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釋出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新發癌症病例457萬例,癌症死亡病例300萬例,新發癌症人數、癌症死亡人數均位居全球第一。中山大學堅持以“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面向學術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基本導向,近3個月內在癌症、腫瘤等方面產出多項科研成果——
石明教授團隊研究成果顯著改善不可切除大肝癌患者預後
近年來,中國學者們提出了應用氟尿嘧啶、亞葉酸鈣和奧沙利鉑方案的肝動脈灌注化療 (FOLFOX-HAIC)治療大肝癌。在2017年發表在 Chinese J Cancer雜誌的II期研究中,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石明教授團隊初步揭示了FOLFOX-HAIC治療大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礎上,該團隊進一步開展III期研究,並於2021年10月14日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線上發表了該III期臨床試驗的結果。本研究中,接受FOLFOX-HAIC治療的患者生存時間延長至2年左右,約一半的患者腫瘤明顯縮小,約1/4的患者腫瘤縮小後接受根治性手術切除,從而有望完全治癒肝癌,達到長期生存。
研究團隊發現腸癌免疫治療新型標記物
日前,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駱衍新、禹匯川團隊研發的表觀遺傳學技術CD8+ MeTIL在英國腫瘤免疫治療學會會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JITC,IF=13.7)發表。這項技術可以精確地定量評估腫瘤微環境中CD8+ T細胞的浸潤丰度,為腫瘤微環境的研究領域提供了一種重要的定量觀測工具,在腫瘤免疫治療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鄧豔紅團隊首創結直腸癌新輔助免疫治療新方案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腫瘤中心主任鄧豔紅教授牽頭開展的“新輔助特瑞普利單抗(PD-1抑制劑)聯合或不聯合塞來昔布(COX-2抑制劑)治療錯配修復蛋白缺陷(dMMR)或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的區域性進展期結直腸癌的單中心、平行、非對照、隨機、II期臨床試驗(PICC)”的近期療效結果在《柳葉刀-胃腸病學與肝臟病學》(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線上發表。法國聖安東尼醫院腫瘤內科的Thierry André教授(KEYNOTE-177、IDEA-France和MOSAIC等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發表同期述評,認為該新輔助免疫治療策略對於dMMR/MSI直腸癌患者的器官功能保護以及體力較弱的結腸癌患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趙春順教授課題組在乳腺癌骨轉移治療領域取得新進展
腫瘤轉移是其致死的首要因素,其中骨轉移尤甚。中山大學藥學院趙春順教授課題組長期專注於乳腺癌骨轉移治療研究,近日在權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線上發表研究論文。研究基於乳腺癌骨轉移的疾病特徵,整合奧沙利鉑前藥及光敏活性分子的優勢,構建了近紅外光啟用型工程化巨噬細胞-前藥遞藥載體,旨在實現光控釋藥及化療-光動力(PDT)聯合治療的效果。該工程化巨噬細胞遞藥載體的治療模式,為乳腺癌原發及骨轉移的治療提供了一種化療-光動力-免疫協同治療的新模式。
徐瑞華教授團隊研究成果顯著改善食管癌患者生存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牽頭,聯合60家單位,共同完成了一項大型前瞻性III期臨床研究(ESCORT-1st),創新了國產免疫藥物卡瑞麗珠單抗聯合化療在晚期食管鱗癌一線治療方案,顯著改善了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日前,該研究全文發表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徐瑞華教授為通訊作者,駱卉妍副主任醫師為第一作者。該研究不僅證實了免疫聯合化療對於晚期食管鱗癌患者的有效性,更是取得了目前一線治療最長的總生存時間(15.4個月)和最高的有效率(72.1%),研究為食管癌的免疫聯合治療增添了新方案,改寫了食管癌的治療指南,並且為食管癌新輔助治療的探索指明瞭方向。
PD-L1抗體聯合化療與化療治療食管鱗癌患者的總生存(A)疾病無進展生存(B)曲線圖
腫瘤防治中心專家在結直腸癌領域取得研究成果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團隊在國際消化道權威期刊《腸道》(Gut)線上發表了題為《迴圈腫瘤DNA基因組在不可切除的轉移性結直腸癌一線治療過程中的時間異質性》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前瞻性、大規模的序列迴圈腫瘤DNA分析研究揭示了轉移性結直腸癌相關的治療靶點在一線治療中的動態變化,在臨床實踐中應以特別注意。同時血漿中RAS/BRAF突變狀態的轉變會帶來不同的生存結局,這對於準確判斷患者的生存期及進行靶向治療有著重大意義。
腫瘤防治中心研究成果提高難治性結直腸癌療效
此前,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團隊彙報了特瑞普利單抗聯合瑞戈非尼用於轉移性結直腸癌的REGOTORI研究。作為在中國患者中開展的免疫治療(PD-1單抗)聯合靶向治療(瑞戈非尼)在微衛星穩定或低度不穩定型轉移性結直腸癌的臨床研究,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徐瑞華教授為通訊作者。結果顯示,特瑞普利單抗聯合瑞戈非尼用於微衛星穩定或低度不穩定型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三線及以上治療時,呈現出較好的臨床療效、可控的安全性及耐受性,同時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群在調節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免疫治療獲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特瑞普利單抗聯合瑞戈非尼治療難治性微衛星穩定型轉移性結直腸癌
