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和大家聊一個有趣的話題,我會帶領大家走進著名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一起考察群島上部分動物的進化“成果”,看看對於我們個人的成長有哪些啟示。
我先在引言中做了一些簡單的引導性描述,然後看一下加拉帕戈斯群島上兩種動物獨特的生存模式,最後探討一下我們如何在自己的“島嶼”上實現個人成長,做更好的自己。
引言
最近在重讀達爾文的著作《物種起源》,希望從書中汲取生活中的養分、工作中的靈感。
而談及《物種起源》這部經典作品,必然會讓我們想到加拉帕戈斯群島,當1835年達爾文乘坐貝格爾號來到加拉帕戈斯群島時,發現了島上的各種奇特生物。很多生物與陸地上生長的表親截然不同,特別是生活方式上,比如這裡有地球上獨一無二的海鬣蜥,是一種水陸兩棲的鬣蜥品種,會游到海中覓食。
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生存環境與最近的陸地截然不同,這就對島上動物的生存其實是一種巨大的挑戰,並且由於其與陸地間有大洋的阻隔,幾乎與世隔絕,動物們無法像陸地上的表親一樣往更合適的地方遷徙。
因此,為了在荒蕪貧瘠、資源有限的小島上生存下去,動物們只能不斷調整生存模式,不斷進化。在這裡,生存是第一驅動力。
現代科學也證實了,在島嶼上生存的動物往往比陸地上的表親進化更為迅速。
目前地球上存在著很多類似於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獨立世界”,無論是板塊漂移原因或者是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島嶼,或者是那些獨立大陸,都在大洋中與陸地遙遙相望,與陸地基本隔絕,比如加拉帕戈斯群島離最近的南美大陸的距離在1000公里左右。
在各個獨立世界中,各種生物的進化與其陸地上的表親完全分道揚鑣,也讓地球上的動物種群更為絢爛多姿,比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有袋類動物、南極大陸的企鵝、馬達加斯加島的狐猴等。
下面,我們就踏著達爾文的腳步,登上加拉帕戈斯群島,看看島上兩種奇特動物是如何生存的。
以血為生的尖嘴地雀
加拉帕戈斯群島上有一種雀鳥,在我國命名為“尖嘴地雀”,英文學名為Geospiza difficilis,這種地雀與其陸地上的表親截然不同,其陸地上的表親主要是以昆蟲、種子為食,而尖嘴地雀的食物,卻是鰹鳥的鮮血!
尖嘴地雀是一種很小的雀類,其力量非常弱,無法飛越風大浪急的大洋到達更適合生存的彼岸(這是所有被困島上的動物的共性),當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將其困在了加拉帕戈斯群島時,它們唯有背水一戰。
加拉帕戈斯群島的資源較為匱乏,缺少昆蟲和種子,無法保障尖嘴地雀的生存,因此它們把目光轉向了無辜的鰹鳥,鰹鳥是一種大型海鳥,以捕魚為生。尖嘴地雀飛到鰹鳥的旁邊,毫不留情地對著鰹鳥的尾羽附近啄上一口,然後吸食鮮血,轉頭時它們的喙部早已染得紅紅的。
其實,剛瞭解尖嘴地雀的時候,我以為它們的生存方式是像賊鷗一樣偷(啄)鳥蛋,或者偷食鰹鳥捕回來的魚,萬萬沒有想到會成為“吸血鬼”,也許是“進化路上無對錯”吧。
至於為什麼鰹鳥會沒有任何驅趕的意思,至今仍沒有科學定論,部分科學家猜測可能是鰹鳥認為尖嘴地雀是在幫它們啄食寄生蟲,就像牛椋鳥與牛的關係。
對於我們人類而言,尖嘴地雀的行為雖然看上去不太舒服,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是成功的,它們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生存了下來。
面臨生死存亡的聖克魯斯島象龜
而與此同時,加拉帕戈斯象龜的亞種,聖克魯斯島象龜卻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威脅。
加拉帕戈斯象龜是加拉帕戈斯群島特有的物種,也是陸龜的一種。大家知道,龜類是冷血動物,過冷或過熱的環境都不適合其生存,而且其行動遲緩,難以躲避任何天災人禍。
聖克魯斯島象龜生活的小島上,基本上都是乾旱的荒地,幸好島上有一塊大型的遮陰地,成為了象龜們的理想綠洲,可以躲避白天強烈的日光。當然,它們不必擔心掠食者的攻擊,因為它們在這個島上是沒有天敵的,唯一的敵人的就是環境。
每天一早,象龜們從這塊遮陰地出發,越過漫長的沙地,慢慢爬到食物豐饒的覓食區域,吃飽喝足後,它們需要在中午烈日當空,地面溫度升高之前返回遮陰地,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象龜們就日復一日地重複它們的佛系生活,令身為人類的我們羨慕不已。
不過,從人類的經驗來看,佛系的生活往往會潛伏一定的危機,當然並不絕對,可不幸的是,龜龜們的佛系生活就埋藏著巨大的危機。
一方面,它們目前的遮陰地看似穩定,但一旦發生了生態災難,如海嘯颶風,或者植物大面積死亡時,這些象龜將無處可去。
另一方面,科學家研究發現,隨著全球變暖的程序日益加劇,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始終存在,對於這些象龜生活的小島影響更甚,未來一旦海平面上升到危險值,那麼整座小島都將被淹沒。
龜龜們未來的生存何去何從,只能取決於這些外部環境因素,其種群是相當脆弱的。
啟示1:自力更生才是王道
尖嘴地雀為了生存變成了吸血狂魔,而聖克魯斯島象龜卻受到了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來自於自然界的這種“比照”,給我們的成長帶來什麼啟示呢?
