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軍自井岡山時期,就一直有一條規定:優待俘虜政策。在抗戰和內戰的幾十年間,正是由於我軍將士堅持執行這條政策,才使得我軍每每對敵的時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戰後還能吸納一些俘虜起到壯大自身的效果。
當時吸納俘虜卻不是一件簡單易行的事,尤其是俘虜達到2萬之數的時候,如何處理成了一件難事。孟良崮戰役之後,解放軍俘虜了國民黨近2萬的官兵,那麼,這些人最終的結局是什麼樣的呢。
戰俘處理政策
1945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戰俘處理方法的指示》,指出:凡在戰鬥中俘獲國民黨軍隊人員,均按“兩大爭取”“兩大宣傳”處理。
所謂“兩大爭取”就是爭取一切精壯士兵;爭取一切國民黨官兵;“兩大宣傳”是指:一切老弱病殘與時局無礙者予以宣傳教育;一切受矇騙者予以教育宣傳;而後經“兩大宣傳”教育後的人員可適當散回原部隊,以便擴散我軍隊影響力。
依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我軍對於旅級以上人員基本不釋放,並且應以積極爭取為主;團營級以上者送軍區參加教育訓練,爭取部分為我軍所用;連排級經短期訓練後,部分給予任務釋放;這樣做不但是為了爭取更多有生力量,更是為了他們不會再回到蔣介石手下繼續與我軍作對。
政策制定向來比之實施要相對容易些的,這些需要下沉到各個連隊各個班的,審查、集訓、分配任務,都是極繁瑣和曲折的。
“甄別”“審查”“分配”
孟良崮戰役後,被俘虜的整個整編第74師,被轉送至後方進行統一的審查和集訓以及再分配。這雖然是個偏文職的工作,但做起來不比上場打仗輕鬆。因為他們通常是將官與士兵混在一起,光是找出他們的真實身份都是一道難題。
為此,俘管處的同志們專門從整編第74師中,選擇了10人作為訪問組,以大隊為單位一個一個大隊開宣傳會,爭取讓這10人曾經的戰友們相信解放軍的誠意,相信解放軍有嚴格遵守政策的信用。
光如此還是不夠,俘管處還想到了一個絕佳的計劃,那就是“對照人’的辨認計劃,也就是讓老俘虜去辨認新俘虜,然後再讓新俘虜再次辨認已經基本透過甄別的老俘虜,這樣的查漏補缺下去果然大有成效。
由於軍官露面廣,所以基本上所有的國民黨軍官都被篩查了出來。透過這一系列的審查方法,華野政治部差不多弄清楚了這批俘虜的身份,接下來便是有針對性地對他們展開思想政治教育了。
對戰俘的“因材施教”
整編第74師,作為實打實的國民黨精銳軍和蔣派嫡系軍,他們的教化工作比之其他是要更難做的,但是如果做得下來收穫也是極大的。
起初這些精銳軍是很不服氣解放軍的,因為解放軍武器武器不如他們,訓練訓練也不如他們,他們認為這一次不過是解放軍佔了時機才勝他們一籌,真要再來一場還不一定鹿死誰手呢。
但很快的他們在經過解放軍為他們準備的,形勢教育和政策學習以及切身實地的多方感知後,這些傲慢的王牌軍也不得不承認,有時再精銳的裝備也不抵那熱騰騰的幾兩紅心。他們也終於心悅誠服地承認,即使此次戰役具有偶然性,但即使再來一次國民黨軍隊的敗落也是必然的。
對於那些少數接受過教育的軍官,解放軍的教化工作自然是偏思想理念的改造,而在面對佔戰俘大頭的國民黨士兵來說,則更要更接地氣的進行“訴苦教育”才行,首先要引起他們的共情他們才會嘗試轉換已有觀念,接受解放軍的思想灌輸。
所謂“訴苦教育”就是讓我們的老戰士和以前的老俘虜,用實實在在的自身經歷,來去給這些新俘虜講述道理,這在當時廣大勞動者的普遍軍隊是十分具有感染力的。除此之外我軍與國民黨軍隊不同的,所有軍官都會帶頭衝鋒的精神也深深感染著這群底層士兵,他們也終於相信他們只要真心接受解放軍,解放軍也會對他們一視同仁。
總結:
孟良崮戰役後我軍俘虜了國民黨軍隊近2萬人,他們中有將近三分之二的俘虜,在接受我軍的思想改造後加入了人民解放軍,並在之後的戰役裡英勇作戰,為我軍大大提升了指揮和武器操作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