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這幾年有關注過DIY市場,不難發現近年英特爾在DIY玩家圈子中的口碑可以說越走越差。平心而論,英特爾的效能表現其實也沒那麼不堪,與其說英特爾開倒車,倒不如說是在AMD、蘋果等品牌在晶片領域取得巨大優勢的同時,英特爾還在蓄勢待發。而且就11代移動酷睿不插電的效能表現來說,英特爾的進步還是很明顯的。
不過在AMD和蘋果晶片越做越強、推廣越做越好的2021年,英特爾可能真的要反思一下過去“保守”的產品進度和宣傳方式了。就連看F1時我都能在彈幕看到有人刷“AMD YES”,無論效能還是宣傳,英特爾今年怎麼也得拿下一個。
於是,就在10月28號,英特爾正式釋出了採用AlderLake架構、Intel 7製程工藝的英特爾12代酷睿處理器,嘗試用P核心與E核心這樣的混合核心架構重鑄英特爾在電腦玩家心中的形象。我們這次也拿到了全新的i9-12900K和i5-12600K兩款處理器,想知道效能有多強,看下去你就知道了。
12代酷睿介紹
首先我們來看看12代酷睿究竟有什麼亮點。與之前所有的酷睿處理器不同,這次是英特爾首次使用“混合核心”或者通俗地用手機行業的說法來講——“大小核”的結構。其中,P-Core為效能核心,E-Core為能效核心。不過和手機領域的大小核心不太一樣,AlderLake中的P-Core和E-Core之間的差異並不僅僅停留在核心主頻上,不同的核心其實也有著自己擅長的運算範疇。
比如P核針對單執行緒高負載、AI運算等領域有專門最佳化,而E核心則針對多執行緒、資料吞吐等操作進行最佳化。兩者就像選擇了不同職業、技能的專精玩家,而不是滿級大佬和可愛萌新之間的區別。而英特爾在架構日上公佈的示意圖顯示,P+E這樣的結構將出現在桌面端、移動端與低功耗移動端的產品上。而且無論是哪種封裝方式,E核總是以4個一組的形式出現。
我們這次拿到的i9-12900K和i5-12600K也是相同的情況。其中i9-12900K是現階段公佈的旗艦12代酷睿,採用了8P+8E,16核心24執行緒的結構,默頻3.2GHz/2.4GHz(P/E),睿頻5.1GHz/4.9GHz(P/E)。
記憶體速度D5最高能拉到4800MHz,D4則為3200MHz。記憶體大小限制與上一代相同為128GB,CPU PCIe通道數為20條。不過在英特爾智慧快取技術的加持下,上一代廣為詬病的16MB三級快取終於提升至30MB。
至於i5-12600K,採用了6P+4E的10核心16執行緒架構。“6P+4E=16 8P+8E=24”,這個核心與執行緒的對應關係相信大家不難解開。頻率方面,默頻3.7GHz/2.8GHz(P/E),睿頻能來到4.9GHz/3.6GHz(P/E)。就像大家想的一樣,由於12600K的核心數量更少,無論是P核還是E核,默頻都要稍微高一點點。i5-12600K的三級快取要低一些,為20MB,PCIe通道數和記憶體支援與12900K保持一致。
測試平臺介紹
為了忠實展現i9-12900K的強大效能,我們也準備了一套與之對應的測試平臺。
主機板方面這裡我用的是找ROG借來的玩家國度ROG STRIX Z690-E GAMING Wi-Fi。作為Z690-E主機板,ROG也深知肯定有人會在這塊主機板上把i9超到冒煙,因此配備了16P CPU供電和極為豪華的18+1相供電模組,同時給周邊的VRM配上了碩大厚實的散熱器。不過話又說回來,按照英特爾的說法,12900K即使在不加電壓的情況下,標稱最高睿頻功率都能達到241W,是基準功率的192%,一般的板子可能還真不一定按得住。
ROG STRIX Z690-E GAMING Wi-Fi同時也支援DDR5和PCIe 5.0,為了應對Gen 4硬碟的巨大發熱,ROG不僅給硬碟位配備了大面積散熱馬甲,甚至還在主盤位的馬甲上加了一根熱管,可以說是非常有想法的一塊主機板了。主機板有三個板載M2槽,如果覺得不夠的話隨附的PCIe拓展卡還能另外拓展兩個硬碟位出來,插滿5條SN850不是夢。
記憶體這裡用的是英睿達的32GB×2 DDR5 4800MHz C40套條。大家應該也注意到了,儘管頻率高了,但時序也明顯變慢。雖然說某些DDR4的條子在不壓時序的情況下也能達到4200+的頻率,DDR5的記憶體條現階段也確實不便宜。如果你真的想在600系晶片組上應急用D4記憶體其實也不是不行。但如果你是長期使用的話,我建議大家還是想辦法從RGB外設上摳一點預算出來升級一下記憶體,即使大家都是穩定上4000,但D4和D5還是有區別的。
