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個板塊新規劃,也引發不少朋友熱議。
也有細心的朋友發現了一個共同點--15分鐘生活圈。
絲路軟體城--採用劃片的方式,劃分出8個15分鐘生活圈,同時按照區域現有配套和人居需求再進行細分,又劃分出23個10分鐘居住區,細化提供6享服務,完善13大功能,佈局35類設施。
航天基地--構建“市區級-社群級(15分鐘生活圈、10分鐘生活圈)-小區級(5分鐘、街坊)”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規劃8個15分鐘生活圈+1個鄰里中心,滿足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
那麼這個15分鐘生活圈是啥?有啥用?對買房影響大不大?
我們來一一回答。
15分鐘生活圈
是啥?
“15分鐘生活圈”是一個多元複合城市設計概念,目前在全世界許多國家的城市規劃都有實施。
它的本質是打造一個可以透過在步行、騎行或開車15分鐘範圍之內,就能滿足近乎一切日常生活之需(包括提供大量就業崗位)與休閒娛樂場所的社群環境。
而在國內,根據國情、城市發展以及人們的鄰里居住習慣,今年商務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中對“15分鐘生活圈”再升級,主要以社群居民為服務物件,服務半徑為步行15分鐘左右的範圍內,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為目標,以多種業態聚集形成的社群綜合性生活圈。
✦15分鐘生活圈配置示意圖
在這個生活圈中,還按照不同能級、不同需求形成3個半徑分別為5、10、15分鐘(300米、1000米、1500米)的步行最大距離的同心圓,確保在這三個半徑步行距離內可以充分提供教育、商業、醫療、公共交通、娛樂、文化和體育需求。
例如,出入頻率最高的5分鐘街坊生活圈中,就需要提供便利店、幼兒園、街頭綠地、公交站點、共享腳踏車停放點、老年活動室、小型健身場所等這類日常生活服務需求較高的服務設施;
而在步行10分鐘可達的鄰里生活圈中,通常會設定小型公園、小學、便民市場、社群衛生服務站、共享辦公等開放式服務型設施,形成一個宜居型慢活鄰里圈;
在步行15分鐘的社群生活圈中心,則需要設定更大更全面的綜合性服務設施,例如初高中、商業體、公園、廣場、文化活動中心、養老院、地鐵站等等。
而作為高速發展的新一線城市,西安自2019年就已經率先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並透過編制與實踐,以行政邊界、自然地物與高等級道路為分界,在原控規單元基礎上最佳化完善詳細規劃單元,在中心城區範圍內劃定393個詳規單元,開始對城市規劃與社群管理融合的社群發展模式的初步探索。
15分鐘生活圈
有啥用?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一個圈,能對生活、城市發展有啥好處?
1.完善補足區域配套弱項,便捷生活
在早期傳統城鎮化運作時,區域發展主要以粗放型發展為主,資源配套分配並不合理。在資源配套設定上,按照區域人口規模來安排公共服務設施,忽略了不同社群中不同年齡人口的不同需求。
這也導致隨著城市發展,人口聚集之下,發展副作用越來越明顯,買個菜,得開車跑幾公里;看個病,得倒幾次地鐵或公交;上個班,得早起1、2個小時趕班車;上個學,全家老少齊上陣,分班倒去接送。區域生活便利度明顯下滑。
✦15分鐘生活圈示意圖
而在15分鐘生活圈下,以往粗放式發展管理轉變為精細化發展。按照區域內不同年齡段的不同需求,進行精細化安排,哪裡缺失補哪裡,在步行便利的範圍內,就可以使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就近滿足,打造“微城市”生活,再透過區域間有效串聯,形成可持續發展、有活力的宜居城市。
2. 增加區域發展活力,提高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宜居性。
在早期發展中,不少區域規劃上會出現急功近利的現象,過度追求短期發展利益,走外延式擴張模式。而在高速擴張下,想要吸引人口、產業、投資,勢必會在核心地段打造核心資源聚集區,導致核心區域資源過於集中,其他區域配套發展遲緩甚至空白的“大城市病”。
而這些配套資源發展遲緩的區域,如果沒有區域發展利好,往往很難吸引人口、產業、投資進駐,喪失在城市發展中的活躍性。在“馬太效應”下,就會形成好配套區域越來越好、差配套區域越來越差的惡性迴圈局面,這對一個城市健康的可持續性發展沒有一點好處。
15分鐘生活圈
對購房者有啥影響?
從購房者角度來看,區域內教育、醫療、商業、交通以及地段,擁有這些因素的房子往往都會受到購房者的追捧。
✦絲路軟體城8個15分鐘生活圈
而隨著15分鐘生活圈的發展深入,不少區域配套短板將會迎來升級。
特別是在教育與醫療、交通這三個民生重點問題上,近兩年西安分別釋出“教育三年行動方案”、“醫療三年行動方案”以及交通升級,透過三年時間,完成新建、擴建中小學、幼兒園430所,增加學位38.95萬個;三級醫院總數達到55家,新增三級醫院床位1.6萬張以上;開通調整公交線路58條,15分鐘公交覆蓋率90%以上,形成以居住區為中心的“15分鐘教育、醫療、交通”便利的生活圈。
這樣的好處在於,購房者在選擇區域置業時,可以不再擔心區域未來生活的便利度(但還是建議優先關注現有配套)。
同時,在城市規劃上,15分鐘生活圈雖然能夠儘量覆蓋區域需求,但也不可避免的出現會一些空白區域,也有生活圈重疊覆蓋部分。所以在置業時,還是建議多看多跑多實地觀察。
在看盤過程中,我們也曾經聽到不少置業顧問在介紹區域配套時採用“X分鐘生活圈”概念,5分鐘到XX商圈、3分鐘到XX小學等等...而在實地走一遍下來,不少所提到的區域配套,往往用走路方式,時間要花費好幾倍。
這樣的貨不對板,聽起來是小事,但在日後生活上,往往會多有不便。特別是一些剛剛起步的新區,周邊配套落地與時間,更需要購房者在實地看盤中多多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