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無極的水彩及油彩的二元性
佚名
趙無極
無題(Lot437)
水彩 紙本
1961年作
款識:無極ZAO 61 (右下)
趙無極的水彩創作與其油彩是並駕齊驅的發展。在風格上,水彩創作與油彩同樣是齊足並馳。可是,趙無極的水彩/水墨創作與其油彩並沒有必然的從屬關係,反之趙氏一直有意識地透過遊走兩種媒材,發展其藝術的方向。
趙無極
無題(Lot 438)
顏料 水墨 絹布
約1952年作
款識:無極ZAO Pour Alice (右下)
趙無極在抵達巴黎時已確定先拋開掌握得得心應手的水墨,吸收新的東西,雖說是與中國水墨分隔,可是他仍然緊密接觸水彩這種西方水性顏料,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以自然風景和靜物,到五十年代中期,發展線性的自然和城市風景(Lot 438及439),及後文字元號風格,以至六十年代全抽象階段,皆有水彩創作。趙無極的水彩創作一直持續,直至2000年代末。
趙無極
海洋(Lot439)
水彩 水墨 紙本
1952年作
款識:無極 ZAO 52 (右下)
雖然趙無極在抵達巴黎後故意避開中國水墨,但並不等同他完全脫離自己的文化根源。他潛藏於內在的中國情懷在不同方面展現。六十年代,趙氏在房子內的院子盡頭,種了幾棵中國常見的樹:槭樹、樺樹,飯廳裡還有幾株檸檬、一棵從中國帶回來的草蘭,還有幾棵橘樹。每天早上,趙無極都會端詳它們的葉子,然後澆水。對他而言,園藝是中國人心目中的雅事,這讓他想起父親。誠如趙無極所言:「雖然巴黎對我成為一位藝術家有不能磨滅的影響,但我還是要說我逐漸重新發現中國,這塑造了我最深刻的個性。我的近作中便隱藏著這一點。矛盾的是,我竟然在巴黎找到了自己的根源」。法國藝評家馬歇索說趙無極的畫是「兩個獨特世界的融合」,是一個「巴黎的中國人,中國的中國人」。大部分人都視趙無極為華裔西方油畫家,而事實上趙無極的中國文化底蘊讓他成功貫穿中西方的美學,創作新穎的抽象繪畫。而這個東方與西方文化的交流,並不只是單向的,即東方藝術元素單向地流進西方油畫創作;事實上,趙無極同時把西方藝術的成分轉化至紙本創作。誠如趙無極自述:「每一個人都被一個傳統束縛著,但我卻有兩個」。
趙無極
無題
水彩 紙本
1986年作
款識:無極ZAO 86(右下)
趙氏一直在油畫和水墨二個傳統中游走。他把吸收了西方的調色構圖、空間佈置方面的成份,轉化至水彩,以至七十年代展開的水墨創作。同時,趙氏把其內在的中國古畫之優良筆法、透視性移植至油畫中。在這自由遊走的過程中,趙氏互換思考的角度,在平行的軌道上,研究和發展水彩/水墨和油彩創作。
吳冠中作品《峭壁》抽象 中國畫
這條水彩/水墨和油彩創作的並行之路,也可見於同代的藝術家吳冠中。自1974年,吳冠中迴歸水墨創作,並且試圖建立新的價值觀。吳冠中借西方几何抽象藝術的元素:點、線、面改革中國水墨。而趙無極則自五十年代,有意識地針對強化的中國水墨畫所欠缺的元素,把西方藝術中的顏色、構圖和佈置,投入在水性顏料創作中,建構富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水彩作品。1950年代水彩作品偏小,1960年代開始出現尺幅較大的水彩創作,而《無題》(Lot 437)就是屬於大尺幅之創作。著名華裔作家程抱一在2003年為趙無極水彩撰文時說:「其情韻令人念及明人之寫意,以至宋人之趣味也。」
北宋 郭熙 《早春圖》軸,絹本
158.3×108cm,臺北故宮博物院
創作於1961年的《無題》,趙氏先以寶石綠色、粉彩綠色、靛藍色及淺棕色以從左至右橫掃,然後以剛烈快速的筆法,繪出一道又一道相互交織的黑色線條。他充分利用水墨層層堆疊的效果,再以蔚藍色、粉彩綠色在中央部分運筆,產生多層次感,增加肌理與綿密度,呈現利落的節奏,正如趙無極表示:「我不是要填滿它,而是給它一個生命」。作品演繹出物象瞬息幻滅的氛圍,儼然再現,郭熙《早春圖》中蒼緲雲霧間山石昂然而立之景,再造宋代磅礡山水。趙無極一方面延續了中國傳統筆墨之氣勢,另一方面以堆疊的色彩加強律動的節奏和視覺效果,建構富有中國傳統繪畫特色的水彩作品。
來自:佳士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