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屬於新華社以及相關記者,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齋”所有。備註也是引用新華社,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轉載需經本人同意方可!
常州市六七十年代老照片已更新(可點選開啟),結合看效果更佳!
編輯不易,若君喜歡打個賞!
1980年 袁長髮攝
常州市紡工局和商業局聯合舉辦的紡織新產品試銷門市部,陳列400多個優良產品,開業兩個半月營業額達30多萬元。
1981年 戴紀明攝
武進縣縣長張志一(右一)同一年成為全省“冒尖隊”的洛陽公社虞喬大隊虞家頭生產隊的幹部社員一起總結由窮變富的經驗,研究落實秋收分配方案。虞家頭生產隊由於成功地育出珍珠蚌苗170萬隻,增加了八萬元收入,加上農業和其他副業的發展,使每個工日值達到9.65元。
1982年 戴紀明攝
武進遊藝機械工業公司製造的“游龍戲水”遊藝機。
新中文化用品商店在1982年第四季度營業額比1981年同期增長121%,利潤增長174% 1982年 方愛玲攝
常州市商業部門改革零售商業管理體制,試行全額利潤提成、職工集體承包的辦法;還鼓勵18名店員實行個人在店或離店承包經營,部分小型國營零售企業試行“全民所有,集體經營,國家徵稅、自負盈虧”的辦法,經營責任制做到責、權、利結合,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社會商品零售額大幅度上升。
1983年 戴紀明攝
常州梳篦廠生產的梳篦已增加到400多個品種,年出口量500萬張,佔全市梳篦總產量的45%,產品遠銷26個國家和地區,1982年全廠的利潤比4年前增長5倍。
戴紀明攝
1983年常州市在商業體制改革中,新闢了33個貿易市場,促進了城鄉物資交流,搞活了經濟。圖為規模最大的迎春日用品貿易市場。
1983年 戴紀明攝
兩次榮獲國家金質獎的常州柴油機廠
常州市積極組織科研力量,集中資金,引用外資,推廣新技術,加速了老企業的技術改造,全市實現技術革新13000多項。1982年全市總產值達到38億多元,平均每人創造年產值超萬元,財政收入5.3億元,常州已成為全國工業發展較快的“明星城市”之一。
1984年 湯孟宗攝
巴基斯坦巴達米巴工廠與常州柴油機廠合作生產的S195柴油機正準備裝運出廠。
1986年 王呈選攝
由中國民航局和常州市政府合資修建的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的常州機場建成。
正在建設中的武進貿易大廈
每天清晨,近30萬人騎著腳踏車奔向生產、工作和學習的崗位
常州市已有150多種產品分別榮獲國家、部、省一級的優質稱號。常州市人均產值、勞動生產率和財政收入指標,連續兩年在全國69個同類型城市中處於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