的戰鬥動員:我們是共產黨的隊伍,為國家為人民立功的時候到了,堅決和敵人拼到底!
戰鬥從黎明激戰到黃昏,炮火連天,震耳欲聾,風塵滾滾,煙霧瀰漫,黃土地打成了黑土地。當地老百姓這樣形容:“只聽見嗚嗚的聲響,也分不清是槍、是炮還是坦克、飛機,也看不清是鬼子還是八路軍。”戰士們一天滴水未進,米粒未食,餓著肚子和敵人拼打,子彈打光了就同敵人展開肉搏戰,最終消滅了日偽軍800餘人。由於敵我力量懸殊,300多名戰士絕大多數以身殉國,最終他們確保了任角、何村、孫村的老百姓全部安全轉移,無一傷亡。這次戰鬥是一次成功阻擊敵人保護百姓的勝利之戰!在百姓的眼中,這300多名戰士就是一支“鐵軍”。
一座長長的烈士崗
戰鬥結束後,當地老百姓懷著萬分悲痛的心情,把戰士們的遺體掩埋在當時作戰的交通溝裡,並堆起了長長的烈士崗。烈士崗縱橫交錯,總長度近千米。幾十年來烈士崗佇立在當年的戰場上,莊嚴肅穆,捍衛著中華民族的尊嚴。自1942年堆起烈士崗,當地老百姓就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著烈士崗,大家深知如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戰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為了更好地保護烈士崗,近幾年武邑縣有關部門在原來土崗的基礎上進行水泥加固,並且立漢白玉石碑以作紀念。這座長長的烈士崗,代表著革命先烈不怕犧牲、勇往直前、頑強拼搏的革命大無畏精神,它時刻提醒我們後輩只有銘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