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似乎總是與“小”聯絡在一起。
身材嬌小,力氣弱小,遇事膽小,姿態小鳥依人;還有小心眼、小性子、小女人、小媳婦……
那究竟什麼是大女生呢? 楊瀾在30年的媒體生涯中,她用傳媒人的方式去觀察和解讀著女人。
她說:“今天的中國女性,佔高等教育畢業生50%以上,她們當中70%參與社會勞動,她們佔中國網際網路創業人群的35%左右,她們也是家庭消費的主要支配者;然而,容貌焦慮、年齡焦慮、結婚焦慮、育兒焦慮、工作和家庭失衡的焦慮,自我價值感的不足,讓本來應朝向外部的發展,成為轉向自我的攻擊性,讓緊張、失眠、甚至抑鬱的人數不斷增多。 ”
實際上,確實是我們的收入多了,卻仍然感覺不幸福? 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女性有更多選擇,但還是有無形的繩索讓我們難以掙脫?
我到底是誰?我想成為怎樣的自己?我想和誰在一起?讓我們跟著楊瀾的作品《大女生》,一起去探尋個究竟吧!
活在當下,無論什麼年齡,都是最好的
有人問過我這樣的問題,“如果能讓你回到18歲,你願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我會反問:“為什麼要回到18歲?”即便18歲的青春留下了些許遺憾,我也不打算哭天喊地地回去。
有部電影,叫《重返18歲》,時光逆流讓主人公產生了很多奇遇,但終究以另一種形式的殘酷,與摯愛失之交臂,它想告訴我們,時間無論朝哪個方向流淌,我們擁有的只有當下。
然而,人們在交往中,年齡依然是女人禁忌,逆齡、凍齡、少女感幾乎成為了一種執念,年齡危機的羞辱時有發生:“你都30了,還沒嫁人”,“你都35了,還沒有孩子?”
問題是,這些事不是女人僅憑自己的意願就能完成的,我們的年齡首先應該跟我們自己的人生相關。
72歲的“網紅”梅耶·馬斯克曾說過:“我20多歲的時候不夠勇敢,總以為忍氣吞聲,就可以息事寧人,甚至認為是我不夠好,才讓丈夫如此對待我;是時間給了我勇氣,給了我智慧,讓我敢於面對內心真實的渴望,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是的, 梅耶·馬斯克22歲就結婚了,31歲的時候,才鼓起勇氣,帶上三個孩子離開了家暴的丈夫,靠打零工養活自己和孩子,在此期間,她進修成為營養師和諮詢師,並培養了3個出色的子女;60歲的時候,她重返模特舞臺,以一頭銀髮形象獨步江湖。
其實,人生由我,是一種態度,是一種選擇,與年齡無關,女人一旦擁有活在當下的勇氣,那麼,無論什麼年齡,都可以是最好的。
活出自我價值,才是真正幸福的模樣
曾經有一群女大學生,大都擁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優秀的教育經歷,但社會強加給她們的不是如何有所成就,而是如何嫁給一個好丈夫。
當她們如願嫁給門當戶對的富家子弟,還在各種場合擺出夫唱婦隨的姿態,然而,等待她們的是丈夫出軌;她們痛苦不堪,決定離婚,追求新生活,卻被自己的親生母親厲聲制止:“不要把家裡的醜事抖落到眾人面前,你會被恥笑的,忍忍就過去了,大家都這麼過來的。”
即便沒有被丈夫背叛,她們住著大房子,使用著不斷推陳出新的電器和廚房裝置;化著精緻的妝容,梳著時髦的髮型,穿著美麗的連衣裙,打掃房間,撫養孩子,等待自己心愛的老公回家。
她們的心,依然躁動不安,總有些什麼問題,讓她們疲憊不堪,有些人在藥品和毒品中尋求解脫,有些人離家出走,有些人絕望自殺,她們無能為力,又滿腔怒火,連她們自己都不明白是為什麼。
與此同時,她們還努力維持年輕的面容和姣好的身材,才不至於失去丈夫的寵愛;失去自我的她們,空虛、孤獨,進入一種日漸虛弱的狀態。
前幾天,又出現了一檔子“假名媛”事件,北京一女大學生,假冒名媛,1分錢沒花,在北京“白嫖”了21天高奢生活,這比2020年10月出現的“名媛拼團”事件更讓人覺得可氣,雖然她們名牌襪子輪流穿,但最起碼人家花錢了。
這些渴望成為“名媛”的女孩子,期盼著價值的認可,“看上去”活成了別人羨慕的樣子,卻忘了自身本來的價值。
其實,一個人的柔軟與敏銳,善良與勇敢,才情與趣味,才是照亮這個世界黑暗角落的光,我們不需要活成別人的樣子,也不需要活成別人眼中幸福的樣子。
當我們不受外界眼光的驅使,吃好喝好,健健康康,平平靜靜做自己的時候,那份自在,就是真正幸福的模樣。
不必理會雙標,發乎自身的,才是真正的女人味
什麼是女人味?善良、溫柔、清純、優雅、性感、還是善解人意?
長髮比短髮更有女人味?穿裙子的比穿褲裝的更有女人味?聲音甜美得比嗓門粗的更有女人味?還是化了妝的比不化妝的更有女人味?
