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立波
袁昇平是我軍卓越的政治工作者,1929年參加紅軍,1930年入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從班長幹起,最後升任團政治委員。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團和支隊政治委員、旅政治部主任和副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平型關戰鬥、黃土嶺戰鬥等。解放戰爭時期,他曾任遼吉軍區第7縱隊政治部主任、第12縱隊政治委員、第40軍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四平攻堅、圍困長春和遼瀋、平津、衡寶、廣西、海南島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參加了志願軍出國作戰的第一仗和第二至第五次戰役。歸國後,袁昇平先後任華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濟南軍區第二政治委員,軍事科學院第二政治委員,北京軍區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不用麻藥做手術的紅軍連長
袁昇平,原名袁興旺,1912年9月18日生於江西省吉安縣富田鎮鶩湖村一個貧農家庭。1929年10月,17歲的袁昇平來到羅家圩,參加了千秋游擊隊。1930年10月,袁昇平參加了攻打吉安戰鬥。由於表現突出,他被組織推薦到紅軍學校學習,並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1年2月,袁昇平被分到贛南獨立團東固警衛營1連任排長,不久升任連長。
在1931年5月的第二次反“圍剿”鬥爭的第一次戰鬥——富田戰鬥中, 袁昇平在東固河灘聆聽了朱德總司令用濃重川音所作的“鑽牛角尖”動員部署,心情激動。5月17日拂曉,袁昇平帶領連隊攻入富田鎮。富田戰鬥結束後,袁昇平帶領連隊又參加了白沙、中村、廣昌和福建建寧等戰鬥,連打5個勝仗,配合紅軍主力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
1931年7月初,蔣介石集中30萬重兵發起第三次“圍剿”。袁昇平帶領連隊隨全團由福建建寧出發,沿閩西、贛南的山嶺小道向興國方向日夜兼程行進。經過10多天的艱苦行軍,部隊完成了千里回師的任務。稍作休整後,袁昇平便帶領連隊參加了蓮塘、良村、黃陂等多次戰鬥。1932年春,贛南獨立團編入獨立第6師,袁昇平任師特務連連長兼指導員。
1932年7月下旬,袁昇平在泰和附近察看地形,不料被守敵發現。敵士兵隨後射擊,袁昇平左腮被一顆子彈射入,從後脖頸穿出,被送到興國紅軍總醫院。在沒有麻醉藥的情況下,他以頑強的意志,積極配合醫生做手術。為儘量減輕痛苦,醫生採取講故事的方式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儘管如此,袁昇平還是痛得幾乎暈厥。1933年2月,袁昇平出院,由於未完全康復,被任命為紅軍總醫院政治處組織幹事,同年10月被任命為紅軍衛生學校政治教員、軍醫科指導員。1934年9月,他任紅軍衛生學校學員十大隊指導員。
長征途中,袁昇平任中央醫院擔架運輸隊指導員。中央紅軍在毛爾蓋休整期間,董必武向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李伯庭推薦了袁昇平。在過草地前夕,袁昇平調軍委縱隊任技術書記兼縱隊政治部黨支部書記。1935年11月初,陝甘支隊與紅15軍團會師,合編為紅一方面軍,袁昇平調到無線電隊任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1936年2月東渡黃河前,他又被調到紅1軍團直屬隊任總支書記,參加了東征。回師後又任第13團總支書記。5月,紅一方面軍西征至曲子、洪城一帶時,袁昇平任紅1軍團第1師第1團政治委員。
