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核心地區,分為前藏和後藏。所謂前藏,指的是西藏的拉薩、山南一帶,而前藏的核心,又在拉薩河谷。拉薩河谷海拔約3600米,土地肥沃,面積寬廣平衍,氣候溫暖,適合農業生產,為西藏傳統的核心地區。
拉薩河谷
在公元7-8世紀時,西藏高原開啟了嶄新的一頁,雅隆部落首領松贊干布統一西藏高原,並從雅隆河谷北遷至拉薩河谷,建立邏些城作為都城,迎娶大唐文成公主,修築布達拉宮,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奴隸制帝國-吐蕃王朝。在此後的歷史裡,拉薩河谷為西藏高原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
到了14世紀時期,格魯派逐步發展成為藏傳佛教影響最大的教派,拉薩河谷的布達拉宮便成為歷代“da-賴la-嘛”的冬宮居所,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直到現代,拉薩河谷一直為西藏的中心。
而後藏地區指的是日喀則地區,其核心地帶為肥沃的年楚河谷。日喀則的藏文意思是“土質最好的莊園”,日喀則河谷海拔約4000米,土地肥沃,適合農業生產,出產青稞,小麥等。日喀則人口稠密,是除了拉薩外,第二大人口集聚區。
早在吐蕃時期,日喀則就是其核心地區。明代時,建有扎什倫布寺,後四世班-禪將其擴建,其規模可和“da-賴la-嘛”的布達拉宮相媲美。到了清代時,清廷驅逐準格爾蒙古後,為牽制“da-賴la-嘛”,清廷劃分日喀則為“班-禪la-嘛”的領地,駐錫於日喀則扎什倫布寺。
拉薩河谷和年楚河谷以其優越的自然條件,向來為西藏的政治、宗教、經濟中心,即使到了現代,拉薩、日喀則的人口占西藏的總人口的45%,而GDP則在50%以上。自古以來,西藏高原同外界展開商貿往來,皆要以拉薩、年楚河谷為中心,而在動亂時期,富庶的拉薩河谷、年楚河谷向來為外部勢力劫掠的目標,如清乾隆時期的廓爾喀之亂及近代的兩次英殖民者入侵西藏等。外部勢力若要控制西藏高原,則必須控制拉薩、日喀則。
由此,在廣袤的西藏高原上,便形成了以拉薩、年楚河谷為中心的通道體系。由西藏高原通往外界,主要分為2個方向,即往東通往中原漢地和往南通往印度。近代以來,由於我國國勢虛弱,西藏南部的印度次大陸成為外敵主要入侵方向,常常給我國邊疆帶來巨大的災難。
印度通往西藏,則必須翻越險峻的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固然險峻,但其中不乏大裂谷,成為西藏南下印度的天然通道,在眾多裂谷中,要以亞東-帕裡裂谷最為重要。這條裂谷東為中不邊境的卓木拉日雪山,西為泡罕裡雪山,兩大山峰中斷,形成一個大缺口,為西藏通往印度的天然通道。
在工業革命以前,由於有險峻的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受限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印度對我還沒有形成危險。西藏先民南下交流的物件,主要為處於喜馬拉雅山麓的尼泊爾。在18世紀時,廓爾喀人開始崛起,並積極往外擴張,尼泊爾方向為西藏地區的主要威脅,穿越喜馬拉雅山而到廓爾喀都城陽布(加德滿都)的東西兩條裂谷,吉隆、聶木拉大裂谷,為西藏對外交流的主幹道,而亞東-帕裡裂谷還未開發。自英殖民者控制印度後,為開發西藏的商業貿易,更加便利地掠奪西藏,英殖民者便開始積極地探索新的便捷的通道通往日喀則、拉薩,亞東-帕裡通道因密邇西藏腹心,距日喀則、拉薩最近最為便捷,遂逐漸成為英殖民者北上西藏的主要貿易通道,英殖民者的2次大規模入侵西藏,都是由此道而入,亞東-帕裡通道成為西藏的命脈。
