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
“使用鐳射雷達很蠢。任何依賴鐳射雷達的人都註定要失敗,昂貴的感測器是不必要的,這就像是一大堆昂貴的附屬品”。馬斯克在“特斯拉自動駕駛開放日”活動上的話一石激起千層浪,對於這樣的說法,很多人都表示不認同。
“自動駕駛感知能力的本質是消除不確定性(資訊熵),從資訊理論的角度來說,消除不確定性需要多維度、多型別的資訊源,且資訊源要儘量形成正交,因此多感測器融合才是提升感知能力的正確途徑”PIX Moving 創始人兼CEO 喻川表示。
自動駕駛汽車關鍵技術主要由“環境感知、決策與規劃、控制與執行”三個部分組成。而執行中的安全設計會涉及到方方面面,從硬體配置到多感測器融合、安全冗餘,再到智慧道路等。
以無人小巴PIX Robobus為例,分享一下安全設計邏輯。
PIX Robobus
01
採用線控底盤--精準控制與執行
PIX Moving另闢蹊徑,Robobus的線控底盤部分採用了輪轂電機方案,在輪轂電機的加持下,對4個輪轂電機進行獨立的力矩分配,在車身姿態穩定、內部空間面積,續航里程方面都有顯著提升。
“PIX Robobus對所有執行器進行閉環控制,能夠進行精準的力矩、制動壓力、轉向輸出與控制。”PIX Moving硬體工程師Nick如是說。
PIX 線控底盤
“同時,PIX Robobus線控底盤部分設定了3層安全冗餘,當系統檢測到一個控制器失效,另一個控制器可以啟用啟動,提供基本功能候補。更進一步,如果其它控制器失效,還要有最後一重安全冗餘提供底盤制動的基本功能”。
02
多感測器融合,增強環境感知
今年5月份,馬斯克曾在Twitter發文表示,特斯拉美國工廠從5月份開始,生產沒有搭載毫米波雷達的Model 3和Model Y車型,只使用攝像頭和超聲波。
馬斯克宣佈取消毫米波雷達
這就意味著馬斯克從實際行動上押注了視覺為主的技術方案,驗證了2019年在“特斯拉自動駕駛開放日”活動上的說法。
不過與馬斯克激進選擇不同的是,PIX Robobus從資訊理論對消除不確定性的數學描述出發,選擇多感測器融合方案。
“PIX Robobus有園區、機場、地鐵以及旅遊景區接駁等不同的場景,執行環境極為複雜,加之在車輛進行自動駕駛的過程中,如果遇到雨、雪、霧等惡劣天氣時,攝像頭所見的景象和人眼基本相同,視線受阻,安全性將大大降低。”PIX Moving 自動駕駛工程師Mark Jin說到。
“現在單一的視覺方案根本無法適應,需使用更加複雜的感知系統,其中包括佈置在車輛四周不同位置、不同焦距的攝像頭,多線鐳射雷達、毫米波雷達以及超聲波雷達;輔以感知融合演算法,最大程度地減少感知盲區”。
“毫米波雷達的重要能力之一就是應對惡劣環境,識別前方存在的障礙物。這種能力得益於毫米波雷達發出的波是電磁波,電磁波在傳導過程中,惡劣環境只會造成微弱影響,但不會完全無法傳遞。而視覺感測器在惡劣環境下只能所見即所得,侷限性較大。”PIX Moving首席科學家Alexander Carballo Segura進一步解釋到。
PIXRobobus配備了32線的4個鐳射雷達、1個12路超聲波雷達探頭、2個毫米波雷達,14個攝像頭,配合高精度地圖,可以完成對複雜道路資訊的感知,為乘客提供舒適、安全的接駁。
PIX Robobus自動駕駛測試車
PIX Robobus攝像頭佈置示意圖
“對於Robobus來講,除了基礎的車輛避讓、自動變道、自動轉向、紅綠燈識別等功能,還要具備應對各類城市複雜的交通場景的能力,比如人車混雜的路口通行,Cut in處理,鬼探頭等。
PIX Robobus依靠多個鐳射雷達、遍佈車身周圍的攝像頭以及多個毫米波雷達等多種感測器進行融合,配合高精度地圖,完成對複雜道路資訊的感知。
感測器的佈局展示
高精度地圖提供先驗的道路語義資訊,比如現在處於第幾車道、哪裡會有紅綠燈、標識牌資訊等,幫助車輛根據已知道路環境提前進行決策規劃,而多感測器的融合感知給出實時道路環境的資訊。
