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紀馭亞 通訊員 石叢珊
熟悉針織製衣流程的人都知道,從絲線經面料再到成衣,要經過編織、裁剪、縫合等多道串聯工序。但浙江理工大學胡旭東教授團隊歷時十餘年研發,讓原材料到成衣實現“一鍵列印”。
這項“高效能無縫緯編智慧裝備創制及產業化”成果,獲得了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浙理工23號樓的“針織智慧製造創新平臺”實驗室,記者看到幾臺兩米多高、上部有著圓形軌道的機器。操作者只需在電腦面板上輸入引數,按下機器按鈕,各路絲線從機器的一端進入,另一端就能織出完整的毛衫、內衣或襪子。織出來的衣物不但沒有接縫,透過連續變換引數還能在生產過程中不斷改變顏色、花樣。
“全成型無縫編織技術改變了全球緯編織物長期以來的縫接成衣的生產模式。尤其是對我國這樣的針織緯編大國來說,意義非凡。”專案組成員,浙江理工大學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教授吳震宇介紹,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服裝個性化需求的加大,越來越多企業傾向於生產多品種、小批次的紡織品。但傳統的多裝置配合的三段式工藝生產流程長,綜合效能低,無法響應市場多樣化的需求。胡旭東團隊採用變軌式無縫緯編成型的研發思路,研製的全成型緯編裝備,不僅大大節省裝置、簡化流程,也更能適應市場個性化的需求。
但一臺全成型織機上有幾百到數千枚織針同時執行,一旦其中一枚織針動作錯誤,就會導致紡織品出現次品。為此,胡旭東團隊研發了具有共位偵錯能力的選針驅動器,該系統的動作失效漏判率低於百萬分之三。團隊還研製了分散式控制器,透過“控制器”這個“最強大腦”,使線路串擾率降低了95%。採用這套裝備,企業將再也不用依賴人工檢修,理論上夠可以實現7*24小時不間斷執行,大大提升了運作效率。”胡旭東說。
此外,胡旭東團隊還致力於打造智慧化的“數字車間”。例如,針對企業大多存量裝置不具備聯網功能,又無法一次性替換存量機型的難點,團隊開發了緯編裝置資訊模型載入器和編譯器,為不同裝置之間互聯互通架設了一座橋樑。過去,紡織企業接到訂單都要進行人工排產。改造後,單機裝置利用率達88.9%,綜合執行效能較國外選針式機型提高39.7%。經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等部門組織專家鑑定評價,專案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在資訊模型對映和裝備互聯互通技術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據悉,這一系列成果現已被紡織龍頭企業推廣應用。資料顯示,無縫緯編裝備及智慧控制系統等產品近三年新增產值19.1億元,利稅1.3億元,企業綜合效能比原來提高了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