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有看錯,這是一棟全透明的火柴盒房子一居室,沒有窗簾,玻璃房裡的東西一覽無餘。
每天玻璃房都會迎來一位新主人。他或她將在這裡獨處,度過一個人的24小時。觀眾則可以透過玻璃看到屋子內發生的一切。
這是2021城市空間藝術季主題演繹區裡,來自發起人林書傳的“24小時獨處計劃”。
今年總共有31位挑戰者為了參與此項挑戰,還有人還特意乘火車從外地趕來。
很多路人都對他們充滿了好奇:他們為什麼待在玻璃房裡?女孩子不再乎隱私嗎?他們怎麼上廁所?
第一位挑戰者布林說,她覺得很奇怪,自從住進了這座透明房子,耳朵變得靈敏了起來。
來來往往的路人看到她的議論無論多輕、多遠,都能傳到她的耳朵裡——
“竟然有人住在這裡?“
“床上躺著的竟然不是假人?“
“她是無家可歸嗎?“
“你好,我可以拍你嗎?”
“是不是給你錢了?”
另一位從外地趕來的挑戰者表示:除了上廁所、買吃的之外,24小時就待在這裡,寫寫日記,而這次獨處的收穫就是找回了寫日記的感覺,有種自由的感覺。
還有人會收穫陌生人的善意:比如深夜,擔心的路人會問入住者有沒有吃的,問要不要幫她去買一份;或者新的入住者收到上一位入住者留下的零食等等。
在得到屋主允許後,小儂得以進入參觀。約20平米的空間雖小,但因為採光明亮並不顯得侷促。
桌子上整齊擺放著書籍、外賣、瓶裝水、手機等物品彷彿從中能夠窺見屋主的性格。
姑娘說:“就是想來體驗一下,飲食起居感覺和在家裡沒有什麼差別。”
她還說,“工作日的話人並不多,感覺週末的話,會被觀眾圍觀。”
“躺在床上的時候,透過玻璃看對面的樹木特別好看!”姑娘興奮地和小儂分享著她的新發現。
聽想聽的歌,看很久沒看的書,與遠方的家人一一通個電話。
不少人提到這是獨處之後最大的收穫。
沒有了隱私還能談得上自由嗎?
“我發現,其實根本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自由。就算我在家獨處,也是相對意義上的自由而已。以這個玻璃房子為中心所形成的其實是一個微型的網路社會,在萬物互聯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是住在玻璃房子裡的人,每個人都沒有絕對的隱私和自由。”
摘自@BRIN 我親歷的“24小時獨處計劃”
專案發起人林書傳告訴記者,獨處,在當今社會越來越稀缺,人們被網際網路以及各種社交軟體所包圍,幾乎已經享受不到屬於個人的獨處時間了。他希望設立一個有儀式感的空間,被觀察的獨處,去思考當下的社會現象。
平時你有獨處的時間嗎?歡迎來評論區和小儂聊一聊!
【田小魚綜合編輯】
“儂好上海”現場圖:鄭欣怡
部分素材來源:@新聞坊 @看看新聞 @021影片,評論來自微博各路網友等,如有冒犯,敬請聯絡。
版權宣告: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