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婆婆再婚的事,“失敗”了。
去年年初,公公因病過世後,我和老公一直在為婆婆的餘生考慮,想著她在哪裡養老更好。
去年十·一假期,我倆特意回遼寧老家接婆婆來上海和我們一起生活,2個月後,婆婆覺得不適應(這邊語言不通,平時很寂寞),去了廣西妹妹家(老公的小姨),3個月後,也就是過了春節,婆婆回到遼寧老家,說廣西也住得不習慣,因為太熱,最後決定自己在老家生活,但是,剛回家一個多月,婆婆身體出現了問題,腎炎,一直不好,身邊沒有親人可以隨時幫忙,她又不識字,自己去醫院都困難,於是,我倆和婆婆商量,是否願意在老家找個老伴,相互有個照應。
婆婆同意了。
對方是我姐夫的三叔,算是知根知底,兩個人剛開始相處時,還不錯,但後來,婆婆開始挑剔對方,總覺得對方很小氣,時常指責和否定對方,雖然對方沒說什麼,但總會表現出不滿,結果,婆婆看到對方神情不對,就認為對方不想和她繼續生活了,於是提出“分手”。
就這樣,婆婆又回到原點——一個人在農村生活。
當然, 老人再婚,能否幸福,是兩個人一起決定的,但我覺得,婆婆可能是主因,因為她是一個缺少安全感的人。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很難和他人建立深度關係。
今天的文章,我就從心理學角度說說,缺乏安全感的人,是怎樣在有意無意破壞戀情的。
1.安全感,就是安全型依戀
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告訴我們,安全感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特別是對女性而言,是否能體驗到安全感,直接影響到她的生活狀態,尤其是戀愛和婚姻。
那麼,什麼是安全感呢?
其實,安全感,就是安全型依戀。
所謂依戀,最早指的是嬰兒對特定個體的積極反應,是一個人的情感可以向情感物件開啟。
安全型依戀,源於依戀理論的一種型別(另外,還有迴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以及紊亂型依戀三種類型),而依戀理論,是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 鮑比透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實驗提出來的。
安全型依戀,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出生之初,感覺到自己有一個強大的、懂ta的,能及時滿足ta的母親,那種被保護的感覺,就是安全感。
而那些從小缺少安全感的人,就是媽媽(或其他重要撫育者)做得不好,不能無條件的、隨時給予ta保護和滿足,需要的來源就會陷入不穩定,這樣孩子就會產生恐慌,進而覺得不安全。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不安感,還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夠好的,不值得被愛的。
就像我婆婆,從小家裡很窮,兄弟姐妹又多,她的媽媽很難及時滿足她的各種需求,而且,她的媽媽在她10幾歲時,被東北的土匪綁架過,精神不是很好,她的爸爸在她15歲時也過世了,所以,她作為家中老四,下面的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都是她帶大的(她上面的姐姐和兩個哥哥結婚後就不管他們了),沒結婚的她,帶著弟弟妹妹在二哥家生活,但是二嫂很討厭他們,覺得他們是累贅,經常刁難他們,這樣的生活環境,讓婆婆的內心一直沒有安全感。
後來,嫁給我公公,因為她婆婆和小姑子也很難相處,她也很少體驗到安全的感覺。直到分家後,她和公公單獨過日子,她的心境才稍微好些,不過,那種不安感早已存在她心中,她也習慣了不願相信別人。
所以,當她和那個男人相處時,她的內心也是沒有安全感的,因為她和我說過,她擔心和對方處不好,還擔心對方人不好(她不識字,害怕自己上當受騙)等等,總之,她就是帶著各種擔憂和不安和對方相處的,怎麼能相處順暢呢。
其實,缺乏安全感的本質就是害怕。害怕自己被拋棄,害怕自己有危險,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滿足,而自己又無力承擔,面對這個世界。
2.缺少安全感的人,很難和他人建立深度關係
缺乏安全感的女人,在面對婚戀時,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
一是習慣討好。
因為她想透過討好,來讓對方喜歡自己,而被喜歡、被愛,會給她安全感,只是,討好,得不到真正的愛。
二是過於自立。
因為她不敢相信任何人,覺得只有自己最可信。
我婆婆屬於後者。
因為她沒有安全感,她和別人相處都是小心翼翼的,如履薄冰,同時,她也是孤獨的,因為她需要時刻保護自己,驗證外在,不能把自己全然交出去,不能大方坦然地活著,她必須留一個心眼來保護自己。
當她驗證失敗,她就會離開或自我封閉,於是讓她更加沒有安全感,更加不相信外在他人,更加堅定“只有自己才能保護自己”。
她和那個男人“分手”,其實沒有什麼原則性問題。
在我看來,主要是她的不斷驗證——她用挑剔和否定來驗證對方是夠值得信賴,是否真的在乎她,但是,她不知道的是,就算再愛她的男人,也禁不住證明,證明久了,男人就累了(那個男人用不吱聲來證明,但我婆婆一直否定和挑剔他,最後表現出不滿,然後婆婆提出分手)。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裡著名的投射性認同:
一個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做出反應的行為模式——你不相信他會一直愛你,你總能把他變成最後不愛你。
所以,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女人,很難和他人建立深度關係,最後也很難幸福,也很可能孤獨一生。
3.擁有安全感,需要向內求
或許有人會問,像我婆婆這樣沒有安全感的人,怎麼擁有安全感呢?
有人可能想到,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或找一個如意郎君,但其實,這樣的安全感都是短暫的,因為這兩者不可能像小時候媽媽那樣隨時滿足自己,更何況,很多媽媽都做不到。
所以,想要擁有安全感,需要我們向內求:
其一,相信自己,即自信。
自信可以讓人感覺到安全,自信是一種感覺,不是擁有。
自信的來源之一是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或許沒有安全感的人,覺得自己身上沒有優點,其實是錯誤的,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之二是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到現在的自己已經長大;之三是明白,獨一無二的自己本身,就是足夠好的值得被愛的。
其二,相信愛。
雖然愛具有不確定性,但愛不是用來證明的,即使看到很多黑暗,也要相信世界上依然存在愛。
正如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說的:“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其三,擁有一個敢於欣賞的心。
想要擁有安全感,就要願意看到好的一面,欣賞擁有的,不計較沒有的,這樣才能擁有越來越多,越來越幸福。
可惜的是,我婆婆不願向內求,她不願相信自己是安全的,也不相信自己是能保護自己的。
如果她願意停止挑剔,放下對那個男人的評判,去適應對方,不是找他哪裡做得不夠好,而是明白,只是他的生存方式和自己不同而已,或許她不僅能夠體驗到安全的感覺,還能收穫幸福。
那時的她,不僅相信了自己,也相信了他人。
寫在最後:
當然,孤獨一生,未必就是不幸福,因為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
或許在婆婆心裡,她一個人生活,更安全,更幸福。
其實,透過婆婆再婚這件事,我和老公也做了反思——我們認為好的,對於婆婆來說,未必是好的。
如果她想一個人在老家生活,我們就尊重她。對於她來說,尊重,或許就是好和愛。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