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最著名的古建築,可能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便是故宮,因為故宮的木構建築不僅古老,而且這種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即遇到地震時,也不會鬆動散架, 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這座歷史上明清兩朝的皇宮。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建成於1420年,距離今天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見證了王朝的興衰敗落。其建築面積有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如今這裡已是享譽世界的文化遺產,每年都有許多中外遊客前往故宮打卡。
其中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故宮三大殿,太和殿又名金鑾殿,古代宮殿最高等級的建築,該殿建在高臺基上,用漢白玉石雕欄環繞,屋頂為重簷廡殿形式,兩層屋簷,其中包括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
整體給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這種屋頂形式是中國獨有的造型特點,兩側的曲線屋脊柔和優雅,黃色的琉璃瓦屋頂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紫禁城建成以來,三大殿遭受過多次火災雷擊,每次被焚燬後,又重新建造,明代故宮三大殿,曾恢宏壯觀一時,可如今卻都不復存在了
由於後世木材不足,只能越建越小,如今我們所能看到的是明朝時的漢白玉臺基,清朝時所造或重修的宮殿了。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故宮中軸線南部,是皇帝每天上朝的地方。該殿作為紫禁城中體量、等級都無出其右的地方,也因此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事實上,太和殿在明朝時叫做奉天殿,我們今天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六年完工的,屬於第五次復建的建築形制
康熙三十四年,康熙帝下令重建太和殿,當時的督造官對太和殿的開間做了改動,由原來的九間變成十一間,但是尺寸卻縮小了。如今的太和殿與明朝時相比縮水了二分之一,看上去完全沒有以前氣派,就連兩側的連廊也變成了山牆。
中和殿,該殿“中和”二字來自於《禮記·中庸》:“中和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意思是,凡事要保持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讓天下之事變得順和。
中和殿屋頂為單簷四角攢尖,其獨特的鎏金寶頂是其他兩大殿所沒有的,明清兩朝,中和殿主要是用於舉行各種大典,如祭天壇、地壇,皇帝會在中和殿閱視祝文。
中和殿在明朝時名為建極殿,該殿最早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嘉靖年間失火,後重建改稱中極殿,清順治元年,清廷入主紫禁城,又改中極殿為中和殿。
如今,在中和殿的天花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
保和殿在故宮三殿中排在最後,這裡是皇帝在除夕、元宵舉行盛大宴會,宴請藩王公侯及一二品大臣的地方,該殿為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簷角均安放9個小獸。
在明朝初年,保和殿被稱之為謹身殿,每逢舉行朝典前,皇帝從乾清宮升至此殿更衣,清順治二年改為保和殿,意為萬物和諧,保持天下太平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