◆1936年,紅1師團以上幹部合影,前排右三為蕭華、右五為袁昇平、右六為鄧華、右七為楊成武。
再次帶兵打仗的願望實現了,袁昇平十分高興。上任後即與團長陳正湘率紅1團參加了圍攻曲子鎮的戰鬥,與兄弟部隊一起殲滅了國民黨軍馬鴻賓第35師一部,後又沉重打擊了東北軍騎兵軍軍長何柱國部。為擴大同東北軍的統一戰線,袁昇平注意掌握政策,每次俘獲俘虜、槍彈、戰馬,均嚴格落實上級的指示,悉數放回。被釋放的東北軍官兵紛紛表示,今後決不和紅軍作對,要和紅軍團結起來。為策應紅二方面軍北進,在兄弟部隊配合下,袁昇平、陳正湘率1團在寧夏海原張家灣地區又殲滅國民黨軍騎兵第6師第16團,為紅二方面軍北進掃清了障礙。1936年11月21日,袁昇平和陳正湘率團與兄弟部隊一起在山城堡地區對國民黨胡宗南部發起猛攻,激戰一晝夜,殲敵1個多旅。
馳騁晉察冀的團政委
抗戰全面爆發後,袁昇平任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第1營副營長,參加的第一場戰鬥就是平型關戰鬥。9月23日拂曉,部隊分三路由上、下北泉出發,以急行軍的速度向腰站開進。營長曾保堂和袁昇平帶領全營在團指揮所前打先鋒。在接近目的地,到達白羊壁時,第1連1排與日軍偵察部隊遭遇,擊斃日軍數十人。當日16時許,交戰雙方對峙在白羊壁、安京一線上。25日拂曉,大霧瀰漫,1營發動進攻。由於日軍火力密集,進攻極為困難。楊成武等團領導和曾保堂、袁昇平緊急研究,決定從側翼多路突襲日軍。
按作戰方案,第2連從右側山脊隱蔽地悄悄摸上隘口,與日軍展開肉搏。由於敵眾我寡,1排全排戰士均犧牲。第3連第2、第3排各1個班,由指導員帶領從右側高地的一條小路摸上去。但山路已被封鎖,幾次衝擊均受挫,傷亡很大。袁昇平和教導員張文松率領第3連1排佔領了比隘口更高的陣地,用輕機槍向日軍掃射,有力地支援了其他連的攻擊。戰鬥持續了一晝夜,袁昇平和營長曾保堂帶領全營在白羊壁、安京一線阻擊了數倍於己的日軍,切斷了日軍公路運輸線,為師主力圍殲平型關日軍創造了有利條件。
1937年10月15日,為配合國民黨軍在太原、忻口方面的作戰,截斷日軍由張家口到忻縣的補給線,袁昇平又參加了獨立團在廣靈、靈丘間的馮家溝設伏,殲滅日軍板垣師團第二運輸大隊步騎兵100多人,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
1937年11月,晉察冀軍區成立,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4個軍分割槽。不久,袁昇平調任第一軍分割槽第2團政治委員。12月,晉察冀軍區又收編活躍在平西房山地區的“國民抗日軍”為第5支隊。這支部隊有4000餘人,主要由東北流亡學生、北平郊區農民、偽“冀東保安隊”出逃計程車兵及從北平第二監獄被營救出來的共產黨員等組成。1938年8月,第5支隊改編為第一軍分割槽第3團。袁昇平調任該團政治委員,紀亭榭任團長。
1938年10月,袁昇平和紀亭榭率3團參加了保衛晉察冀邊區首府阜平的戰鬥。日軍施放大量毒瓦斯,袁昇平在中毒的情況下仍帶領指戰員頑強堅守陣地,與日軍激戰三天,與兄弟部隊一起消滅日軍1000多人,勝利完成了阻擊任務。之後,袁昇平又率團相繼參加了平西反“掃蕩”作戰,易縣、滿城、徐水、大龍華等戰役戰鬥。1939年11月,袁昇平和紀亭榭率3團參加雁宿崖、黃土嶺伏擊戰,與兄弟部隊密切配合,殲滅日偽軍1000餘人。1939年底,袁昇平任晉察冀第一軍分割槽第1支隊政治委員、軍政委員會書記。
1940年7月,袁昇平奉命赴延安參加中共七大。到延安後,由於大會延期舉行,他先被安排到軍政學院學習,而後又轉入軍事學院高幹隊學習,1942年初隨高幹隊併入中央黨校學習。1944年初,袁昇平調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2旅任政治部主任(後任副政治委員)。黃永勝任旅長,鄧華任政治委員,接替359旅在南泥灣、金盆灣地區進行農業生產。