其實,我們今天口口聲聲說的“女人味”,很大程度上摻雜了男權社會強加於女性的標籤,是由男人為主來定義的物化的女性形象,而許多女人身在其中卻不自知,還以這些尺度來限制自身的發展。
在職場上,這樣的雙重標準,不是一天兩天了,男性把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 叫“進取心,靠得住”,如果是女性,叫“不能平衡家庭和事業”;男性力排眾議、當機立斷,叫“果敢,有領導力”,如果是女性,叫“女魔頭,走過的路都不長草”。
“女人和男人生來就不同”,這句話我認同,但是,波伏瓦說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我舉雙手贊成。
好多我們認為天經地義的“性別差異”,其實不是男女與生俱來的氣質,而是我們在有意無意間不斷強化的偏見而已。
這些偏見,限制了我們對於未來的想象力,既限制了女孩子,也限制了男孩子,但性別本來就不應該,限制人生成就的可能性。
女人不必理會雙標,做我認為對的事,別人覺得我可不可愛,不重要,哪怕別人說“你是個沒女人味的女生”,也不必理會。
當我們真的決定要做一件事的時候,千萬不要怕活在別人的指指點點之下,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話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做自己就好。
正如張桂梅為華坪女子高中寫的校訓那樣:“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
我是女人,我定義自己的女人味兒,“理想遠大”“有野心”都可以是我的女人味,我要把自己的人生握在自己的手上。
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一位常爬樹的小女孩,我一定記得,她不是要證明什麼,她只是碰巧喜歡爬樹而已。
走四方,要靠自己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方可大成;是的,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短,唯上下求索,儘可能地去見識、去體驗、去領悟,才不枉此生,在旅行中回頭看見自己,才是真正的收穫。
女人的一生,不是父母的續集,不是兒女的前傳,更不是朋友的番外篇,只有對自己的一生負責,不要企圖從父母、兒女、男人那裡得到什麼,來解決自己的麻煩,而是想要的東西靠自己去創造、去得到,才是出路。
學會相信,才能看到未來的可能性
無論在什麼年代,一顆飄忽不定的心,都是不快樂的源頭。
20歲之前,我們相信的東西往往是父母、老師灌輸給我們的,後來一件件相信變成了不相信,這是我們獨立面對世界,探索發現的自然過程。
再後來,時間又告訴我們,那些被忽視的東西,它們原來一直不離不棄,給我們指出生路。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因為看見而相信,但是我們也可以因為相信而看見; 相信,會讓我們找到心的故鄉,相信,會讓我們更靠近夢想。
我們每個人,為自己所相信的,而去努力的時候,都是了不起的。那些汗水和淚水,那些忐忑和煎熬,都是值得的。
走出舒適圈,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走出舒適圈,那是一種什麼感受?顯而易見,不舒服唄!
寢食不安,卻又欲罷不能;患得患失,既興奮又恐懼;甚至希望,藉助命運的力量或他人之手幫你下決心,然後一攤手,說:“你看,我沒選擇!TA逼我的”。
然而,不管要經過多少個輾轉反側的夜晚,你都需要“聽從內心的聲音”,然後,為自己的選擇埋單,責任無可推卸,也沒有人可以向你保證什麼。
如果年輕時都不敢去外面闖一闖,更待何時呢?不跨出舒適圈,你又從何知道自己的成色呢?從何知道自己的潛能呢?
一個人只有走出舒適圈,經歷極致的困難,才能體驗到突破自我後的舒適,也只有在路上,才可能發現原本最初的自己。
學會享受人生
對待孩子:與其聲嘶力竭,筋疲力盡,焦慮地為孩子們的成長和教育操碎了心,不如,翻開自己喜歡的書,或是在iPad上刷刷喜歡的劇集;或是舒舒服服地來個泡泡浴,再敷上張面膜,滋潤一下肌膚和心情。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 孩子需要學習的不僅有書本知識,還有對他們一生更加重要的“非認知能力”,一位好學的母親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也是他們最好的朋友。
正如“言傳不如身教”, 孩子看到自己的母親有是非觀、有責任感、有充實的工作和人生目標,就會主動地去想象自己的人生。
這時候,作為母親要做的,不是佔有,而是為TA收拾行囊,鼓勵他朝著自己的目標和道路勇敢前行。
對待婚姻:婚姻不是女人的全部,但,值得我們試一試,一段長久穩定、相互尊重呵護的情感生活,依然是人生幸福感的最可靠來源,也是子女健康成長最好的保障,也許,遇見了彼此欣賞的人,就可以一起成長,成就更好的自己。
其次,在婚姻中要學會“平衡”事業和家庭:誠實面對,接受不平衡,學會求助,建立自己的支援系統,讓事業和家庭相得益彰、彼此促進。
比如,不要把丈夫從育兒的責任中推走,爸爸的不可靠、不自覺,很多時候,都是被媽媽不斷地抱怨辛苦,或是數落批評嚇退的,其實他也很想參與到育兒的過程中。
對待TA人非議:“女人,你為什麼不想生孩子”,千萬不要為了取悅別人,而否定自己的觀點,除了生娃、養娃的費用高之外,職場和家庭更難平衡也是現實的考慮。
我們無法計算孩子成長的種種需求,比如在你帶隊競標時,他發燒了,在你出差時,他跟別的孩子打架了,在你生病時,他逃學了,在你完不成業績時,他早戀了......
我們也不是傳宗接代的生育工具,生不生孩子是我們的自由。
女人的敵人從來不是男人,而是那些不公平的思想與行為,想要成就“平等的一代”,就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去接力奔跑。
歸根結底,無論是生育,還是生活,女人最重要的還是遵從內心,做真實的自己。
尾聲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有這麼一句話:
“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和奮鬥;而不論其結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總不枉在這世界上活了一場。”
既然來這一遭,就放手一活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自己想去的遠方,修煉自己,成為最幸福的大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