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道了現任上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肖清和2009年博士畢業論文後記引發輿論關注一事。後記中,他講述了自己本是一位放牛娃,從安徽潛山一個小山村出發,最後考入北京大學。這再度引發網友關於“寒門能否出貴子”的討論。其中,一篇由現任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南大學社會調查與民意研究中心主任董海軍教授撰寫的論文《成長的驅動與機會:底層苦難經歷的自我民族誌》進入公眾視野。
關於“寒門出貴子”這一話題,社會公眾的普遍認知是,“寒門出貴子”越來越難,而對此開出的藥方是,要進一步強化當前的應試教育體系,其邏輯是,如果不強調按分數進大學、強調以學歷用人,缺乏資源的寒門弟子,會更難出人頭地,實現階層提升。
不得不說,應試教育本是導致寒門難出貴子的病根,卻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藥方,其必然結果是加劇問題。表面上看,如果寒門弟子能走通考高分進名校進好單位這條路,就可實現階層流動,而實際上,強化應試教育,讓寒門弟子的成才選擇越來越窄。
前述論文提出,在底層家庭背景下,物質限制的困爭、家人的家常囑咐以及身體勞動的規訓,能激發寒門子弟向上流動的慾望,透過控制自己的時間使用、心志錘鍊和移情理解來獲得成長品格,接受社群文化的薰陶與結構時勢的挑戰,共同驅動促進寒門子弟跨越原生的生活世界來實現階層流動。這強調的是寒門弟子自己的奮鬥努力,“唯分數”、“唯學歷”的教育與人才評價,給寒門弟子指明瞭“清晰”的跨域路徑。
但是,以單一的分數評價學生,貌似對寒門弟子很公平,但這只是結果公平,並沒有考慮寒門弟子的成長過程與接受的教育。我國農村家庭、貧困家庭的孩子也是很努力的,但是,在考場上,很難比拼過城市家庭孩子。有關研究顯示,我國農村學生高考分數比城市學生高考分數平均低40分,這是因為農村學生主要靠學校教育+自我努力,而城市學生則擁有學校教育資源、家庭教育資源、社會教育資源的優勢。當應試競爭“武裝到牙齒”時,農村孩子很難競爭過城市孩子。
但應試教育被包裝為有利於農村孩子。包括其實只有很少農村學生、貧困生的超級高中,也宣傳是為寒門弟子服務。這並不奇怪。當前的應試教育體系,製造了一批既得利益者,而且,資本也希望透過刺激應試競爭牟利。可如果社會公眾也都接受這種論調,那寒門弟子的發展空間,會在強化應試教育體系下進一步被擠佔。
“唯分數”+“唯論文”首先導致進入“高階層次”,即高分與高學歷的寒門弟子越來越少,這是寒門難出貴子的重要原因。有人把寒門難出貴子的責任歸為高校招生嫌貧愛富,以及用人中的關係就業,然而,高校的集中錄取,看的就是高考分數,而用人單位唯學歷用人,也是為了杜絕“關係就業”。真相是,能走通高分、高學歷這樣的“貴子路”的寒門弟子太少了。號稱為寒門弟子改命服務的超級高中,農村生也很少。
另外,在應試教育有利寒門弟子的觀點影響下,寒門弟子接受的基礎教育,也功利化、短視化。這嚴重影響寒門弟子的綜合素質,他們中的少數,能考上名校,可卻因基礎教育階段興趣、綜合素質培養的缺失,很難在大學以及大學後的職業發展中,展現“後勁”。而不能考上名校的大多數,在唯學歷、唯名校的人才評價體系中,就失去了再做“貴子”的機會。從近年來的高考錄取情況看,我國農村孩子進大學的比例越來越高,但是,農村孩子主要考進的是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統計顯示,職業院校70%的學生來自農村生。可以說,想以“唯名校論”,讓寒門弟子成貴子,是以犧牲絕大多數寒門弟子的發展空間,來成就極少寒門弟子的“成功”。
只要有基本的邏輯推理能力,就可得到,不管是從升學機會,還是從職業發展看,強化應試教育的“唯分數”、“唯學歷”,都只會讓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因為成貴子的選擇太單一。從過去20多年的教育和就業發展看,我國基礎教育的應試傾向更強,用人單位的唯名校論更嚴重,與之相伴的卻是寒門弟子發展更難,其中的執行邏輯需要認真思考。
必須指出,把教育等級化、職業等級化,並按分數、學歷配置資源,這會讓整體教育發展、人才成長的路都越來越窄,因為頂級資源就那麼多。與“寒門難出貴子”相伴的是全社會的教育焦慮與教育內卷化,所以,必須打破這種資源配置方式,致力於為每個學生創造平等的發展環境。給每個農村孩子完整的基礎教育,而不是圍繞升學進行教學,關注求職者的能力,而不是隻看文憑,這才是真正致力於讓每個寒門弟子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