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龍泉之美——館藏龍泉青瓷展”在廣州博物館專題展廳正式開幕。展覽透過113件(套)精品,首次系統地展現了廣博建館90餘年來,在龍泉青瓷收藏、整理、研究上的成果。
這一展覽,被館方負責人視為博物館策展思路調整、業務發展轉型的開篇之作。展覽陳列編輯宋哲文告訴記者,這也是繼今年年初“戶上千色映羊城——廣州博物館藏廣式彩色玻璃窗展”之後,廣博推出的第二個“純原創”展覽,即完全依託本館館藏,沒有外借展品的展覽。
宋哲文指出:“如果說滿洲窗展是本地文化陳列的代表,那麼龍泉青瓷展則是外地文化陳列的代表,二者對比十分強烈。就龍泉展而言,我們希望讓觀眾思考的是其所代表的瓷器文化在中國的文化版圖中佔怎樣的地位——它是如何表徵中國傳統審美哲學的?又如何透過產品輸出在海外塑造和影響中國的形象?從這一層面上講,該展應被放在更高更廣的視野去看,應從‘文明’的角度上看。”
當代展覽的策劃越來越注重與觀眾的交流和互動。宋哲文說,第一展廳被設定為對龍泉窯歷史源流的闡述,是為了讓觀眾在對該領域並不瞭解的情況下奠定理解內容的基礎。而為了讓對文物的解讀層次更為豐富,展覽又延展出龍泉瓷器的“功用”與“美學”兩部分內容。透過聯絡緊密、層層遞進的內容設計,讓觀眾嘗試瞭解與我們相隔數百年上千年的古人的審美意趣與生活情致,透過觀展產生共鳴或反思。
“日後,無論廣州博物館是繼續留守鎮海樓抑或選址他處籌建新館,我們都會堅守博物館在‘開啟民智’這一使命上的初心。”宋哲文說,“今後的展覽還將依託類別豐富的館藏文物,聯手世界或國內收藏單位,向觀眾展示中國乃至世界區域文明的內涵。”廣州博物館作為一座國際都會的城市綜合性博物館,其使命不僅在於本地文化的發掘,“透過對‘外域’文化的展示,實際上也讓新、老廣州人學會更好地看‘自己’,反觀自身。我們在文化版圖上處在什麼樣的位置;我們的思維方式與別人有什麼不同——數千年積澱的廣州文化,正是在對‘他者’與‘本我’間的思考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宋哲文還指出,就廣州博物館立足館藏,力推系列性原創展覽的奮鬥之路上,“龍泉之美”算是一個開始。今後,館方仍將依託本館藏品,籌辦德化窯瓷器、絲織品等原創展覽。透過一個又一個的系列大展,讓大家感受文博工作者的心血與誠意,共同思考博物館的走向與未來。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維宣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謝育芬
【來源:廣州日報客戶端】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