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件真實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一發小拉肚子,拉得是稀里嘩啦,吃了消炎抗菌藥無效,清熱解毒止瀉藥也沒用,肚子還涼嗖嗖的痛,朋友打來電話找我江湖救急,我首先排除了食物的因素,考慮到最近天氣漸涼,很可能是寒邪侵襲,傷到了脾腎,又由於朋友身體較胖,基本能確定了脾腎陽虛,於是讓朋友買一盒附子理中丸試試,結果一丸就下去,肚子裡就有一股曖流,非常舒服,很快拉肚子症狀就止住了。
附子理中丸最早出處為《傷寒論》,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也有收錄,功效為溫中健脾。脾胃虛寒引起的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等病症,方劑歌決為附子理中人參姜,白朮甘草蜜同嘗。溫陽祛寒益脾氣,寒熱腹痛要辨清。從歌訣中看到,成份非常簡單,附子、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
方中附子溫陽祛寒,配以炮姜溫運中陽,白朮健脾燥溼,人參益氣健脾,炙甘草補中扶正,調和諸藥。五藥配伍,有溫陽祛寒,益氣健脾之效。本方以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嘔吐瀉利、舌淡若白滑、脈沉細遲緩為辨證要點。現代常用於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消化道出血、慢性腸炎、心力衰竭,痢疾等
當年張仲景創立的“理中湯”,它的藥物組成是人參、於姜、白朮、甘草。這個方子用到的後來,又增加了附子,就變成了現在的附子理中丸,由於這裡的藥物都是熱性為主,所以附子理中丸最好治療物件是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帶來的問題,這種病症的典型最症狀就是特別地怕冷,特別是腹部,這也就詮釋“理中”兩個字的含義。表現首先是腹瀉,常年大便不成形,瀉出來的東西經常是吃進去的原形,中醫叫“完谷不化”,就是食物原樣排出了,好像胃腸一點消化作用都沒起,怎麼進來的就怎麼出去。完全沒有經過胃腸吸收消化,再好的食物也都淪為了過客。而且肚子怕冷,即便是個很胖的人,也是一邊出著汗,一邊還要護著肚子,如果是夏天,進了有空調的房間呆一會兒,可能就要去上廁所。中醫認為瘦人多陰虛,胖人多陽虛”,胖本身就是陽虛的一種表現,也就是脾腎陽虛,如果陽虛治好了,身體也會變瘦,達到減肥的作用
由於中焦、下焦的虛寒,導致了肚子冷痛,吃東西不消化,拉肚子。這裡的“虛”就是功能的萎縮,“寒”就是能量的不足,就好比一個灶臺,底下的火力不足或者沒有火了,鍋裡的米飯怎麼可能煮熟呢?如果去醫院做腸鏡檢查的話,一般是慢性腸炎,或者是潰瘍性結腸炎,或者乾脆查不出問題,只能算是一種神經調節失調帶來的問題,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對於這種病,目前沒有特效藥,但服用附子理中丸卻可以達到改變虛寒怕冷體質、減緩發作的目的,這也正是中醫中藥的神奇之處。
中焦、下焦虛寒的人也是容易未老先衰的,三十幾歲的人看起來像五十多歲,還會從消化系統的問題影響到生殖功能,出現性慾減退、性功能障礙的問題。所以雖然附子理中丸溫補的主要是中焦,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幫助腎陽的溫煦,照顧到下焦,起到溫陽的作用。
中醫講溫涼寒熱,以偏糾偏,那麼寒性體質的人,到了天氣轉涼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地增減衣物,而現實社會的很多人,為了外表的光鮮,卻往往忽視了身休的健康。
中醫說“寒多而嘔”,故驅寒的“附子理中丸”還能治療嘔吐,這個嘔吐往往是沒有內容物的,僅僅是嘔清水,這種清水就是脾陽虛不能蒸化掉的水液,唾液會很多,而且質地清稀,嘴裡總是覺得很寡淡。
因為附子理中丸的燥熱,在服用過程中難免有上火的問題,但在上火的同時肚子仍舊怕冷,這就說明寒並沒有從身體徹底驅散出去。故服用此藥物同時建議喝一些涼性的茶飲,如果菊花,苦丁等。
茶餘飯後,老付侃藥,靠譜!!!
喜歡@藥師老付的文章請點贊、轉發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