比如車道線資訊、障礙物位置、當前紅綠燈狀態等,從而使車輛完成避障、變道、等待紅綠燈、避讓行人等一系列操作。同時 Robobus還需要提前根據高精度地圖預設乘客站點,配合實時感知系統,完成上下客的動作。流暢、舒適、安全的接駁,這都需要依賴實時高精度的感知系統”自動駕駛工程師Fitz表示。
天晴、下雨、夜晚場景下前視感知融合
“無人駕駛是交通和人車關係的未來形態,更是解放車對人限制的工具,是對未來移動城市空間轉移和構造的探索。”PIX Robobus無人小巴的自動駕駛設計,源於微迴圈的小巴場景,更不止於普通的乘車互動。
從人性化角度,團隊深度最佳化小巴駕控和互動效能,以柔和平穩的乘坐體驗為目標;從安全效能角度,透過制定超越ISO低速自駕全要求的標準和多重安全冗餘設計,將車內外人員的安全置於首位,徹底打消乘客的安全顧慮。
高標準的乘坐體驗和安全效能不僅解放了司機的雙手,更釋放了乘員的緊張情緒。而PIX Moving團隊的終極自動駕駛系統設計目標,則迴歸於提供無感的無人駕駛服務,讓乘員徹底忘記機器,享受移動城市生活帶來的舒適與便利。”PIXMoving自動駕駛工程師 Nan 如是說。
3D視角下的360度感知融合
03
多重安全冗餘設計,保障安全執行
安全冗餘是保障運營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含“自動駕駛系統、網路服務、排程系統、工控機、感測器、線束、機械結構功能、VCU、CAN線束、電池組”等安全冗餘設計。
下面以自動駕駛系統安全冗餘設計為例,來看PIX Robobus如何做多重安全冗餘設計的。
01
定位模組
GNSS組合慣導
潛在問題:GNSS網路攻擊
自檢方法:Health checker
處理方法:根據已經透過Lidar和有效時的GNSS資訊保留區域性地圖記憶,進行靠邊緊急停車操作,依賴其他感測器:Lidar、Radar、Camera進行定位。
故障型別:故障急停(不可繼續任務)
潛在問題:訊號遮擋丟失
自檢方法:SOL TYPE - 解析型別 - NMEA諾瓦泰
處理方法:
(1)自動重新定位;
(2)使用IMU繼續執行;
(3)視覺方案靠邊停車;
(4)排程系統遠端駕駛接入;
(5)如果無法繼續正常執行或排程系統終止則緊急停車。
故障型別:(1)故障繼續執行 ;(2)故障急停
02
感知模組
鐳射雷達
潛在問題:GNSS網路攻擊
自檢方法:Health checker
處理方法:根據已經透過Lidar和有效時的GNSS資訊保留區域性地圖記憶,進行靠邊緊急停車操作,依賴其他感測器:Lidar、Radar、Camera進行定位。
故障型別:故障急停(不可繼續任務)
攝像頭(主攝)
潛在問題:GNSS網路攻擊
自檢方法:Health checker
處理方法:根據已經透過Lidar和有效時的GNSS資訊保留區域性地圖記憶,進行靠邊緊急停車操作,依賴其他感測器:Lidar、Radar、Camera進行定位。
故障型別:故障急停(不可繼續任務)
攝像頭(紅綠燈)
潛在問題:GNSS網路攻擊
自檢方法:Health checker
處理方法:根據已經透過Lidar和有效時的GNSS資訊保留區域性地圖記憶,進行靠邊緊急停車操作,依賴其他感測器:Lidar、Radar、Camera進行定位。
故障型別:故障急停(不可繼續任務)
攝像頭(環視)
潛在問題:GNSS網路攻擊
自檢方法:Health checker
處理方法:根據已經透過Lidar和有效時的GNSS資訊保留區域性地圖記憶,進行靠邊緊急停車操作,依賴其他感測器:Lidar、Radar、Camera進行定位。
故障型別:故障急停(不可繼續任務)
超聲波雷達
潛在問題:GNSS網路攻擊
自檢方法:Health checker
處理方法:根據已經透過Lidar和有效時的GNSS資訊保留區域性地圖記憶,進行靠邊緊急停車操作,依賴其他感測器:Lidar、Radar、Camera進行定位。
故障型別:故障急停(不可繼續任務)
毫米波雷達
潛在問題:GNSS網路攻擊
自檢方法:Health checker
處理方法:根據已經透過Lidar和有效時的GNSS資訊保留區域性地圖記憶,進行靠邊緊急停車操作,依賴其他感測器:Lidar、Radar、Camera進行定位。
