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爆炸是存在“死亡半徑”的,簡而言之,在這個範圍內,地球已知的任何物質都將化為“虛無”。
在日本投放原子彈的是美國B-29型轟炸機,按照常理來講,B-29在短短45秒內,是逃不出核彈“死亡半徑”的,但事實擺在眼前,B-29就是安全躲開了“死神的鐮刀”。
簡單瞭解下廣島原子彈事件
在美國研製出原子彈後,就一直在秘密進行原子彈投放模擬訓練,而真正參與在日本投放原子彈的美國士兵而言,他們提前並不知道具體計劃。
他們只知道,長官不斷命令他們在投放一顆5噸重的炸彈後,用盡努力折返飛回,在收集了大量訓練資料後,美國終於有信心投放原子彈了。
1945年8月5日,蒂貝茨上校召集509小組開會,直截了當的說出了他們這數月訓練的目的,就是為了在日本投放原子彈!
這次投彈行動,由蒂貝茨上校擔任主駕駛,技術專家柏森斯上校隨機飛行,同時他們也做好了最壞的準備。
8月6日凌晨2點40分,全體509小組準備起飛,蒂貝茨將駕駛的轟炸機命名為“依諾阿蓋依”號,這是他母親的名字。
8點,各機組人員帶好墨鏡,這是為了防止核彈爆炸產生強光會傷害眼睛。
8點10分,轟炸機抵達廣島上空,此時的廣島人民還過著往常一樣的生活,殊不知死神已經悄降臨
45秒鐘過後,一團強烈到無法形容的白光出現在離地600米的地方,接著廣島就變成了一片廢墟,處於死亡半徑內的日本人民,甚至連痛苦都沒感應到,便直接“消失”了,而稍遠一點的區域,更有無數日本人被衝擊波、熱浪、輻射所攻擊,根據倖存者事後回憶,大量被燒傷到無法辨別男女的人,在地上不斷哀嚎,他們艱難的說著:“誰能來殺死我!”
有一名倖存者用以下這段話,來形容遭到原子彈打擊後的廣島:
如果不是散落的磚瓦,這座城市就跟沙漠一樣沒有區別,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所見所聞,那就是“毀滅”,但實際上,至今我仍然找不到什麼詞來形容我的感受。
時隔多年後據統計,原子彈爆炸當天,約有8.8萬人直接死亡,之後又有8萬人在原子彈的後續傷害中死亡,幾年後,幾萬人接連死於核輻射,粗略估算下,在廣島原子彈事件中,日本死亡人數約為23萬。
在原子彈爆炸當日,廣島約70000座建築被破壞,其中約48000座建築直接被夷為平地,簡直就是滿目瘡痍。
原子彈扔下45秒後爆炸,投彈的飛機是如何逃脫的?
1.駕駛員水平高超
參與這次投放原子彈行動的機組人員,都是美軍萬里挑一的精英人物,特別是蒂貝茨上校,曾多次駕駛B-17參與歐洲、地中海等戰爭的轟炸行動,無論作戰經驗還是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B-29轟炸機十分複雜,需要機組人員配合操作各類精密儀器,這次行動中,但凡機組人員失誤一絲一毫,都可能造成小組全軍覆沒的結果,因為B-29要在45秒內逃出去的難度,實在是太大了!
此外,還有一點就是1945年8月的日軍,其實已經沒有了防空能力,早先的航空兵在太平洋戰爭中全軍覆沒,地面火力也沒辦法將B-29擊落,所以只能眼睜睜看著B-29投放原子彈,這也是B-29能安全逃脫核彈死亡半徑的因素之一。
2.執行投放原子彈任務的B-29轟炸機,有經過專門的改造
B-29是當年美軍最先進的轟炸機,採用四釋出局,具備強大的飛行能力、巨大的載重和極高的升限,即便在萬米高空,最大時速也能高達563.27km。
但即便如此,B-29還是逃不脫了核彈的死亡半徑,具體數值後面有講,所以為了滿足轟炸廣島的苛刻條件,美軍只能對B-29進行改造。
首先就是減輕重量,美軍拆掉了B-29的機背、機腹、機尾的炮塔,雖然飛行速度有顯著提升,但仍未符合標準。
美軍把B-29減重到極點後,只能被迫改造發動機,在一番折騰過後,這架B-29終於能在45秒內順利逃至安全區。
3.B-29的“拐彎”
美軍原子彈小組計算得知,原子彈的爆炸半徑為13公里,而原子彈在被投放到爆炸期間,有45秒(一說是43秒)空檔期,也就是說,B-29必須在45秒內飛出大於13公里的距離,否則也將命喪黃泉。
學過物理知識的人都知道,原子彈在出艙後,因為慣性,它還會朝著原先的方向繼續運動,如果B-29只是拼命加速逃離,那麼它的運動方向,跟原子彈的運動方向,其實是一致的。
而45秒的時間,在二者運動方向相同的情況下,B-29沒法逃脫原子彈爆炸半徑,所以就需要“拐彎”。
按照一般的邏輯,B-29在執行投放行動的那一瞬間,就可以180度調頭,反方向才能保證二者距離最大化。
實際也是這麼操作的,B-29的最大拐彎角度只有159度,在超高難度下,駕駛員的轉角順利做到了155度,並且在調頭過程中,為了加速,駕駛員故意讓B-29向下俯衝,以此來提速。
而且原子彈出艙後,B-29本身重量也會降低,所以B-29在45秒內的飛行水平距離大概是6.5公里多一點,再加上原子彈朝反方向運動,它的運動距離差不多是6.5公里多一點,二者距離相加,B-29自然就逃脫了原子彈的13公里爆炸半徑範圍。
一道耀眼的白光,緊接著一聲驚天巨響,就這樣,機組人員完成了在廣島投放原子彈的任務。
在投放原子彈後,有傳言說指揮官保羅·蒂貝茨受到了良心的譴責,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也有人說蒂貝茨多次試圖自殺,更有傳聞稱蒂貝茨被關進了監獄。
但這些謠言都被蒂貝茨擊破,因為他在多次採訪中明確表示,他從未後悔在廣島投放原子彈,並且聲稱這是結束戰爭最快最有效的正確行動。
早在是否決定投放原子彈之前,美軍就做過戰爭模擬,如果美軍以大部隊攻入日本本土來結束這場戰爭的話,美軍士兵的預計傷亡數高達100萬。
如果美軍士兵的死亡數高達100萬,那麼作為戰場的日本本土,要死多少軍民?
所以蒂貝茨認為,以向日本投放原子彈來結束戰爭,除了保護美軍士兵的生命以外,也間接挽救了海量日本軍民的生命。
蒂貝茨在臨終前告訴親友,他死後不要舉辦葬禮,更不要立碑,他不想自己的“沉眠之地”遭到抗議者的瘋擾,因此,他的遺囑便是:將我的骨灰撒進英吉利海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