攻佔長春的主力縱隊政治委員
抗戰勝利後,中共中央東北局西滿分局成立後,組建了遼西軍區,鄧華任司令員,陶鑄任政治委員,袁昇平任政治部主任。1946年3月,袁昇平帶領保安第1旅與兄弟部隊一道,進行了從偽滿軍警手中奪取四平市的首次戰鬥,經10多個小時激戰,一舉解放四平。4月至5月,國民黨軍主力向四平發動進攻,企圖奪回四平。袁昇平協助鄧華指揮遼西軍區部隊配合東北民主聯軍主力,在四平地區血戰一個月,國民黨軍在付出死傷萬餘人的代價後,於19日進佔東北民主聯軍撤離後的四平街。
1946年6月,遼西軍區和吉江軍區一部合編為遼吉軍區,袁昇平仍任政治部主任。1947年初,袁昇平協助鄧華等遼吉軍區領導指揮保安第1旅、保安第2旅以及騎兵支隊、沈北支隊等部,連續進行了四次較大的攻堅戰和阻擊戰,其中開魯攻堅戰殲國民黨軍1個團,通遼攻堅戰殲國民黨軍2個營,3個月作戰共殲國民黨軍達4600多人。
幾次攻堅戰結束後,遼吉軍區的力量得到恢復和擴大。1947年4月底,保安第1旅、保安第2旅和西滿獨立師組成遼吉縱隊,鄧華任司令員,陶鑄任政治委員,袁昇平任政治部主任,轄第1、2、3師。5月中旬起,遼吉縱隊參加東北夏季攻勢,其中包括空前激烈的四平攻堅戰。戰鬥結束後,遼吉縱隊集結在雙山至鄭家屯一帶,與敵隔遼河對峙。全縱隊在戰備狀態下進行整訓。
1947年8月15日,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發布命令,組建第7、第8、第10縱隊。遼吉縱隊奉命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轄第19、第20、第21師。鄧華任縱隊司令員,吉林省委書記陶鑄兼任政治委員,袁昇平任政治部主任。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分為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3月,東北野戰軍組建第12縱隊,袁昇平任政治委員,鍾偉任司令員。縱隊成立不久,便參加了圍困長春和攻打鐵嶺、瀋陽的戰鬥。在圍困長春過程中,袁昇平和鍾偉組織部隊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敵軍士氣低落。同時,他們還指示部隊不失時機地採取“攻心戰術”,瓦解國民黨軍。一是組織前沿部隊陣地喊話;二是給國民黨軍贈送食品,散發宣傳品,組織宣傳隊陣前演出;三是利用投誠人員、國民黨軍家屬和難民做宣傳工作。解放軍的一系列政治攻勢,使國民黨軍內部派系矛盾加劇,軍心動搖,逃跑和投誠者與日俱增。9月1日至5日,短短5天內,在長春以西地區就有534名國民黨軍官兵向第12縱隊投誠。長達半年多的圍困長春之戰,大量地殺傷、消耗、疲憊了守軍,使其最終陷於不攻自破的境地。
9月12日,遼瀋戰役揭開戰幕。戰役第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切斷北寧線,奪取錦州。為防止攻錦州時長春之國民黨軍南竄,瀋陽之敵援錦,東北野戰軍總部9月29日電令第12縱隊將圍困長春的任務交給各獨立師,主力立即南下開原、通江口一線,擔負機動作戰任務。接電令後,袁昇平和鍾偉率第12縱隊向南挺進。為爭取時間,袁昇平要求各級政工幹部利用行軍間隙進行政治動員。經8天行軍,於10月8日進至開原一帶。
此時,蔣介石認為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圍攻長春的力量必然空虛,乃令長春守軍鄭洞國所部突圍。東北野戰軍總部令第12縱隊以1個師迅速回返四平,另2個師就地做好戰鬥準備。袁昇平和縱隊其他領導立即進行研究和分工,確定第36師北返,向四平疾進,準備堵截長春突圍之國民黨軍。在此期間,為確保攻克錦州獲得全勝,袁昇平和鍾偉奉命率第34、第35師於12日又進到通江口一帶待機。