顯示卡這裡沒什麼好說的,我用的是從同事電腦裡“借”來的RTX 3080,對空氣我沒什麼好評價的,這裡先祝大家在11號能用合適的價格買到自己想要的顯示卡。硬碟我選擇的是年初為PS5準備的威剛XPG翼龍S50 Lite 1TB,儘管標稱讀取只有3900MB/s,但對於一個測試硬碟來說應該不成問題。
散熱器我用了恩傑X72 3600一體水冷,電源是鑫谷黑金GP1100全模組千瓦金牌電源。講道理12900K標稱的241W配上3080用850W說不定也可以,但為了安全起見,最後我還是將電源升級到額定1000W。
最近電商平臺上千瓦電源的價格可以說翻了又翻,1200W的ROG雷神現在已經要2699元,想入手12900K的朋友又不可能搭配750Ti之類的顯示卡,和往年相比今年升級電腦的成本可不是一般的高。
說到ROG,由於12代酷睿處理器改用了長方形封裝,同時也改用了全新的LGA1700格式,之前購買了華碩水冷的使用者,可以在微信ROG會員小程式申請LGA1700扣具,省下買一個新散熱器的錢。
機箱的選擇就更簡單了,為了更好的散熱效果,我準備了一個VEDDHA Alpha開放式機箱或者說機架。模組化的設計在更換硬體和檢修時還是很方便的,但如果你家裡多灰或養貓的話這種機箱就不要考慮了。
基準測試
系統更新到Windows 11 21H2,顯示卡驅動更新到496.49,空調開到22攝氏度,接下來就是測試的時候了,測試期間將BIOS AI調整中開啟XMP1並啟用4800MHz XMP配置檔案,並將CPU能源模式設定為效能模式。
在CinebenchR23中,i9-12900K就用實力證明了自己並不是簡單的“大小核”,多執行緒得分27374,單執行緒得分1980。測試期間任務管理器顯示i9-12900K核心一直跑在4.47GHz的頻率,且由於後臺沒有執行其他背景程式,16個核心24個執行緒都參與了Cinebench的測試。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有些奇怪,這個4.47GHz是怎麼回事?剛才不是說P核睿頻可以跑到5.1的嗎?然而事實上,P核確實可以跑到5.1GHz,這只是資源管理器無法分別顯示不同核心工作狀況的問題而已。除了資源管理器外,我們平時做測試用的FPSmonitor和3DMark也沒針對12代酷睿做適配,無法準確讀取不同核心的具體資料,測到後面FPS Monitor甚至直接停止運行了。
所以為了檢視P核與E核的工作狀況,這次我們用的是AIDA64中的CPUID資訊。在列表中可以看到i9-12900K的核心1-8是效能核心P-Core,而核心9-16是能效核心E-Core。
在多執行緒測試中,可以看到P核心(1-8)全核睿頻到4.9GHz,這也和AIDA64壓力測試中的效能表現相符。E核心(9-16)也全核來到3.7GHz,並穩定持續到測試結束。在單執行緒測試中,ITD自然將任務分配到了P上,此時核心頻率穩定到了睿頻標稱的5.1GHz並持續到測試結束。
不過真正令人驚訝的,還是i9-12900K只用1.26V的電壓就實現了全P核4.9GHz/單核5.1GHz的出色表現。再加上不只是湊數的E核心,此次12900K的表現可以說令人驚喜。
3DMark測試的表現更是將11900K遠遠甩在身後,TimeSpy中12900K CPU得分18947,即使我將記憶體頻率降低至4400MHz並將能源模式調整為自動,i9-12900K也有一萬六的驚人分數,搭配3080跑分更是可以來到17598。TS Extreme中,i9-12900K處理器分數9276分,總分8794分。其中從曲線圖來看,在第三節中,i9-12900K甚至一度突破了5000MHz,可以說表現非常穩定。
在新增的CPU測試中,i9-12900K的主頻也一直在5000MHz附近徘徊,16執行緒10405分最大執行緒11956分。不難看出8個E-Core雖然功耗不高,但加在一起的效能表現其實並不弱。
FireStrike總分38024,物理41558分,頻率曲線也一如既往穩定,可以說表現非常出色。
但i9-12900K的實力其實遠不止這些,要知道上一代11900在1.27V電壓下全核頻率其實也能達到4.8GHz。但如果我們把功耗也考慮上,那i9-12900K的領先可就不只是一點半點了。在過去的測試中,11900K在進行AIDA64 FPU測試,主頻在4.8GHz的情況下封裝功耗大概在220W的樣子,封裝溫度也來到80攝氏度上下。
但得益於Intel 7工藝和全新的混合架構,即使i9-12900K比11900K多了8個能效核心,功耗也要明顯低於11900K。在AIDA64中選擇CPU+FPU壓力測試,在8核4.9GHz+8核3.7GHz的情況下,i9-12900K的封裝功耗也僅停留在175W徘徊,30分鐘的測試內沒有超過190W。
