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價穩定,但不少電企仍在觀望、活躍度不高,這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啟動月餘以來的整體執行狀況。
那麼,哪些電企在觀望,他們為何觀望?觀望之後,會怎麼行動?這將如何影響碳市場走勢?另外,已有履約經驗的電企,有何成熟的履約策略,又如何看待履約工作?
不少電企仍在觀望
截至2021年9月10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以48元/噸起步,最高成交價61.07元/噸,最低成交價41.8元/噸,碳價波幅相對平緩。但同時,碳排放配額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卻從開市首日的410萬噸高開後持續下降,8月16日的成交量僅10噸,近期交易也較為清淡,整體活躍度不高。
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申能碳科技)相關負責人認為,這是由於不少控排電企正處於觀望和學習狀態。
全國碳市場啟動初期,交易主要來自於首批交易十大集團(申能集團、華潤電力、中國華電、中國石化、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中國華能、中國石油、大唐集團、浙江能源集團)的下屬企業。
“在碳市場參與方面,經過多年的試點履約工作,大型發電集團下屬企業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將碳作為資產的意識已逐步形成,而其他不少初次接觸碳市場的企業,對市場規則不熟悉、對配額餘缺不確定,處於觀望狀態。”這位負責人說。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目前承擔全國碳排放交易系統賬戶開立和執行維護等工作。戈雨青攝
此前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第一個履約期2162家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企業,約80%已開戶。由於企業需要開立交易賬戶、登記賬戶和資金賬戶,內部流程較長,部分企業目前正在開戶中。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袁家海告訴記者,碳市場的活躍程度與配額總量和分配機制直接相關,“按照先啟動市場、逐步完善規則的建設路徑,全國碳市場執行初期配額髮放額和排放總量大致相當,基準值相對寬鬆,大多數企業獲得的配額足以履約。另外,當前為免費分配,企業獲得初始配額不需要付出成本。在此背景下,企業交易意願不足。”
袁家海認為,目前入市市場主體較為單一,先期進入的都是納管發電企業,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尚無機會,也影響了交易的活躍度。再者,目前距離年底履約期限還有時日,企業配額交易的需求並不迫切。各方因素綜合,導致一些電企有“惜售”現象。
“在現有的交易主體、市場準入和配額分配機制下,全國碳市場首月表現符合預期。特別是交易價格,相對於此前的地方試點均價有較為顯著的提升,這也是市場層面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積極響應。”袁家海說。
市場活躍度靠啥?
與以往試點碳市場執行情況相比,申能碳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國碳市場開市至今的整體形勢一定程度上與試點碳市場啟動初期較相似。
上海碳市場2013年啟動時,配額分配主要採用歷史排放法,電力等部分行業採用基準線分配方式,也暫未引入配額免費分配係數(96%~99%),而全國市場首個履約年度配額分配相對於上海試點市場要更寬鬆一些。“不過,未來預計配額分配將先寬後嚴,隨市場執行日趨穩定而逐年收緊。”這位負責人說。
根據試點碳市場經驗,這位負責人指出,通常有履約期前後起伏明顯的“潮汐現象”。一般情況下,非履約期價格較低交投清淡,臨近履約期則會量價齊升,“根據生態環境部此前釋出的《關於加強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相關工作的通知》,各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在2021年9月底前完成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的配額核定工作,在12月31日前完成配額清繳履約工作。後續市場或在配額核定後迎來交易高峰。”
袁家海也認為,納管企業目前是根據配額預分配的結果來組織發電執行,而要到9月底才能獲得年度最終免費分配總量,因此預期市場交易活躍度在四季度會有所提升。
“未來碳市場的活躍度取決於納入行業、配額總量控制寬嚴程度、配額分配機制以及市場交易規則的完善程度。配額總量控制程度趨嚴,免費配額佔比逐步降低,市場整體缺口擴大,交易活躍度越高,碳價越堅挺。納入行業越多,越有利於不同減排成本的市場主體透過交易最佳化其減排成本,交易或月底越高。同時,未來全國碳市場還將引入機構、個人投資者和做市商,交易規則的創新也有利於啟用交易活躍度。”袁家海表示。
電企有何履約策略?
申能碳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碳市場走勢基本在預期中,集團下屬企業已在市場啟動首日與後續一段時間積極參與了交易,預計將按時、足額完成全國市場首個年度履約工作。
“全國碳市場啟動後,集團內大部分發電企業從上海碳市場進入全國市場,同時也有部分非試點市場企業首次碳排放履約。由於全國碳市場啟動初期僅限重點排放單位參與,碳科技公司作為集團碳資產公司無法入市,此外CCER重啟簽發時間及具體抵消規則也尚不明確。在這種情況下,申能碳科技可採取的市場化操作手段相對有限,近期主要是為企業提供諮詢服務。”這位負責人介紹,同時,他們也正提前佈局拓展市場渠道,主要是拓寬市場化業務輻射範圍和提升影響力,多渠道發展全國碳市場潛在合作伙伴,希望為集團內部電廠未來年度履約工作做好資源儲備。
這位負責人指出,從市場機會看,具備一定經驗的碳資產管理公司將有較大的業務空間。
申能集團在2018年成立申能碳科技,而在全國碳市場上線首日成交量達100萬噸的浙能集團,也在2017年就設立了浙能碳資產管理公司,組建了專業化碳資產管理團隊,並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制度和管理體系。就在8月底,國家電投上線了全國首家央企碳普惠平臺,加快構建碳資產管理體系。碳資產管理已成為電企低碳轉型的關鍵一招。用企查查搜尋關鍵詞“碳資產管理”,發現有1658條關聯企業資訊,其中不乏鋼鐵、石化、環保等領域。
申能碳科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未來,申能碳科技的功能定位將逐漸變化:一是將圍繞集團系統內企業成本控制,以降低集團履約成本為基礎,力爭成為領先的集團碳金融綜合管理平臺;二是將逐步增強碳交易、碳金融和碳減排服務能力,拓展系統外市場,積極打造碳金融、碳服務領域的特色品牌。”
作者:中環報記者鄧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