帕裡-亞東裂谷也叫春丕谷,是拉薩、日喀則通往印度最便捷的道路。由拉薩經浪卡子縣而到江孜,或者由日喀則沿年楚河河谷而到江孜,往南經康馬、堆納等地而到帕裡,就進入這條大裂谷,再順麻曲河谷而下,經亞東翻越乃堆拉山口而到錫金首府甘托克,然後經噶倫堡,沿特斯泰河(Teesta River)河谷直下而到印度西里古裡。
這條重要的印藏路線以乃堆拉山口為分界點,實際上可分為兩部分。其中,乃堆拉山口以北為中國部分,主要指的是康布麻曲及其支流麻曲河谷部分。康布麻曲是卓木麻曲的上游,其源於泡罕裡雪山,往南經康布鄉、亞東縣城、下亞東鄉、龐達村等,流入不丹、印度。其深切山體,形成一條大峽谷,使得印度洋溫暖的氣流可以深入峽谷北部。因此,康布麻曲河谷環境非常優越,有“小江南”之稱,為一條優良的橫穿喜馬拉雅山的天然通道。
由於亞東地當卓木麻曲的上游支流康布麻曲和麻曲的匯合處,故亞東實際上控制兩條重要路線,即一:由乃堆拉山口下至下亞東鄉後,往北沿卓木麻曲河谷而至亞東,然後即可沿麻曲河谷東北行,經上亞東鄉而至帕裡鎮。二:由亞東繼續沿康布麻曲河谷北上,經康布鄉直抵吉汝鄉。因此,亞東向來為西藏南部咽喉,在晚清時期,亞東英軍入侵的必經之地,是我國抵禦英國入侵的前沿。英軍入侵西藏後,亞東遂被英帝國強行闢為商埠。
在這兩條路線中,要以沿麻曲河谷東北行的這條通道最為便捷、衝要。由亞東沿麻曲河谷東北行,出帕裡鎮後,便豁然開朗,至堆納鄉後,便為廣闊的平原,這一廣闊的平原因堆納鄉而名,被稱為堆納平原。由於印度洋暖溼氣流可以沿亞東裂谷北上,堆納平原的降水較為充沛,氣候也較為溫暖,成為西藏最為肥沃的草場之一,是亞東縣主要牛羊肉產地,因此,經帕裡鎮、麻曲河谷的這條路線,向來為西藏南下的主幹道。在晚清時期,這條路線是英軍入侵的主要路線,在堆納平原上,為抵禦英軍入侵,我國藏族軍民曾在此展開了頑強的阻擊。到了現代,這條路線是我國同印度展開貿易的主要路線,今修有國道G562。
在現代,亞東已為西藏南部耀眼的明星,但在英殖民者來到這裡之前,亞東還寂寂無名,地處山谷出口處的帕裡鎮,才是西藏的邊貿重鎮。在帕裡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商賈雲集,西藏屈指可數的商貿重鎮時,亞東只是卓木山谷裡的一個小村子,並隸屬於帕裡宗。到了二十世紀初,帕裡已成為了西藏的一個“宗”,西藏大宗的對外貿易基本都在此進行,各國商家雲集於此,藏區有實力的大商號也紛紛在此設立分號,同印度展開進出口貿易。
帕裡之所以能有如此地位,和另外一條通往不丹境內的商貿通道有關。這條路線,為由帕裡經中不邊境的特雷莫拉(Tremo la)山口翻越卓木拉日雪山,接帕羅曲(paro chhu)河谷,經不丹東部重鎮帕羅、楚喀,而到不丹、印度。在古代時,這條路線是西藏通往不丹的商貿大道,來自於拉薩、日喀則的商隊常將商品由此道運往不丹,然後又將不丹的大米、紙張等物產運回西藏。因此,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帕裡鎮為西藏南下的樞紐。早期的英殖民者由印度通往西藏,都是走此路。英殖民者控制不丹後,便封鎖不丹北上各道,非局內人,不許入不丹境內,此道遂絕。晚清、民國時期,雲南有很多商幫經營滇藏緬印貿易,鶴慶商幫中的恆盛公商號張相誠先生曾秘密調查此路。
