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鍾愛的題材
竹子作為一種植物,因為空心、挺直、四季常青等特性,經常被古代文人墨客賦予人格化的精神象徵,象徵著純潔、虛心、高雅、剛直、有節氣。竹子雖然不粗壯,但是正直,堅韌挺拔,不畏嚴寒酷暑,萬古長青。文人愛竹,千百年來生生不息。
魏晉時期,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這七個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中國藝術史上最著名的兩次雅集:一次是蘭亭雅集,主角是東晉文人王羲之、王凝之、王徽之、王獻之、謝安、謝萬、孫綽等等,在會稽山陰之蘭亭下,王羲之記下:“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一次是西園雅集,主角是北宋文人蘇軾、黃庭堅、秦觀、晁無咎、王詵、李公麟、米芾、張耒、王欽臣、晁補之等,李公麟《西園雅集圖》上題:“水石潺湲,風竹相吞,爐煙方嫋,草木自馨。”
蘇東坡更與竹子、竹筍有淵源。坡公說:“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食者竹筍,居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都離不開一個“竹”字。
竹與宜興
宜興地處太湖之濱,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處,東臨太湖,西依滆湖。境內山丘起伏,東氿、西氿等小湖泊鑲嵌其中。湖光山色的風景之美,獨具一格,素以“陶都”、“洞天”、“竹海”、 “茶洲”聞名天下。“竹海”,為指稱宜興是竹的海洋,其南部天目山餘脈是全國最大的毛竹基地之一。有竹林十八萬畝,浩浩無垠,葬莽蒼蒼。凡山嶽、村莊、洞口、路旁,無處不是竹林,一片清涼世界。
“竹”是品性高潔的植物,尤其是在宜興這樣一個竹的海洋,竹,更是人們眼裡口中的愛物,竹子剛勁、清新、生機盎然、蓬勃向上。當春風還沒有融盡殘冬的餘寒,新筍就悄悄在地上萌發了,一場春雨過後,竹筍破土而出,直指雲天,所謂“清明一尺,穀雨一丈”,便是對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機的寫照。
於是,竹編應運而生。竹編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絲並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工藝竹編不僅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更具深厚的歷史底蘊。
竹入紫砂
竹元素融入於紫砂藝術就非常自然,制壺匠人透過精心的佈局和精湛的技藝,將竹子的精氣神再次展現出來。將竹子融入到紫砂壺的創作中,借物抒情,不僅成就了一把好壺,更給我們帶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竹子既是紫砂壺的創作素材,又是紫砂壺成型工具的製作材料。紫砂壺在成型過程中使用的各類工具多達上百種,其中用竹子做的工具就有矩車、矩底、勒只、篦只、竹刀、線梗、泥扦尺、竹拍子等。
竹鈕壺,壺鈕呈竹節狀,扁圓壺身,線條富有活力,將壺身勾勒得圓融飽滿,充滿包容性。
竹在中國文化中還有著很好的寓意,它有著謙謙君子風骨,又有著堅韌不拔的意志。竹文化的加入使壺的品味變得不同凡響,生活與藝術相結合的趣味,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