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名單正式釋出,共評選出264個專案。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58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57項:特等獎2項,一等獎18項,二等獎137項。
和往年一樣,雙一流建設高校特別是其中的原985工程高校、中國科學院下屬科研院所等科研單位是獲獎的絕對主力。這些高校和院校不是本文關注的重點,本文關注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雙非高校。
在獲獎的雙非高校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的高校有山西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西大學光電研究所所長張靖教授領銜的“基於超冷費米氣體的量子調控”專案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副校長張福仁研究員作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麻風危害發生的免疫遺傳學機制”專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的有山東農業大學、東北石油大學、江蘇大學、溫州大學、燕山大學。其中,獲獎成果分別為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陳學森與其團隊完成的“蘋果優質高效育種技術建立及新品種培育與應用”、東北石油大學主持完成的“新型聚驅大幅度提高原油採收率關鍵技術”、江蘇大學丁建寧教授帶領團隊完成的“高效低成本晶矽太陽能電池表介面製造關鍵技術及應用”、溫州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科技成果“超軟土地基排水體防淤堵高效處理技術”、燕山大學完成的“鐵路軌道用高錳鋼抗超高應力疲勞和磨損技術及應用”。在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的高校中,山東農業大學參與的兩項成果“糧食作物主要雜草抗藥性治理關鍵技術與應用”和“圖解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系列叢書”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溫州大學為主要完成單位的“海島/岸基高過載大功率電源系統關鍵技術與裝備及應用”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高校有山西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廣州醫科大學、齊魯工業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工業大學、西安理工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北京建築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安徽農業大學。
這些成果分別為山西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程芳琴教授領銜的“煤矸石煤泥清潔高效利用關鍵技術及應用”;首都醫科大學完成的三項成果“低氧與缺血適應防治缺血性腦卒中新技術體系的創研及推廣應用”、“腦血管病醫療質量改進關鍵技術與體系的建立和應用”和“耳科影像學的關鍵技術創新和應用”,除了獲得三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外,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朱思泉教授,以第三完成人參與的專案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顯示了首都醫科大學強大的科研能力。
廣州醫科大學鍾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獲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該校張智勇教授參與完成的“嚴重戰創傷骨缺損修復救治體系與關鍵技術”研究成果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齊魯工業大學輕工學部生物基材料與綠色造紙國家重點實驗室吉興香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主持完成的“高效能木材化學漿綠色製備與高值利用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生物工程學部劉昌衡研究員領銜的科研團隊參與完成的“海參功效成分解析與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獲獎高校的成果還有浙江理工大學胡旭東教授主持完成的“高效能無縫緯編智慧裝備創制及產業化”、浙江工業的大學完成的“高效能滾動軸承加工關鍵技術和應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完成的“固態儲存控制器晶片關鍵技術及產業化”、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教授、西北旱區生態水利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羅興錡團隊主持完成的“軸流式和貫流式水輪機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北京建築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李愛群教授主持完成的專案“高效能隔震建築系列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石家莊鐵道大學楊紹普教授主持的“軌道交通大型工程機械施工安全關鍵技術及應用”、華南農業大學主持完成的成果“基於北斗的農業機械自動導航作業關鍵技術及應用”、河南理工大學曹運興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完成的“複雜地質條件儲層煤層氣高效開發關鍵技術及其應用”和安徽農業大學主持完成的“綠茶自動化加工與數字化品控關鍵技術裝備及應用”。華南農業大學作為主要完成單位參與成果“優勢天敵昆蟲控制蔬菜重大害蟲的關鍵技術及應用”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們可以發現,這些雙非高校基本上以行業性高校為主,多集中在醫學、農學、能源等領域,這些領域對於國計民生相當重要。
這些雙非高校中,有些像首都醫科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處於一線城市,各方面發展資源條件都好。也有一些處在三四線城市像河南理工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燕山大學等。但都取得遠遠超過其名氣的科研成就。
這些雙非高校很南進入大家的視野,但是發展成就突出,根據雙一流的淘汰機制,這些高校是不是有希望進入雙一流呢?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