在乃堆拉山口以南段落,則屬於印度錫金部分。錫金原為處於特斯泰河(Teesta River)河谷兩側,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一個獨立國家,在清代時,這個國家叫哲孟雄,是清帝國的藩屬國,其語言和宗教、文化、風俗都和西藏相同。哲孟雄境內雖為山區,但海拔不高,受印度洋溫暖氣流的滋潤,其自然環境是非常優越的,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稻米,是印度平原北上西藏的天然通道。自英殖民者控制錫金後,錫金成為英國人向西藏滲透的橋頭堡。到了現代,錫金已被印度吞併而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在我國亞東和印度錫金邊境上,有多個山口可以通行,如乃堆拉、則里拉、多卡拉等山口,但其中要以乃堆拉山口最為便捷。乃堆拉山口海拔4500餘米,東距亞東約15公里,西距錫金首府甘托克約22公里,是亞東通往甘托克距離最短的山口。自英殖民者以武力開啟西藏大門,逼迫清政府開放亞東後,乃堆拉山口是西藏同印度展開貿易最為繁榮的山口,在20世紀初,透過這裡的貿易額佔中印邊境貿易總額的80%以上。但在1962年時,中印邊境爆發衝突,乃堆拉山口被迫關閉,貿易中斷,此後乃堆拉山口一直處於沉寂之中。直到2006年,中印雙方重新開啟乃堆拉山口,這條古商道重新煥發活力,不僅為中印邊境貿易的主幹道,還是印度香客北上朝聖的重要路線。
由乃堆拉山口而下,經錫金首府甘托克,即可直抵錫金南部重鎮噶倫堡。噶倫堡處於山巔之上,沿特斯泰河(Teesta River)河谷而下,即為廣闊平坦的恆河平原。因此,噶倫堡是恆河平原及青藏高原進出門戶、人流及物資集散地,西藏解放前後多年,英、美、日、俄、臺灣等眾多方面的情報人員蜂擁至此,被尼赫魯稱之為“特務間諜之窩”。
除了經乃堆拉山口到亞東春丕谷這條通道外,還可由噶倫堡溯特斯泰河(Teesta River)河谷而上到西藏崗巴的通道。由這條通道北上,便可斷亞東、帕裡的後路。英國人在控制錫金後,就將此路封鎖,成為軍事禁區,以供在非常時期使用。在第二次入侵西藏時,英軍就由此路突進到崗巴。到了現代,自印度吞併錫金後,在特斯泰河(Teesta River)河谷中大修公路,直抵喜馬拉雅山頂,並在山口修築哨所,對我國的邊防形成很大的威脅。
在英殖民者來到印度之前,西藏同中原漢地聯絡密切,為我國神聖之領土。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國國勢日薄西山,西藏高原因處於邊疆地區,通往中原漢地之路艱險而漫長,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控制力越來越弱,西藏地方政府同中央政府的離心力越來越大。與通往中原漢地的道路相比,西藏通往印度的路程卻要便捷的多,自以武力開啟西藏的大門後,英殖民者積極開發印度通往西藏的道路。其先是修通印度西里古裡通往大吉嶺的鐵路,因喜馬拉雅山麓坡度較大,難以繼續修通北上的鐵路,遂又修通西里古裡沿特斯泰河(Teesta River)河谷經噶倫堡通往甘托克的公路,透過這條道路,英殖民者已經滲透到了西藏的各個領域,西藏同英印殖民地的聯絡反而越來越密切。
尤其讓我們感到屈辱的是,在蒸汽機出現以後,航海已經成為比公路更為便捷的旅行運輸方式,我國中央政府派往西藏公幹之人員,因內地漢藏陸路困難重重,遂不得不借道印度,先坐海輪到印度加爾各答,然後沿亞東、江孜道路進藏。最後幾任駐藏大臣如張蔭棠、聯豫、溫宗堯等,以及北洋、民國時期各要員等,都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入藏宣示中央政府的政令,或者代表中央政府對西藏進行“勸慰”、“宣撫”、“冊封”等,試圖恢復中央同西藏的關係。但因英帝國主義覬覦西藏已久,蓄意干涉西藏事務,對我中央政府派出的特使百般阻撓,導致他們無法入藏完成相應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