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是個成語,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字面上的意思是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原指趙括熟讀兵書,卻不能活用,後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餘,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趙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內容是指構成事物一切要素的總和,包括事物的各種內在矛盾以及由這些矛盾所決定的事物的特徵、運動的過程、發展的趨勢等。形式是指把事物的內容諸要素統一起來的結構或表現內容的方式。內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內在要素與結構或表現方式之間關係的一對哲學範疇。紙上談兵既可以是內容也可以是形式,區別在於它是什麼事物的內容,或者是什麼事物的形式而已。那麼,我們就聊一下紙上談兵之內容與形式的關係,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紙上談兵不可取,但是我們偏偏又需要它。
在唯物辯證法裡,內容和形式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也就是矛盾關係。
內容和形式的關係是對立的,內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事物的存在(表現)方式。當紙上談兵作為內容,也就是說在紙面上討論打仗就是事物的存在基礎,是抽象的、本質的;其形式可以是人與人之間聊軍事戰爭的話題,也可以是個人撰寫軍事戰爭的作品,甚至連軍事演習都可以視為形式,這些形式都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者說表現方式,是具體的、現象的。當紙上談兵作為形式,也就是說在紙面上討論打仗就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者說表現方式,其本身就是具體的、現象的;其內容可以是歷史上實際已經發生的戰爭,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可以是未來可能會發生的戰爭,甚至可以是一些實實在在的事物,譬如成為一名富豪、成為一名科學家等。也就是說內容是內容,形式是形式,二者不能混淆,雙方對立存在,雙方存在鬥爭性。
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又是統一的,雙方存在同一性,表現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內容和形式相互聯結、相互依存。沒有無內容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內容。當紙上談兵為內容時,它必須有其表現形式,即有但不限於我們所看到或所聽到的現象。像筆者這篇文章就是形式,表現了紙上談兵的內容,你不可能說你沒看到筆者這篇文章但是存在筆者在寫紙上談兵的內容!同樣,當紙上談兵為形式時,它一定在表現內容,即當我們學到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時候(這個紙上談兵就是形式了),它就是在表現其內容了,內容是趙括只熟讀兵書,卻不能活用,導致兵敗身亡。不存在無中生有的形式,若趙括不僅熟讀兵書,且能活用,最終取勝歸來,那麼這個表現趙括的紙上談兵也就不會存在了。
第二,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於內容並反作用於內容。內容是趙括熟讀紙面上的兵書,卻不懂實際打仗,決定了形式是紙上談兵;若趙括熟讀網路上的烹飪方法,卻不懂實際炒菜,那形式就不叫紙上談兵了,可能叫網上談菜了。把軍事演習看做形式,那麼真正的軍事戰爭就是實實在在的內容,軍事演習可以反作用於真正的軍事戰爭,比如敷衍了事的演習跟積極認真的演習這兩種形式,它們對真正發生的戰爭內容就起到完全不一致的影響作用,敷衍了事一方註定敗北,而積極認真一方則輕易取勝。
第三,內容和形式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紙上談兵更多的是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假若我們高談怎麼賺錢最容易,但實際上卻不肯付諸實踐,最終沒有把錢賺進自己的荷包裡,這就是紙上談兵。我們知道辯證唯物主義時空觀,是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的,反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時空觀。那麼在這裡,紙上談兵的內容與形式就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在課堂上,老師給學生們講紙上談兵的內容,可以透過口說的形式講給學生們聽,也可以用看影片、看文章等形式去講述;而在網路上,各位網友可以藉助發文章、放影片等紙上談兵的形式,去表現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真實軍事戰爭與戰事內容。
第四,內容和形式交錯組合,內容和形式的關係是複雜的。從空間上看,同一內容可以有多種形式,同一形式可以表現不同的內容。從時間上看,內容和形式都在發展著,不停地被時代賦予新的意義,因而內容和形式的關係更是複雜難辨。紙上談兵同樣如此,我們只知道我們不能只說不做的紙上談兵,但事實上我們卻又根本上離不開紙上談兵。比如上級領導來視察工作,花了幾天的時間,問了一些問題,看了一些東西,走過幾條道路等,這些都是視察工作的形式,但同時這些形式也正表達了視察工作的內容;視察工作的內容很多很複雜,其形式也是多種多樣,這個視察工作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就是無比的複雜多變。抽取形式中的“看了一些東西”這個形式,我們發現“看了一些東西”也可以作為內容,領導有沒有認真看、看了什麼、看完有無思考等,都是內容多多。可見,內容和形式的關係是複雜的,紙上談兵自然也是複雜的,單純地認為紙上談兵是錯的,這樣認為本身就有問題了。
實際上,我們真正要求的是,不要去做形式大於內容的事情,儘管形式是內容的表現和補充。我們要知道紙上談兵是不可避免的,儘管它是不可取的,我們也一直在這樣做。我們沒辦法去給紙上談兵辨別出它的錯與對,唯一能檢驗其成果的,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