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油膩”梗非常火,身邊的小夥伴比較怕,怕稍有不慎就掉進“油膩”大坑。
是啊,畢竟“油膩”無界限,不分你、我、她、他、它...
很多人看後哈哈一笑,怎麼這麼多“ta”,但我們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思考一下,是什麼導致了油膩?
沒錯,是痰溼。
現在這個時代,擁有痰溼體質的人越來越多。吃得太好,坐得太久,動得太少,很多人不到中年,就開始發福,迫不及待地油膩起來。身邊的小學同學、中學同學、大學同學,曾經是那麼的光彩照人,甚至瘦得像稻草似的,一吹就倒。現如今,個個都有大小不一的“小肚腩”。
有人就會問,你怎麼就不發福呢?
這是要學會養生,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遵循天地之道,順應四時,不妄作勞,恬淡虛無。
迴歸正傳,繼續這個痰溼體質話題。
在瞭解如何化痰之前,先自測一下,看看是不是符合痰溼。
1、頭油很重。像是抹了髮膠,是順下來可以炒一盤菜的那種油,慢慢的頭髮就會掉。打個比方,一塊地,施肥過多,莊稼就“營養”過頭了,這就是平常說的脂溢性脫髮。如果把頭髮剃光了,就可看到表層附著一層油脂;
2、臉上的油也很多。而且臉上會長很多痘痘,這種痘痘是大顆粒的那種,不同於青春痘那麼鮮紅。
3、怎麼也睡不醒,越睡越想睡。早上起來整個人昏昏沉沉的;
4、總感覺很累,不願意走動,能躺著絕不坐著,能夠坐著絕不站著,能夠站著絕不走著。總覺得自己身體很虛,想吃點補藥,可一吃補藥,身體反更累了;
5、身形體胖,腹部肥滿鬆軟。嚴重的,甚至低下頭都看不到自己的腳尖;
6、大便很不爽,上廁所的時間過長,浪費的手紙也很多。大便黏膩,很臭,怎麼也衝不掉,必須要用刷子;
7、腸胃不好,吃什麼都不香,沒有飢餓感,稍微多吃一點就會胃脹氣。但是他們卻喜歡吃肉,而且一沾點酒胃口就開了;
8、常常會有口臭,甚至還會有腳氣,會有痛風,會有陰囊潮溼,會有白帶異味...
9、 一張嘴伸舌頭,伸出來很膩,舌苔厚厚的,會發黃,但也可能不黃,可就是很厚很厚;
以上九點,如果你具備了五點以上,就可以確診為“油膩”了,也就是痰溼體質了。
痰溼體質的危害很大,大家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因為三高最喜歡痰溼體質了,凡是痰溼體質的人要不高血壓、要不高血脂、要不高血糖、要不高尿酸。
中醫有一句話叫做“百病皆由痰作祟”。這句話怎麼理解呢?並不是說世上罕見的怪病都是由痰引發的,而是說很多尋常普通的病很奇怪,用了很多方法就是治不好。但中醫如果能夠從化痰的視點來治療,通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也是很少新穎的東西,是許多人還沒有聽說過的“緣由”。
那麼這個痰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痰由溼氣轉化而來,是先有溼再有痰。
反之,並不是人人都有痰,但人人都會有溼氣。
這溼氣會慢慢凝結成比較黏膩的東西,形成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無形之痰圍繞你身體每一個部位,是看不見摸不著也吐不出來,講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很難受?
再舉個例子,比如許多人睡覺打呼嚕,這就是無形之痰,是痰堵呼吸道,導致吸氣呼氣不順暢。再比如,有的人總覺得喉嚨有異物感,使勁咳嗽也咳不出來,吞嚥口水也下不去,這也是無形之痰在搗鬼。
再說有形之痰,這個比較好解釋了,就是我們吐出來的痰。顏色也有所不同,吐出來的痰有白痰、黃痰、黑痰。白痰說明身體有寒,黃痰說明自己身體有熱火,黑痰說明這個人煙癮很重。
如果這個人痰多,那到底是哪出了差錯呢?
其實痰溼是中醫的名詞,痰與中醫脾虛有關,中醫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所以治療痰溼還是需要從健脾除溼下手。
很多人有痰,也用了不少化痰的藥,的確一時見效,但過一段時間又有了,這就是沒有解決脾的問題。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不但要消化食物中的精華物質,還要運轉消化液體。如果脾的迴圈運轉失調,體內的廢水就排不出去,然後被脾“託運”到肺裡,可肺的宣化功能是有限的,多餘的化不掉只好變成痰溼,存在肺裡。
很多人也會說,我健脾的藥其實吃了不少,痰還是化不掉,這是為什麼?
那是因為肺裡面的痰沒有被清理掉。所以,加強脾胃的運轉能力和肺的宣化能力才是治痰之道,治標又治本。
不囉嗦,趕緊把化痰方二陳湯拿出來,具體如下...
法半夏15克、陳皮15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5克
這個方子很簡單,只有四味藥。
按照前面的思路,治痰一定要治脾這是治本,治本用什麼?
這裡用的是陳皮與甘草。陳皮健脾行氣,燥溼化痰。很多人認為陳皮主要作用是化痰,其實是誤解了陳皮,陳皮它的首要任務是健脾行氣。
陳皮為什麼能夠健脾?
因為陳皮性子有些溫,而脾就需要溫,絕對不能涼,脾得溫則運。所以陳皮能夠溫脾,讓脾健運起來。
反之,痰不怎麼多的人其實直接用陳皮泡茶喝就可以。
炙甘草是直接補脾的,補充脾胃的津液和氣血。而且張仲景補脾是最喜歡用甘草。甘草等於直接補充人體所需“營養”,陳皮等於加強身體內部迴圈能力。
二者相結合,補了脾又健了脾,痰的來源就解決了。
化痰則是用半夏,它是化痰神器,可以這麼說任何化痰的方子大多數都它。
為什麼要用茯苓呢?
前面說過,先有溼氣再慢慢有痰,如果把溼氣去掉,痰自然就少了。它是祛溼利水高手,其實茯苓基本沒有什麼味道,它還有另一種叫法,中醫把它叫做淡味。淡味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就是滲溼,把身體多餘的廢水透過小便的形式排出去,潤物細無聲,讓你察覺不到。
這個二陳湯是化痰方子中的鼻祖,如果你是寒痰,就是白痰那種,什麼都不用加也可以加點乾薑6克。如果你是熱痰,顏色是黃痰那種,可以加點黃連6克、竹茹30克。
這個方子有個中成藥叫二陳丸。一般藥店都有,如果買不到就自己煎藥。一天一次。七天是一個療程。如果是中成藥,是一個月一個療程。在開之前,需要醫生辯證施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最後,不同季節,痰溼體質的人需要注意的事項也不同哦,對此,你有了解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