故障型別:故障急停(不可繼續任務)
感測器的佈局展示
03
規劃模組
全域性路徑規劃:
潛在問題:道路突發封閉
自檢方法:(1)接入導航系統;(2)人工檢測
處理方法:(1)重新自動規劃路徑;(2)人工干預;(3)排程系統指令。
故障型別:(1)故障繼續執行;(2)故障急停
區域性路徑規劃:
潛在問題:變道、行駛失敗
自檢方法:(1)接入導航系統 ;(2)人工檢測
處理方法:(1)重新自動規劃路徑;(2)人工干預(3)排程系統指令
故障型別:(1)故障繼續執行;(2)故障急停
04
事故
碰撞事故-非行人
潛在問題:碰撞事故-非行人
自檢方法:(1)接入導航系統;(2)人工檢測
處理方法:(1)重新自動規劃路徑;(2)人工干預;(3)排程系統指令
故障型別:(1)故障繼續執行;(2)故障急停
碰撞事故-行人
潛在問題:碰撞事故-行人
自檢方法:(1)接入導航系統;(2)人工檢測
處理方法:(1)重新自動規劃路徑;(2)人工干預;(3)排程系統指令
故障型別:(1)故障繼續執行;(2)故障急停
從硬體選擇,到多感測器融合,再到安全冗餘設計,自動駕駛運營安全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從現階段的技術成熟度來看,多感測器融合可靠性會更高。
自動駕駛時代即將來臨,一切不以安全為前提的技術開發,都是耍流氓。對於自動駕駛汽車而言,安全問題尤為不容忽視,只有解決好了安全問題,自動駕駛才能真正實現大規模商用。
更多佐思報告
佐思 2021年研究報告撰寫計劃
智慧網聯汽車產業鏈全景圖(2021年7月版)
主機廠自動駕駛 |
汽車視覺 |
高精度地圖 |
商用車自動駕駛 |
汽車視覺(下) |
高精度定位 |
低速自動駕駛 |
汽車模擬(上) |
OEM資訊保安 |
ADAS與自動駕駛Tier1 |
汽車模擬(下) |
汽車閘道器 |
汽車與域控制器 |
毫米波雷達 |
APA與AVP |
域控制器排名分析 |
車用鐳射雷達 |
駕駛員監測 |
處理器和計算晶片 |
車用超聲波雷達 |
OEM車聯網 |
E/E架構 |
Radar拆解 |
車載語音 |
汽車分時租賃 |
充電基礎設施 |
人機互動 |
共享出行及自動駕駛 |
汽車電機控制器 |
L4自動駕駛 |
汽車智慧座艙 |
混合動力報告 |
L2自動駕駛 |
汽車作業系統 |
V2X和車路協同 |
燃料電池 |
座艙多屏與聯屏 |
路側智慧感知 |
汽車功率電子 |
合資品牌車聯網 |
特斯拉新四化 |
汽車IGBT |
自主品牌車聯網 |
比亞迪新四化 |
線控底盤 |
戴姆勒新四化 |
華為新四化 |
轉向系統 |
大眾新四化 |
新勢力Top4 |
車載顯示 |
四維圖新新四化 |
T-Box市場研究 |
OTA研究 |
Waymo智慧網聯佈局 |
T-Box排名分析 |
智慧後視鏡 |
車載紅外夜視系統 |
HUD行業研究 |
商用車車聯網 |
Tier1智慧座艙(上) |
汽車數字鑰匙 |
商用車ADAS |
Tier1智慧座艙(下) |
汽車線束、線纜 |
汽車5G |
智慧網聯和自動駕駛基地 |
無線通訊模組 |
模組化報告 |
智慧汽車個性化 |
汽車功率半導體 |
飛行汽車 |
汽車雲服務平臺 |
TSP廠商及產品 |
汽車照明 |
專用車自動駕駛 |
座艙SOC |
汽車座椅 |
農機自動駕駛 |
汽車MCU研究 |
汽車MLCC |
無人接駁車 |
感測器晶片 |
自動駕駛法規 |
港口自動駕駛 |
ADAS/AD主控晶片 |
智慧停車 |
礦山自動駕駛 |
AUTOSAR軟體 |
自動駕駛重卡 |
乘用車攝像頭季報 |
軟體定義汽車 |
ADAS資料年報 |
「佐思研究月報」
ADAS/智慧汽車月報 | 汽車座艙電子月報 | 汽車視覺和汽車雷達月報 | 電池、電機、電控月報 | 車載資訊系統月報 | 乘用車ACC資料月報 | 前視資料月報 | HUD月報 | AEB月報 | APA資料月報 | LKS資料月報 | 前雷達資料月報
報告訂購請私信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