東北野戰軍攻克錦州後,袁昇平和鍾偉根據上級指示,率部再次北上向長春疾進。回返途中,長春守軍第60軍於17日宣佈起義,新7軍於19日宣佈投誠。21日,長春解放。
在1949年1月的天津戰役中,第12縱隊擔負殲滅塘沽之敵的任務。16日3時,袁昇平、鍾偉令第36師向盤踞在塘沽西端津塘鐵路南側、海河北岸的國民黨軍發起攻擊。這裡是控制出入塘沽的唯一交通要道,構築有明碉、暗堡和其他各種防禦工事。但三次衝擊均未成功。首戰未果,袁昇平心情沉重。他決心搞個明白。天亮時刻,袁昇平和鍾偉在第36師師長沈啟賢、第108團團長餘致泉的陪同下,來到擔任主攻的第3營陣地,聽取營長蔣順學、副營長牛傳珍的戰鬥情況報告,觀察了敵情、地形。原因終於找到了,主要是部隊殲敵心切,擔心敵人跑掉,在夜間沒有選好攻擊道路,炮兵也在未看清射擊目標的情況下倉促轉入進攻。袁昇平語重心長地告誡他們:“一定要吸取教訓,再進攻時,選好攻擊道路,組織好炮兵火力;千萬不要輕敵,在切實摧毀國民黨軍的碉堡和圍牆防禦工事之後,部隊再發起進攻。”袁昇平和鍾偉還商定,把縱隊炮兵團歸屬第36師指揮。當天17時,第二次突破戰鬥開始。部隊士氣高漲,國民黨軍陣地一個個被攻破。17日16時許,塘沽追擊戰勝利結束,共殲敵3400多人,繳獲各種火炮44門、重機槍18挺、輕機槍107挺、步槍1773支,軍馬300餘匹和大量汽油,其餘國民黨守軍乘船由海上南逃。
天津、塘沽解放以後,第12縱隊奉命參加警備任務。第34、第35師進駐天津市,第36師進駐塘沽市。袁昇平夜以繼日地工作,及時地對部隊進行城市政策、紀律教育,並調整、健全了各級組織。天津戰役後,東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12縱隊改稱第49軍,鍾偉任軍長,袁昇平任政治委員。
把紅旗插到海南島
1949年7月,袁昇平改任第40軍政治委員。12月18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指示第40、第43軍準備攻取瓊崖。接到命令後,袁昇平和40軍軍長韓先楚即率領部隊,轉頭東進,急行軍11天,於12月30日進抵雷州半島,軍指揮所設在海康。
為有針對性地做好渡海作戰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袁昇平進行了廣泛調研。大部分官兵認識明確,態度積極,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於海戰存在牴觸情緒。他和韓先楚等領導溝通後,於1950年1月6日召開軍黨委擴大會,認真學習了《將革命進行到底》和中央軍委關於海南戰役的重要指示及上級的作戰方針,圍繞形勢、解放海南的重大意義以及帆船能不能渡海作戰等問題,進行了認真研討,首先使團以上班子成員的思想認識得到統一。之後,各師、團對排以上幹部進行為期一週的集訓,解決幹部的思想問題。在此基礎上,對全軍部隊進行深入的階級教育和生死觀、榮辱觀教育。文工團、宣傳隊還配合教育演出話劇《劉胡蘭》《鋼筋鐵骨》《人民的希望》等,激發部隊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為儘快適應海戰,韓先楚、袁昇平要求各級領導機關都在海邊搭棚紮寨,同部隊一道下海摸索海戰的辦法。在岸上訓練打鞦韆、走浪橋,下海則搖大槽、撐竹篙,練使帆和掌舵等,4個月就培訓出2470名初通航海知識、能夠駕船出海的戰士水手。透過一系列紮實的工作,使官兵基本消除盲目恐懼心理,堅定了依靠木帆船渡海登陸的信心,戰鬥情緒空前高漲,整個部隊的思想都集中到想辦法、克服困難上面來。
◆解放海南島各將領合影。第一排左起:張池明、馮白駒、鄧華、韓先楚、李作鵬;第二排左起:李伯秋、解方、寧賢文、何濬、楊迪;第三排左起:符榮鼎、袁昇平、黃康、符振中;第四排左起:肖煥輝、龍書金、馬白山、吳克之、黃一平。
1950年4月 10日,第15兵團下達了以主力部隊強渡瓊州海峽的作戰命令:第40軍以6個團,第43軍以2個團共8個團為渡海作戰第一梯隊,於4月13日集結完畢。待風向、潮水有利於航渡時起航跨海南征。此時,袁昇平正在漢口參加四野戰後工作部署會。得知渡海作戰時間已定,袁昇平即向四野政治部主任譚政請示,返回部隊,趕到軍指揮所。
