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姓是中國人常見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二十九位,在粵湘桂川地區特別有影響。當今歐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11%,總人口大約在146萬。
歐的名義
歐、甌等字的主體是區,區字本義踦區,藏匿也,表示眾多之義。在甲骨《卜辭》中商朝已有區人。區、歐、甌作為姓氏都是同一來源。區人即甌人,也即歐人,與西北方古羌戎族有親緣關係。黃帝有熊氏部落聯盟中有一支以貙為圖騰的部落,實際就是區人。區人在商朝時被壓迫遷到東南沿海一帶,因能製造獨具一格的陶器,被稱為甌人。甌人自遷到海濱之後,信奉的圖騰因環境變化而轉換,以海鳥為圖騰,即海鷗。甌人因始終是分散的部落,沒有形成國家,但在遷移的過程中留下了帶甌、歐的地名,比如浙江的歐餘山等。後人有以所居之地名而命歐、甌等姓氏。
歐姓起源
歐姓的起源與演變:
一、源出姒姓
歐姓源出姒姓。夏朝少康封其庶子于越,號無餘,在今浙江紹興,後來建立了越國。到戰國時勾踐的六世孫越王無疆時,越國為楚國所滅,楚王更封無疆之次子蹄於烏程歐餘山之陽,其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等。烏程歐餘山故域在今浙江湖州南之故菰城之升山,到西漢時封在此地的稱歐陽亭侯。姒姓歐姓的歷史有2500年。
西漢孝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的後裔搖為東海王,又稱東甌王,東甌國故地在今浙江甌江三角洲的溫州地區,其後有歐氏、甌氏。
另一來源是歐陽複姓的改姓,歐陽去陽為歐,尤其是在當代,這種複姓改單姓十分普遍。
外族基因融入
外族血液融入歐姓從出現歐姓開始就陸續發生了,首先是古越地的東越人、閩越人,其次在漢晉時期,浙贛地區的山越人中都有歐姓。到唐宋時期,除一部分融入壯族的先民中外,多數東越人、閩越人、山越人的歐姓同化為漢族,併成為兩廣、湘贛地區的重要姓氏。
歐姓分佈
從宋朝至今1000年中,歐姓人口增長率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東、湖南、廣西三省區,大約佔歐姓總人口的56.7%。其次分佈於四川、貴州、重慶、福建,這四省市又佔了歐姓人口的21.4%。廣東為當代歐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歐姓總人口的25.3%。全國形成了以粵湘桂為重心的歐姓聚集區。
歐姓血型
歐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
O型佔38%,A型佔28.5%,B型佔26.1%,AB型佔7.4%。
歐姓名人
歐治子
歐冶子(約公元前514年—?),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另一說為古代甌江流域生活著的閩族匠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龍泉與湛盧劍的創始人。歐冶子誕生時,正值東周列國紛爭,楚先後吞併長江以南45國。越國就成為楚國的屬國。少年時代,他從母舅那裡學會冶金技術,開始冶鑄青銅劍和鐵鋤、鐵斧等生產工具。他肯動腦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體強健,能刻苦耐勞。他發現銅和鐵效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第一把鐵劍“龍淵”(後改名龍泉),開創中國冷兵器之先河。歐冶子鑄造的一系列赫赫青銅名劍,冠絕華夏。
歐磐
歐磐,明代將領,安徽滁州人。初襲指揮使。成化中,擢廣東都指揮僉事,因屢有戰功,充廣西右參將,分守柳州、慶遠。弘治初,稱病解職。因為將廉,能得士,覆被召用,佩平蠻將軍印,鎮守湖廣,晉都督僉事。後請老病歸。
歐信
歐信,明朝中期將領。歐信初嗣世職為金吾右衛指揮使。明代宗時,因廣東平叛之功升任都指揮同知,又調守白羊口,遷大寧都指揮使。明英宗復辟後,歐信以都督僉事、參將守備廣東雷、廉等府,又接連升至都督同知,佩徵蠻將軍印為廣西總兵官。歐信進討兩廣瑤、僮叛亂,雖時有小捷,卻無法將其徹底平息。明憲宗即位後,隨左僉都御史韓雍等蕩定藤峽盜亂,旋即入朝掌前軍都督府事。成化七年(1471年),出任遼東總兵官,屢破朵顏三衛侵擾。
歐姓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歐姓的郡望是平陽。歐姓以八劍為堂號。“八劍”堂號典出春秋歐冶子。歐冶子善鑄劍,越王請他鑄五劍,這五劍是: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後來,戰國時干將又為趙王鑄三劍,這三劍是:龍淵、太阿、工布。合在一起就是歷史上八大名劍。歐姓後裔有以八劍作為堂號的。
歐姓的重要楹聯有三副:
孝格猛獸;光佩芙蓉。
才高吳下;惠被泉溪。
菟虎供祀;芙蓉閃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