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凌晨2:47分,校園裡一片寂靜。
只有學生宿舍樓走廊上的燈還在亮著。
走近去看,小夏的被子裡也一亮一亮地閃著光,他還在看手機。
此刻他的眼睛已經發酸,精神疲憊至極。但他的心裡卻似乎有個什麼事情總讓他無法入睡。他索性拿起偷偷帶進學校的手機,沒有目的地這裡點來看一會,那裡點來看一會,有時點開消消樂,機械地玩下去。直到眼皮實在是睜不開,他才沉沉入睡。
第二天,他又拖著疲憊的身體準時走進教室,在迷迷糊糊的狀態中完成一天的課程。
從開學到現在,小夏這樣的狀態已經連續一個多月了,這是他從來沒有過的情況。
到月考的時候,以中考年級第18名的成績考進高中的小夏,考了個年級倒數。
強烈的反差引起了老師和父母的注意。
老師和父母分別和小夏談心,可是卻談不出個所以然,小夏總是說:我什麼問題也沒有,你們放心,我可以的。
再繼續談下去,小夏就變得十分暴躁,和之前溫和的他判若兩人。
父母為此十分憂心,上了高中,這一向懂事的孩子怎麼變成了這個樣子?難道手機真的是禍害之源?
為此,父母和老師一齊加強管理,把小夏的手機完全控制得死死的。
小夏沒了手機,卻又開始了別的折騰,這回是總睡不夠,恨不得天天躺在床上,彷彿要報復什麼似的。因為上課不正常,學校對小夏進行了停課處理。
小夏的母親愁得一夜之間頭髮白了好多根。她百思不得其解:從小表現就非常優秀,一向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的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市裡的重點高中。雖說重點高中學習任務重,但比起初三來說,高一倒還稍微輕鬆了一些,但是現在兒子到底是怎麼了?
02
帶著問題,在班主任的建議下,心理老師開始了介入。
父母眼中的小夏:
“這孩子從小就懂事聽話,做事十分認真負責,每天吃完飯還會幫媽媽收拾桌子,洗乾淨的衣服,也都自己疊得整整齊齊。
在學校,他小學和初中都擔任班上的班幹部,學習十分自覺,每天晚上吃完晚飯,7點半準時寫作業,成績一直在班上靠前,我們從來不用操心他的學習。
哪怕是假期,兒子每天都會給自己安排好計劃,也都能一一如期完成。他的學習生活有條有理,我們大人都佩服他的自律。”
說到這,小夏的父親略有些自豪地說:“這也都是從小不斷培養出來的。我們很注意培養他,對他要求也很嚴格:作息時間規律,守規矩養成好習慣,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他打小就知道得清清楚楚,從沒出過錯。”
初中老師眼中的小夏:
“小夏同學是個很有禮貌的孩子,他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回答問題很爽快,我剛提完問題,他總能一下子舉起手回答,而且學習成績十分穩定。
他擔任班上的班幹部,履行自己的職責非常認真負責,和同學相處也挺不錯的。
我甚至都挑不出他什麼毛病,他可以說是我們班甚至我們學校的一個標杆了。”
同學眼中的小夏:
“小夏呀,是個完美主義者。”
“他有些頑固,自尊心強,有時不願承認錯誤。”
“他是有禮貌,但就讓人感覺有點冷漠。他不會和哪個特別要好,也不會和哪個關係特別糟糕。”
03
瞭解了其他人的看法,心理老師決定單獨和小夏在諮詢室聊聊。
小夏身材勻稱, 長相端正,很斯文也很有禮貌。進到諮詢室後,就規規矩矩地坐下了。一看就是一個標準的好學生的模樣。
小夏自己眼中的自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覺得時間就是我行動的指標,如果有一些不能如期完成的,我心裡就會覺得彆扭。
我覺得我絕對不能犯錯誤,那是不允許發生的。因為犯錯誤會導致失敗。我不想失敗。
我也不想和別人有衝突,如果有人不高興,我會覺得可能是自己的原因他們才生氣吧。
如果沒法避免一些問題的發生,,我會對自己說“沒關係的”,我覺得只要平靜下來,這樣事情就會過去了。”
“父母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好吧。”
心理老師問道:“那高中和以前的生活有什麼不一樣嗎?”
小夏認真地回答說:
“上了高中,離開家到學校,一切都和以前不一樣。
吃飯的時候老感覺周圍亂糟糟的,宿舍裡面其他人有的也不講究衛生,我和他們在一起很不習慣,晚上睡覺在宿舍也感覺很陌生。
老師總說要我們學會自我管理,可是我很會自我管理呀,我想回到家裡,像以前那樣管理自己的生活,這方面我覺得我可以做得很好的。
但是我和爸爸媽媽說了好幾次,他們都沒有同意我回家,說住校能多有一些時間學習。老師也不允許我們回家住。
我很難受,只有看手機......
手機被沒收了以後,我覺得生活就更沒有目標了,也沒有方向,就老是想睡覺。”
04
心理老師給了小夏一些建議:
嘗試逐漸學會感受自己的感受。嘗試表現自己的情感並與別人分享。
嘗試不去考慮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嘗試接受訓練放棄完美。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小夏發生了向好的變化,生活學習逐漸走向了正軌。
05
素心說:
“小夏的性格特點應該是從幼年期開始,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
從小父母對他要求很嚴格,所有對他講規矩的要求,都漸漸使得他在成長過程中習慣了有指令、有程式的生活。
被嚴格管教的孩子,太過於有規則的生活,會導致他既認真,但又害怕突發變化,也不會隨機應變,必須毫無錯誤。
這樣長大的孩子,很明確什麼事不能做,什麼事是必須做,表面上看是很懂得處理事情,但實質上很有可能是已經失去了反抗心,同時無法將憤怒表現出來,行動時只會考慮到規則,完全不瞭解什麼是真正正確的行為。
他們腦中只想著認真嚴肅,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但卻無法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在遇到意外的狀況時,就會感到害怕無助,失去目標,甚至會報復性地做出一些反常的舉動。
小夏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看過《肖申克的救贖》的朋友們知道,電影中的老布,被放出監獄,重獲自由後,因為無法適應外面的生活,選擇了上吊自殺。
瑞德和肖申克說了一段話:“監獄裡的高牆實是在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
老布已經無法離開監獄這個體制,一旦離開,他就無法生存了。
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體制”。
小夏從小到大的已經習慣了的“體制”,成為了他成長過程中的高牆。
人天生渴望自由,需要對自我有一定的掌控感,但如果父母沒有了解這一點,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強加限制、硬性要求,便會把孩子的天性扼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