4月17日晨6時,第40軍1.9萬官兵,乘300艘木船,全部登上海南島。此刻,前來接應的瓊崖縱隊和偷渡部隊已按計劃從守軍側後展開攻擊,佔領了登陸地區內唯一的制高點——臨高山。當第40軍將臨高城團團圍住後,發現並無國民黨軍的主力部隊。韓先楚和袁昇平斷然決定:不被臨高縣城內的小部國民黨軍拖住,立即揮師海口至美亭一線,尋國民黨軍主力作戰,會合第43軍,斷敵退路,直搗薛嶽的老巢。
21日傍晚,部隊進抵海南美亭東西地域。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地域內,雙方展開短兵相接,戰鬥激烈。第40軍由外往裡打,第43軍反守為攻往外衝,兩個軍東西對進,很快勝利會師。薛嶽於22日逃往臺灣。24日下午4時,兵團前指根據敵我雙方的情況,命令兩軍將士分東、西、中三路乘勝猛烈追殲逃軍。29日,韓先楚、袁昇平率部進抵萬寧,與瓊崖縱隊一部會師。30日9時,第119師率先攻佔榆林市和三亞港,把勝利的紅旗插上了海南島的最南端天涯海角。5月1日,海南島全境解放。
朝鮮戰爭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和3個炮兵師等首批參戰部隊,秘密跨過鴨綠江,奔赴抗美援朝前線。經過連續五夜急行軍,第40軍在溫玉成軍長和袁昇平政委率領下,所屬第118師進至北鎮以東,第120師進至雲山以北,第119師進至泰川以北。10月25日,第120師和第118師在雲山、溫井以北兩水洞地區分別與向北推進的南朝鮮第1、第6師交戰,開始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第40軍指戰員不顧疲勞,勇敢作戰,連續取得兩水洞、龜頭洞、龍巖洞等戰鬥的勝利,打勝了志願軍出國作戰第一仗。接著,溫玉成、袁昇平又揮師南進,與兄弟部隊一起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一直趕到清川江南岸,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11月25日,第二次戰役展開。25日晚,第40軍各師發起進攻。第120師第359團由龍淵洞強渡清川江,直插魚龍浦,在美軍30餘輛坦克、1個一○五榴炮營和1個步兵營火力封鎖的情況下,廣大幹部模範帶頭,冒著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破冰涉水,橫渡1米多深、200餘米寬的清川江。過江後,官兵個個像“冰雕”一樣,美軍被這種英雄壯舉嚇得抱頭鼠竄。該團從開始渡江,到完成切斷新興洞“聯合國軍”退路的任務,僅用了1小時30分鐘。袁昇平親自打電話給予表揚和鼓勵,之後軍黨委予以通令嘉獎。
◆袁昇平(左二)
第40軍在清川江畔的戰鬥,有力地打擊並抓住了美軍第2師,使其無法東援,從而支援了德川、寧遠地區的戰鬥。戰至30日,第40軍又攻佔軍隅裡,殲滅美軍第2師1個營。隨即,溫玉成、袁昇平令軍主力向安州方向攻進,在軍隅裡西南三浦裡、馬場裡、松鶴裡地區與美軍激戰,另以一部向軍隅裡以南攻進。12月1日,軍主力進至軍隅裡以西都會里、會浦站一線,截殲潰逃之美軍。此役,第40軍和西線其他兄弟部隊與“聯合國軍”激戰7晝夜,粉碎了“聯合國軍”的“總攻勢”,基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袁昇平、溫玉成率第40軍參加了歷時87天的第四次戰役,靈活運用堅守防禦、戰役反擊、運動防禦等多種作戰樣式,僅在橫城地區反擊戰中即殲敵1300餘人。激戰中,官兵吃的是炒麵就雪,有時數日一餐,仍堅持戰鬥。面對困難局面,袁昇平把機關裡能抽調出來的人員都補充到一線,動員機關和二線部隊把自己本來就不足的口糧節省出來,將全軍彈藥統一調劑;另一方面以黨委的名義號召部隊獨立作戰,以少勝多,爭當獨膽英雄、神槍手、神炮手、投彈能手,各級黨委支部要以強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使部隊始終保持堅韌不拔的頑強精神,較好地完成上級賦予的任務。