要知道我最開始為了i9-12900K還專門準備了千瓦電源,看到這樣的能耗表現,我只能說Intel 7實在是強。與此同時,P核與E核之間也沒有出現明顯的溫度差異,大家的核心溫度都在55攝氏度上下。換句話說,在強大的製程優勢與更強大的結構下,i9-12900K就算多帶了8個3.7GHz的E核,功耗也比11900K低了差不多30W,工藝升級壓死人,降維打擊也不過如此。
遊戲測試
那這強大的處理器,用來打遊戲能不能改變玩家口中“AMD YES”的局面呢?這裡我們跑了幾款遊戲的基準測試,在沒有特殊備註的情況下,遊戲以2K解析度,畫質最佳預設並關閉動態最佳化、幀數鎖、垂直同步執行。
首先是最佳化一向都很好的極限競速地平線4,效能總結196FPS,CPU模擬平均342FPS、CPU渲染平均232FPS,即使是最低幀數也有188FPS,從分佈圖來看錶現還是非常不錯的。
著名俄語學習軟體CSGO中,絕大多數場景內遊戲都能在385FPS左右流暢執行,即使是載入或場景切換期時,幀數也沒有出現明顯的波動。當然這也與CSGO對多核心效能要求其實並不強有一定關係。
在以超大沙盒地圖聞名的幽靈行動:荒野中,儘管大型沙盒需要載入的隨機事件更多,但遊戲依舊能拿到平均85FPS分數,最低幀數也僅僅75FPS。此時我們留意到平均CPU佔用率僅為13.2%,最高也只來到21.5%。
全境封鎖2和彩虹六號:圍攻也是同樣的情況。全境封鎖2中i9-12900K整體分數11685分,平均131FPS的成績。說實話考慮到全境封鎖2實際上是一個面向AMD Ryzem和Radeon最佳化的遊戲,12900K的平均佔用只有22%這是比較讓人驚訝的。
彩虹六號:圍攻中,平均幀數來到416FPS,最低幀數也有331FPS。CPU渲染平均時間為2.4ms、佔用33%。那麼既然CPU負載不過半,我們是不是能用另一半的CPU負載做些什麼呢?
其他
舉個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試過正在Lightroom或者別的軟體裡匯出某些要趕著用的東西,但又不想電腦在這放著乾等。換作平時我們肯定是在這乾等,最多也就在前臺看看影片。後臺是絕對不敢跑什麼高負載的。
但在i9-12900K 16核心14執行緒的強大配置和ITD的支援下,事情似乎出現了一些轉機。剛才提到,在正常測試時,CSGO幀數在390FPS左右,而Cinebench多執行緒測試分數在27000上下。那麼如果我在後臺用Cinebench模擬處理器工作,前臺卻在玩CSGO,那效能又會有什麼變化呢?
在有背景負載的情況下,CSGO幀數從389FPS降低至352fs,雖然說幀數有明顯下降,但依舊不影響正常的遊戲發揮。而背景執行的Cinebench,分數從原本的27374降低至25664,分數同樣有大約7%的下跌,但整體來說影響並不大。
如果說CSGO的負載不算高,那CPU佔用33%的彩虹六號:圍攻就成為了另一個測試工具了。這一次我們決定模擬單機主播的操作,在不使用外接採集卡的情況下,直接使用OBS對當前螢幕進行1440P@60fps的錄屏,並運行遊戲的基準測試。
此時遊戲基準測試給出的平均幀數從給416FPS降低至353FPS,CPU渲染時間來到2.8ms。雖然幀數有所下降,但350+FPS的效能表現已經足以讓絕大多數遊戲主播滿意。換句話說,對絕大多數FPS玩家來說,專門的“推流機”已經變得可有可無。而對於我這樣的攝影愛好者來說,以後等待Lightroom照片匯出時,也可以名正言順地開兩把排位了。
總結
如果上一代11900K英特爾正在“憋大招”的話,那這次的i9-12900K可以說開啟了英特爾X86架構的全新紀元。雖然說我們知道製程進步必定伴隨著效能的提升與能耗的下降,但令人驚訝的是,英特爾不僅同時達成了這兩項挑戰,同時還用混合核心的架構為桌面端處理器帶來了全新的發揮空間。
我知道,在這個時間點一定會有人用蘋果的M1 Max與英特爾的i9-12900K做比較。但在我看來,兩款處理器無論是形態,使用場景與目標使用者都不盡相同。蘋果用ARM晶片告訴一般使用者“你的電腦不一定就要用X86”,而英特爾用Intel 7工藝、AlderLake和ITD重塑大家對X86電腦功耗與效能的認知。兩者並不是簡單的替代關係,攝影愛好者使用者也可以用i9-12900K玩遊戲,在合適的時候,用合適的工具做合適的事情,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而全新的12代酷睿i9-12900K,在我看來就是那個強大的全能工具,讓電腦效能不再設限,讓使用者創作不再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