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遙遠的大洋彼岸。
一座叫做波士頓的城市,正在舉辦一場盛大的馬拉松比賽。
所有的波士頓居民都在這一天都走上街頭,為榮譽歡呼,為自己的城市驕傲。
可誰也不會想到,幾個小時之後,災難來的是那般猛烈。
2013年4月15日,正當第117屆波士頓馬拉松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時,兩聲驚天巨響結束了歡樂祥和的美好氛圍。
兩枚炸彈在終點線附近先後引爆,造成3人死亡,183人受傷,而這其中包括了一名就讀於波士頓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呂令子。
史稱“波士頓馬拉松爆炸事件”。
2017年,這例恐怖襲擊事件被搬上大銀幕,一時之間,美利堅合眾國的所有公民全都瘋狂了,口碑整個炸裂——
《恐襲波士頓》
導演:彼得·博格
主演:彼得·博格 / 馬特·庫克
型別:劇情 / 驚悚
上映:2017-01-13(美國)
海報上有行小字——
2017唯一真實國際反恐高口碑鉅製。
是不是唯一,不敢說,但高口碑毫無疑問——豆瓣 8.1 、爛番茄新鮮度 80% 。
更主要是—— 真實 。
影片的故事圍繞著波士頓馬拉松恐怖襲擊案而展開。
無論是兇狠殘暴的恐怖分子,還是的奮力追捕罪犯的警察,通通採用相同的平行視角加以展示,既沒有刻意的美化、也沒有故意的貶低,而是將整個事件原原本本、毫無保留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兩個多小時的片長,令人提心吊膽絕無冷場。
在事件爆發之後,聯邦調查局和當地警方通力合作,很快將這次社會危害性極大的公共安全事件正式明確為恐怖襲擊。
26歲的塔米爾南·沙尼耶夫和19歲的喬卡·沙尼耶夫兄弟被迅速確定為嫌疑犯。
經過102小時緊張激烈的追捕,犯罪分子哥哥被警方擊中後不治身亡,弟弟則在同一天在一所一民宅後停放的小船裡被警方抓獲。
除了由馬克•沃爾伯格飾演警察湯米是一個虛構人物之外,電影的其他人物基本上都有真實的原型,實際的爆炸場景在電影中也得到了高度的還原和再現。
湯米,是個缺點十分明顯的警察,滿嘴粗口、身材發福、頭髮亂糟糟,絲毫沒有警察應有的樣子,還因為毆打上司而被停了職,稱得上是“屢教不改”的代名詞。
令上司大傷腦筋的湯米,辦起案來卻彷彿換了一個人,精明強幹、老辣幹練、審時度勢,面對突發的爆炸現場及時處置,透過街邊的攝像頭追查犯罪分子的容貌,組織行之有效的抓捕行動,彷彿煥然新生了一般,儼然是塊當警察的好料子,一前一後反差極大,不禁令人眼前一亮。
湯米和妻子之間深厚的感情也為影片加分不少,這對老夫老妻,常因為沒有孩子而苦惱,突如其來的襲擊事件,像個孩子般委屈的哭訴……也令影片的人設更走心和接地氣。
片中還有兩個人特別值得一提:
一個是無名無姓的警察。
爆炸剛剛發生時,由於要收集爆炸證據,遇難者之一,小孩馬丁的屍體不能移動,得一直躺在那。
慌亂的救援行動開展著,一名警員自願留下來,那是他第一次出現在鏡頭,他只說了一句話——“ 我哪也不去。”
救援行動結束,街道封鎖,只剩下他矗立在街道。
面前是爆炸留下的一片狼藉,還有罩在白色裹屍布下,8歲的馬丁。
他就那麼站在那裡。
直到太陽西下,救護車終於來收斂孩子的屍體。
警員低頭看了一眼,然後——
敬禮。
救護車遠去,所經之處,所有警員都停下,敬禮。
另一個,叫孟盾。
對,是個中國人,27歲,四川人,留美創業。
這可能是近年好萊塢最為我們長臉的中國人。
爆炸後第三天,他連人帶車被恐怖分子劫持,危急時刻,孟盾抓住機會,成功從槍口逃脫,並協助警察定位車輛位置,成功牽制住兩名嫌犯。
他的勇敢不僅挽救了自己,還扭轉整個局勢,阻止另一場更大恐怖襲擊的發生。
他也是真實存在的。
左為演員歐陽萬成,右為人物原型孟盾
也許你發現了,《恐襲波士頓》就是一部美國主旋律。
但,主旋律有錯嗎?
任何成功的主流電影,本質上,就是主旋律。
還有,本片的另一款海報,實在太讚了——
乍一看,是數根不同顏色的鞋帶。
這是因為該恐怖襲擊發生於馬拉松比賽期間,而該恐怖襲擊,造成最大面積傷害,是大量人被迫截肢,是那麼的觸目驚心,令人不寒而慄。
你再多看幾眼——
其實是一面破損的星條旗。
它不僅象徵著這是一場恐怖襲擊造成的國家之殤,同時也堅定傳遞出,這是來於民眾,又聚於民眾的信念凝結。
如果你留意,你會發現,最後的高潮戲,一個典型的英雄、大人物都沒有。
有的只是一幫默默堅守的普通人。
是所有人的愛鑄就了波士頓這座城市的靈魂,如此熱忱,如此感動。
繁雜世間,總會有一種力量,足以讓我們淚流滿面。
點選下方影片,即可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