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自豪,叫飛殲-20
晚霞染紅了大漠。機場跑道上,一架無人機緩緩滑行。
操控這架無人機的人,是航空工業集團某研究所無人機飛行員李剛。去年底,他從空軍某部試飛員崗位退休。
20多年試飛生涯,他最自豪的是駕駛我國新一代隱身戰機殲-20首飛。
試飛那一天,李剛終身難忘——他駕駛殲-20呼嘯升空,經過18分鐘的飛行後平穩落地。在場的空軍官兵、航空工業集團科研人員,鼓掌歡呼、熱情擁抱。“我們終於等來這一刻!”經過奮力追趕,我國有了比肩世界先進水平的戰機。
20多年前,李剛從航空兵部隊選拔進入試飛部隊。第一次接觸試飛工作,老試飛員對李剛說:“試飛員不只是飛行員,更是飛行工程師,不僅要有高超的飛行技能,還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從基礎原理去理解、思考每一個試飛科目和動作,才能做到融會貫通。”
整整6個多月時間,李剛天天和科研人員“泡”在一起,在模擬平臺上一遍遍地試驗飛機操縱系統。經過多輪試驗和改進,李剛和同事們發現並解決了飛機操縱系統設計上的缺陷,還提出了不少改進意見。
從成為試飛員那一天起,李剛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個飛行日結束後,都要認真寫下當天的飛行日誌。李剛從中提煉出10餘篇研討文章,解決了多項試飛技術難題。
“國之重器,以命鑄之。”這是李剛的信條,更是他20多年試飛生涯的真實寫照。
一次試飛,飛機意外倒飛尾旋,發動機突然停車,高度急劇下降。生死關頭,李剛冷靜地改出尾旋狀態,再根據戰機速度果斷進行空中啟動,最終駕駛戰機安全返航。
從事試飛工作以來,李剛參與了20多種機型的試驗試飛,見證了中國空軍戰機的快速發展。李剛說:“如今,我雖然告別了試飛生涯,成為一名無人機飛行員,但我將以奮鬥姿態,在新的起點砥礪前行。”
有一種幸運,叫追殲-20
在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成飛)職工徐雁軍家中的書櫃裡,擺放著一張殲-20飛行照片,這是他參加航展時拍攝的照片。
在成飛工作40多年來,徐雁軍執行過各種飛行器的拍攝任務,用鏡頭記錄著“戰鷹”的騰飛歷程。
在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殲-20首次公開亮相。戰機以雙機編隊飛過航展上空,空中滾轉、小半徑轉彎、高速垂直爬升等一系列機動動作技驚四座。
不到2分鐘的表演,對徐雁軍來說,彌足珍貴。他操控著40倍長焦鏡頭,努力“追趕”著戰機的身影。
殲擊機飛行速度快,攝像師該如何準確鎖定戰機?
“這是技術活。”徐雁軍說,要將戰機成功“框”入鏡頭,就要以弧線動作跟隨戰機軌跡勻速移動,這需要長期練習和經驗總結。
每次拍攝飛機,徐雁軍“大氣都不敢出”。“抓住攝像機移動,就得與它一起呼吸,手抖一下都不行。”他說。
多年來,徐雁軍琢磨出一些拍攝小技巧。聲音傳播速度慢於光速,當聽到戰機轟鳴聲時,戰機肯定是在前面,那就要去前方尋找。
徐雁軍並非成飛第一代“掌鏡人”。在他之前,有不少老師傅從事這份工作,他們一起用手中的攝像機記錄了我國戰機的研製歷程。
“雖然我們沒有造飛機,但記錄著造飛機的過程。”在成飛,每個飛機專案的研製生產過程都需要全程拍攝,影像資料不僅可以作為歷史檔案留存,也會在產品鑑定中使用到。
臨近退休,徐雁軍和同事們加班加點地整理多年前拍攝的影像資料。這些影像資料,記錄著成飛發展的航跡,也裝滿了徐雁軍的美好記憶。
如今,徐雁軍已告別了奮戰40多年的工作崗位,也告別了那些叱吒藍天的“老戰友”。徐雁軍說,能夠參與並見證殲-10、殲-20等大國重器首飛,感到無比幸運。
(石峰、常慶星、唐浚)
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