4月22日,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對“聯合國軍”展開全線反擊,發起第五次戰役。溫玉成、袁昇平根據志願軍總部賦予的開啟戰役缺口、割裂東西線敵軍聯絡的任務,令第118師從上實乃里東西一線突破,令第120師從南朝鮮軍第6師、美軍陸戰第1師接合部頭流山突破。經兩天激戰,第40軍深入“聯合國軍”縱深50餘公里,勝利完成了戰役割裂任務,為兄弟部隊殲滅“聯合國軍”創造了有利條件。
1952年9月,袁昇平調任志願軍總部幹部部副部長。其間,他曾率空軍戰鬥英雄王海、張積慧等組團回國彙報。10月,在志願軍領導機關舉行的入朝作戰兩週年慶祝大會上,袁昇平被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二級國旗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
◆袁昇平接見文藝戰士。
1954年2月,袁昇平從朝鮮回國,被任命為華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2月,華北軍區改稱北京軍區,袁昇平於當年4月升任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9月,袁昇平被授予中將軍銜,並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60年12月,袁昇平調任濟南軍區第二政治委員。工作中,袁昇平堅持一不越權,二敢負責,與司令員兼第一政治委員楊得志密切合作,使濟南軍區的工作取得明顯進步。
1965年7月,濟南軍區某師工兵營1連班長王傑,在訓練中為掩護民兵而英勇犧牲。袁昇平對王傑捨己救人的英雄事蹟高度重視,及時指導機關和部隊進行總結宣揚,要求各級黨委運用先進典型教育部隊,號召官兵向王傑學習,使全區官兵的思想覺悟有了新的提高,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得到進一步發揚,有力地推動了軍區部隊各項工作。11月,總政治部發出通知,要求全軍開展學習王傑的活動。周恩來、朱德等分別為王傑題詞,從而使雷鋒式的共產主義戰士王傑的英雄事蹟和革命精神在全國、全軍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文革”期間,受江青集團的迫害,1972年8月11日,袁昇平被撤銷中共山東省委第二書記(1969年擔任)和濟南軍區第二政治委員的職務。8月30日,他被關押到北京遠郊的一個地方,從此徹底失去自由長達4年之久。1977年9月中旬,在中共中央和葉劍英、鄧小平等領導的關懷下,袁昇平被“解放”。1979年2月6日,中共中央批覆了袁昇平和楊得志的報告,指出:“關於對原山東省委、濟南軍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第十次路線鬥爭中犯有嚴重錯誤的結論是不恰當的,應予糾正。決定撤銷1973年的35號檔案。”恢復名譽後,袁昇平1978年12月任軍事科學院第二政治委員,1980年1月任北京軍區政治委員。
1982年9月,袁昇平在中共十二大上當選中顧委委員。10月,他從北京軍區政治委員的職位上退了下來。1988年7月30日,袁昇平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3年8月27日,袁昇平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援: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