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特殊時期為家長提供特別的家庭教育指導,全國婦聯推出了“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微信欄目,家長可以透過家庭教育微課學習家庭教育知識。
“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總820期)
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作者:藍駱駝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以前我們常說‘慈母嚴父’,其實最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嚴母慈父’。母親要嚴格而堅定,父親要理性而且和善。”
01
“寵溺”的媽媽,養不出站著的孩子
一提到媽媽,很多人會想到“慈母”二字。畢竟在大多數家庭中,媽媽都是溫柔角色的存在。
媽媽溫柔並沒有錯,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溫暖。然而,“慈母”並不意味著毫無原則地嬌寵、袒護孩子。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把很多網友們看怒了。在陝西街頭,一個揹著書包的男孩竟然在大街上狂踹媽媽。他一把將媽媽按倒在地,一邊罵罵咧咧,一邊往媽媽身上狠踹。
附近的保安都看不下去,想上前制止,男孩卻衝著保安大吼大叫。媽媽卻趕緊爬起來替兒子求情,希望保安別把事鬧大。原來,男孩想要玩手機,媽媽不同意,他就開始鬧。這才有了讓人氣憤的一幕。
孩子的胃口是喂出來的,脾氣是帶出來的,是百般遷就溺愛出來的。相反,如果媽媽能夠嚴格要求,原則性強,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態度堅定地反對,孩子可能也就不再鬧了。
對於孩子來說,心軟是害,嚴格是愛。誰溺愛孩子,誰總有一天會為孩子包紮傷口。在孩子的成長中,媽媽一定要堅定而有原則。
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滿足。對孩子的教育,不能以愛之名讓步。
02
“嚴父”出孝子,其實是最大的謊言
人們常說,嚴父出孝子。相對於媽媽的溫柔來說,很多爸爸都習慣了扮演嚴父的角色。他們在孩子面前總是以威嚴示人,覺得這樣才能有威信。然而,過於嚴厲的父親,真的好嗎?
綜藝節目《你好爸爸》中,曾經採訪了上百位素人爸爸。當問到“您的父親是怎麼樣一個人”時,出現最多的答案就是“嚴厲”。
這些已經當了爸爸的男人,回想起小時候被嚴父管教過的日子,依然心有餘悸。
有一位說:“從小,父親給我灌輸的就是,我是沒用的,連豬都不如。”長大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他總是非常自卑、怯懦,覺得自己永遠在犯錯,不如別人。
還有一位從小被爸爸打到大:“只要不聽話就會打我”“做錯事就要天天捱打” “動不動教育我們的方式都是用武力來解決”。因為被打怕了,他選擇了逃離父親,哪怕人到中年,還在跟爸爸冷戰。
其實,他們口中的嚴父,正是很多“中國式嚴父”的縮影——不注重情感交流、親密互動,反倒是吹鬍子瞪眼,處處彰顯爸爸的“威嚴”。這些嚴父們也不是不愛孩子,只是真的沒用對方式。
英國劍橋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父親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比母親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的影響嚴重得多。如果一個家庭中,父親扮演著嚴父的角色,時常責罵、懲罰孩子,孩子在青春期時可能會和家庭成員更疏遠。
這些被嚴父管教下的男人,在擁有下一代之後,也會下意識地模仿當年的父親。扮演一個嚴父的角色,用曾經遭受過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
關於父親這一角色,李玫瑾強調過:“父親一定要‘慈’。因為父親是有力量的,父親慈愛,孩子認為是有人撐著的,天塌不下來。”
李玫瑾建議,“慈父”要給孩子兩種感覺:第一要給孩子一種胸襟,告訴他這個事兒眼前看是個大事,回過頭看不大了;第二我有力量,但是我不隨便濫用,和孩子是朋友一樣的感覺,給你建議,告訴你該怎麼做。
爸爸們應該追求做一個有愛的父親,做一個展現溫柔而又有陽光的父親,才會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利。
03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其實會影響著他將來和世界的關係。健全的家庭教育方式,應該是愛與尊重和鼓勵並存。
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實是“嚴母慈父”。
“嚴”並不是非要用打、罵的粗暴方式對待孩子,而是指態度和要求的嚴格,是給孩子一個底線原則,不能碰。“慈“的一方多給孩子鼓勵和安慰,讓孩子不失自信,給孩子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盡情綻放。
媽媽嚴格而堅定,能擺脫孩子天然的“欺負”。爸爸理性而和善,能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既要讓孩子知道原則和底線,又要給他們充分展現個性的空間。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通常是具有原則性同時兼具靈活性。
為人父母,願我們在愛和規矩中把握好平衡,做好孩子的人生引路人,引導孩子心向暖陽,健康長大。
來源:凱叔講故事(ID:kaishujianggushi),凝聚4000萬個家庭,帶給父母美好希望,讓更多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
圖片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