其實就是四個字 —— 自力更生。
生物進化的本質實際上就是自力更生的過程。在地球的各個地質紀年,都會發生氣候變化,有時候變化是劇烈的,有時候則是範圍廣、時間長、影響深遠的。為了生存,動物們唯有透過自己的力量不斷進化。
人類自身的進化更是如此,在那飲毛茹血的時代,人類不斷遷徙,不斷適應環境,不斷能動地改造環境,發明各種工具,最終擊敗了其他人種,如尼安德特人,從而有了人類社會。
尖嘴地雀實現了自我進化,與周圍環境的變化充分握手,可以說是成功的,而聖克魯斯島象龜則面臨著超出其進化速度的環境威脅,未來的命運將掌握在諸如海平面是否升高這樣的“上帝之手”上。
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更多時候也惟有自力更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剛進大學學習高等數學時,最開始的幾節課感到很難,但學到後面卻感覺越來越簡單,我後來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覆盤,發現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剛剛進入大學開始學習一門新的課程,和高中時代完全不同,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另一方面是沒有更多的背景資訊供我們瞭解,我們處在一個資訊斷層。有時候,“萬事開頭難”其實就是這個原因。
而後面之所以越學越簡單,是因為我們不想一開始就處在學業上的不利境地,因而會去自主地進行學習,力求搞懂每一道題目。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習,我們也摸清了一些學習規律,後面的學習就感覺非常簡單了,層層遞進,不定積分、定積分、二重積分、三重積分、曲線積分、曲面積分…
這個時候,其實就是自力更生的過程。
那麼,在我們的職場生涯中,應該如何透過自力更生實現進化型快速成長呢?
啟示2:重視任何具有挑戰性的機會
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尖嘴地雀也是一種雀鳥,雀鳥一般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膽子較小,一旦聽到響動或者感受到威脅都會作鳥獸散,典型的就如小區裡的麻雀。而尖嘴地雀能夠如此大膽地啄向比它們大n倍的鰹鳥,這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啊,對第一隻尖嘴地雀是多大的一種挑戰啊,而它們確實成功了,而正是因為它們成功邁出了這樣的第一步,才最終達到了進化的巔峰,有的時候,我們需要邁過的就是第一步。
我們在工作中面臨的真正挑戰其實是,在什麼都沒有,資訊又極度缺乏的情況下,如何有效開展工作。
我們剛剛入職一個新行業或一家新公司時,對我們是一種挑戰,我們會感受到緊迫感。這時我們會主動採取各種措施,比如在入職前做好預習和調研工作,入職後虛心求教、快速學習,以最快的速度跟上節奏,開展工作。
我們剛剛被提升到中層管理者時,對我們是一種挑戰,我們會感受到緊迫感。原本我們只需關心手頭任務的完成質量、效率等因素,現在需要對整個部門負責,要整體把控部門未來的走向、要協調好各種資源、要控制部門的運營成本、要關注部門的人力資源等等,和之前完全換了一種維度,這時我們會主動地去學習,一方面透過學習掌握一些基礎的管理知識,另一方面就是在日常的管理實踐中不斷打磨,積累經驗。
我們接受了一種超出我們以往經歷的任務時,對我們是一種挑戰,我們會感受到緊迫感。我們不光知識結構可能不匹配,現有的能力可能也跟不上,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在短期內能快速學習,向行業專家虛心求教,並努力補齊知識和能力的短板,與相關方保持好的合作。
啟示3:重視自己的“糧倉”儲備
冬季是食物最為匱乏的季節,很多動物為了確保自己能夠平安過冬,都會在冬季來臨前提前進行儲糧,需要冬眠的動物在這個時候也會將自己吃得飽飽的,比如松鼠、熊、蹄兔等動物,這就是動物的糧倉。