科研團隊助力食管癌精準切除
食管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單鴻教授、李丹副研究員、曹慶東教授科研團隊構建了c-Met靶向NIRF探針,為食管癌術中精準識別微浸潤灶和轉移淋巴結提供了新策略,研究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上。研究人員透過對食管癌生物標記物進行篩選,證明食管癌患者97.64%(124/127)原發腫瘤及91.67%(55/60)轉移淋巴結表達細胞間充質上皮轉化因子(c-Met)。因此,針對該靶點設計分子探針,有望實現食管癌和轉移淋巴結的特異成像。
吳斌教授團隊發現NF-κBp65-Ser536為肝癌關鍵藥物靶點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雜誌線上發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吳斌教授團隊的長篇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肝臟慢性炎症反應,尤其是TNF-α,誘發肝細胞NF-κBp65表達上調,進一步透過β-arrestin1介導NF-κBp65-Ser536位點磷酸化,繼而啟用下游Akt/mTOR訊號通路,促進了肝癌的發生與發展。此項研究為理解肝臟炎症環境中NF-κBp65的顯著上調及磷酸化在肝癌中的作用及相關機制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同時揭示了β-arrestin1誘導NF-κBp65-Ser536磷酸化的新機制,為NF-κBp65及其Ser536位點磷酸化作為肝癌防治的關鍵藥物靶點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科研團隊揭示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亞群維持乳腺癌乾性新機制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蘇士成教授團隊揭示了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上的CD10維持乳腺癌乾性的新機制,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發表。蘇士成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腫瘤微環境維持腫瘤細胞乾性的新機制,發現並證實了靶向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上的CD10能夠改善乳腺癌的化療療效,為乳腺癌的治療和診斷提供了新的靶點。
成功在腫瘤中證實了tRNA m7G修飾調控腫瘤進展的新功能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肝膽胰外科中心匡銘教授團隊與轉化醫學研究中心林水賓教授團隊合作的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在Cell旗下子刊,分子生物學領域頂級期刊Molecular Cell雜誌上發表。該研究基於轉化醫學研究中心林水賓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tRNA修飾測序新技術,突破了tRNA測序研究的技術瓶頸,成功在腫瘤中證實了tRNA m7G修飾調控腫瘤進展的新功能,並首次揭示了此前未見報道的tRNA m7G修飾與腫瘤發生發展的分子關聯,為腫瘤mRNA翻譯異常提供一種全新的機制解釋,進而為肝內膽管癌(ICC)靶向治療提供了除基因突變和基因轉錄異常層面之外的新思路和新靶點,對晚期ICC的藥物開發和精準干預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科研團隊發表前列腺癌免疫治療研究新成果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轉化醫學研究中心邵蘭教授研究團隊和泌尿外科陳凌武教授研究團隊共同在腫瘤免疫學權威期刊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發表前列腺癌免疫治療研究新成果。該研究成果揭示了抗癌藥物多西他賽誘導前列腺癌免疫逃逸的機制,以及ATM/NEMO做為新的免疫治療靶點與多西他賽聯合用藥增強其化療效果,並做為PD-L1抗體替代治療的可行性。
釋出特瑞普利單抗聯合化療一線治療復發或轉移性鼻咽癌III期研究成果
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長徐瑞華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麥海強教授和陳秋燕教授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在頂級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上發表文章特瑞普利單抗或安慰劑聯合化療一線治療晚期鼻咽癌的多中心隨機III期臨床研究,公開了本土創新藥特瑞普利單抗聯合化療一線治療復發或轉移性鼻咽癌III期研究(JUPITER-02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有望在未來改變鼻咽癌臨床實踐,希望透過一代代研究者堅持不懈的努力探索,讓患者得到更精準的治療,為鼻咽癌患者帶來更多的福音,使鼻咽癌的研究持續問鼎國際舞臺。
中山大學具有人文社科和理醫工多學科厚實基礎,不斷追求學術創新,以國際視野開放辦學,現已形成了“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特色。如今,學校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
歡迎關注“中大招生”頭條號,獲取關於985、211、"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山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中山大學新聞網、中山大學官網、臨床肝膽病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