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乾貨之前,我們先講個小故事。
1996年的某天,宜家一位叫皮亞·埃爾丁·林德斯滕的產品開發師,接到了一個任務:設計一款馬克杯,只有一個要求,價格控制在5瑞典克朗。
注意啊,這5克朗不是成本價,而是售價。
皮亞算了一下,利潤1克朗,稅1克朗,還有運輸成本,製造成本也就兩克朗左右,按照現在的匯率算,製造和運輸成本必須控制在2.2元人民幣。
遇到這種情況,吐槽肯定不少,但活還必須幹,有困難得克服嘛。
材料是固定的,價格也就固定了,顏料用最便宜的白、藍、綠、黃四色,只能在運輸上做文章了,怎麼才能降低運輸成本呢?皮亞在設計上改了兩點:第一,將圓柱形的形狀改成口大底小,第二,將居中的杯把上移。這樣在運輸的時候,就可以一個杯子套一個杯子。
就這樣一個簡單的改動,原本一次只能裝864個杯子,現在能裝2024個杯子,節約了60%的運輸成本。
採購部又改變了和供應商的合作模式,以前是籤1年合同,每年的需求量不低於100萬個,現在籤3年合同,每年的需求量不低於400萬個,藉此又壓了10%的製造成本。
一款便宜又暢銷的法格里克杯就此誕生,有媒體報道宜家每年全球銷量達到了2.5億個,成為稱霸全球馬克杯市場的王者。
4.9元的法格里克杯是當之無愧的流量產品,按照這個銷量比眾所周知的宜家冰激凌不遑多讓。
現在都在說新國貨,那麼新國貨怎麼做?不是說只要你做個產品都能成為新國貨。
借鑑一些企業的成功經驗,結合宜家和小米爆品經驗,筆者給大家介紹幾種新國貨產品的戰略組合。
按照產品的江湖地位,我們一般將產品分為四種:
第一、量產品,比如上文說到的宜家法格里克杯、宜家冰激凌,還有小米的巨能寫中性筆、彩虹電池等。這類產品最主要的特徵是價格低、價效比高,閉著眼睛都可以買。既可以為品牌帶來巨大的流量,也可以謀求在市場上的佔有率。
第二、利產品,這類產品主要是為了賺取利潤,在宜家裡面,利產品主要是家居產品,一件就好幾千,在小米,主要是手機等高客單價的電器。
第三、名產品,這類產品主要是為了打出知名度,比如小米的透明電視、小米的環繞屏手機。不在乎銷量和利潤,在乎品牌知名度,在乎曝光率。比如環繞屏手機,光研發就投入了5個億,售價19999元,還不能量產,但是使用者看到小米做出來了,就會感嘆:小米牛X。
第四、週轉產品,這類產品主要是為了清庫存。但有時候庫存也可能會變成寶,比如小米當時做移動電源,電芯的價格太高了,沒有價效比。運氣好的是,當年筆記本銷量大降,庫存堆了很多電芯,小米就去低價幫對方清庫存,靠著這批電芯,做出了超級爆品小米移動電源。
所以,不管是創業公司,還是老企業,在做一款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產品的定位。
對於創業公司,筆者建議的產品組合是量產品+利產品。
創業公司沒有流量,也沒有品牌知名度,與其砸錢買流量,不如用產品撬動流量,如果是硬體企業,成本價銷售,如果是軟體企業,免費送,獲取屬於自己的流量池和品牌知名度。
有了流量池以後,就可以銷售利產品了,為公司賺取利潤。
對於一家成熟的企業,量產品+利產品+名產品是基本操作,名產品是為了讓消費者明白,你這家企業,永遠是站在時代前沿的,華為與中興是最好的案例。
不管是國內的企業,還是國外的企業,他們的成功經驗為新國貨指明瞭道路,創業初期一款爆品打天下,但長期發展,產品組合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