我們也需要自己的“糧倉”,只不過我所說的糧倉是 知識和思維 的糧倉,作為自己大腦的補充。
人類的大腦其實已經非常強大了,但我們仍然無法僅僅依靠大腦將所有東西記憶下來。大腦的最大作用其實不是記憶,而是將你的日常思考和實踐內化,從而能動地改造周遭世界。
其實這就需要我們迎合一下這位司令員,將記憶的一部分交給知識的“糧倉”,也就是下面我要說的“個人知識庫”,我們不需要記住知識,而只需要知道知識在哪裡,如何能找到知識,當然,現在的SaaS網盤基本都是預設帶有搜尋引擎的,這樣我們只需記住關鍵詞就可以了。
有了個人知識庫的協助,我們的這位總司令就可以將重點放在知識經驗的內化上了,也就是下面所說的“底層思維”。
在個人成長中,個人知識庫和底層思維都是我們的糧倉,糧倉在手,萬事不愁。
底層思維層面
底層思維在我的多篇文章中均有強調,這裡就不再重複了。底層思維是我們每個人的競爭力所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所在,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底層思維。
筆者曾參加過一些公共職位招聘的筆試和麵試,基本沒有看過任何參考資料,最後仍然能夠成功,靠的就是底層思維。
以這類考試慣用的結構化面試為例,很多人對於這種考試都有恐懼心理,面試官多,又不清楚問題的範圍,這種心理會導致面試過程中的過度緊張,影響自己的發揮。
而在底層思維框架內,對於這類面試需要做的就是直擊本源。對於這類面試,其本源就是考察你與職位的匹配度,並在該職位下是否具有解決能力。所以,你需要做的只是先去了解這個職位,充分理解這個職位的目標和理想,然後才是這個職位的工作內容。在瞭解清楚的情況下,嘗試以這個職位的思維解決問題。這樣萬變不離其宗,所有面試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個人知識庫層面
建設個人知識庫是我始終在強調和呼籲的。近年來我也成功建立了自己的知識庫,分類已經基本固定,內容不斷擴大。我的知識庫是一種迴圈型知識庫,分為以下三大區域:
- 知識收集區:透過不同途徑獲得的知識的儲存地,不需要分類。
- 知識整理區:將目前所需知識分門別類,逐步將知識收集區內的知識遷移到對應的資料夾中。
- 知識總結區:將知識整理區中的重要知識進行消化,以寫作的方式轉換成最佳實踐記錄下來,同時在寫作過程中加深理解。只有自己真正理解過的知識才是最優的知識。
為什麼需要分成三個區域呢?因為我們日常的時間是有限的,對於知識的整理和知識的總結都是長期工作,而在日常工作中知識庫本身又不能停擺,因此採用了這種方式,知識的收集區和知識的整理區日常都是可以使用的,而知識總結區和這兩個區域間的唯一區別是,所有知識是經過自己過濾後的經驗性總結,所以更具有參考價值。
個人知識庫中也可以將底層思維納入,前提是要把底層思維以語言的形式寫下來作為總結,而大部分底層思維則需要內化到你的大腦中,並在日常不斷實踐再實踐,遇到任何問題都能透過底層思維解決和判斷。
過年期間我將連續出幾期個人知識庫建設的短文,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建設個人知識庫,也就是我的“糧倉”,敬請大家期待!
一帆入海,向陽而生
自力更生並不意味著真正的與世隔絕,而是先讓自己不斷變強,達到遇強則強的境界,在此基礎上,開闢自己的人生新航路。
當你足夠強大時,只需揚起風帆,駛向蔚藍的大洋即可,因為你足夠強大,航行中遇到的任何狂風暴雨都能安然度過,任何艱難險阻都能迎刃而解。
當你足夠強大時,你成為了更好的自己,這時你也能夠融入更高層次的圈子,和更優秀的人接觸。
當你足夠強大時,你會開始佈局升級版的人脈圈子,你會考慮接入更多的副業工作、你會開始自己的自媒體生涯,你會開始參與各種高階的文化活動,你會參加各種分享,甚至自己成為分享人。
當你足夠強大時,原本需要你自己找機會,現在則會有更多的好機會找你。
希望聖克魯斯島象龜在未來能順利度過艱難險阻,繼續生命的繁衍。
希望大家不斷強大起來,編織自己的生態網,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