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性格。”那些能持續獲得成功的人身上都有哪些好習慣呢?
這本被稱為能改變億萬人命運的奇書《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將告訴你這一切。
本書的作者史蒂芬·柯維博士,是美國學界的“思想巨匠”,入選“影響美國曆史程序的25位人物”。
他的“七個習慣”影響力遍及全球所有領域,僅次於《聖經》。它能幫助你由內而外全面打造自己,培養全新的思維方式和原則體系,實現從依賴型人格到獨立型人格,再到互賴型人格的完美蛻變。
要改變現狀,首先要改變自己,那具體要改變什麼呢?又怎麼著手呢?今天就分享書中講述的與我們每個人實現個人成功密切相關的三個習慣。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書中的“習慣”具體指什麼?
對於習慣二字,或許我們覺得再熟悉不過了。但真要說清楚什麼是習慣,相信很多人也只能模稜兩可,只能說出個大概的意思。
為了讀者能更好的理解本書的主旨和實踐,作者在書中對“習慣”作了一個詳細的解釋。
他將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願”相互交織的結果。
知識是理論範疇,指點“做什麼”及“為何做”;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做”;意願促使“想要做”。要養成一種習慣,三者缺一不可。
對一概念有了清晰的瞭解之後,我們就可以一起來學習影響我們個人成功的三個習慣。
一、習慣一 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
積極主動之所以放在第一位,是因為其他六個習慣都是以它為根基。
那為什麼要積極主動呢?我們來看一下研究資料,積極主動的人比消極被動的人在效率上要高出20%~50%。積極主動和消極被動在結果上存在天壤之別。
那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是積極主動的呢?作者提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集中於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斷他是否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的人會將精力放在“影響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會積極地去擴大大“影響圈”,發揮影響力;消極被動的人也會聚焦於“關注圈”,緊盯別人的弱點,抱怨環境或條件,揪著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不放。
就像現在非常火的短影片,一開始大家都只是在觀望(關注圈),慢慢地積極主動的人參與進來了,並不斷的嘗試創作,一點點地積累了自己的粉絲(影響圈),繼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也就湧現出了很多頭部帳號。
反之,消極被動的人,永遠不敢邁出第一步,覺得自己長相不好,又沒才藝,又怕被熟人看見……他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優點,做之前先想到的就是失敗。
你是積極主動還是消極被動,透過看你的精力是集中在“關注圈”還是“影響圈”,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讓自己變得更積極主動?說話時多用正向詞語“我要”、“我能”、“我願意”,少用消極的“但願”、“不得不”、“做不到”等等。
從自身的言語開始,讓自己變得積極主動起來。
二、習慣二 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以終為始,說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得認清方向。思考你每天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當務之急是什麼?
如果實在想不出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不妨可以看看作者是怎麼說的,“你希望在蓋棺定論時獲得的評價,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成功。”或許你心中就有了答案。
如何才能做到以終為始?
作者提出,以終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寫一份個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學或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說明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品德),成就什麼樣的事業(貢獻和成就)及為此奠基的價值觀和原則。
特別是在個人生活中,缺乏領導意識的,很多人連自己的價值觀都沒有搞清楚,就忙於提高效率,制定目標或完成任務。
透過撰寫個人使命宣言,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偏離目標,是很有必要的。
(書中有具體詳細的案例指導如何個人使命、企業使命、家庭使命等,這裡就不一一展開了。)
三、習慣三 要事第一 ——自我管理的原則
何為要事?重要性與目標有關,凡有價值、有利於實現個人目標的就是要事。
習慣三觸及人生管理與時間管理的問題,作者提出,如何分辨輕重緩急與培養組織能力,是時間管理的精髓。
時間管理的理論至今已經發展到第四代,跟以往不同,第四代從根本否定“時間管理”這個名詞,主張關鍵不在於時間管理,而在於個人管理。
如圖所示,這張表可以詳細闡釋第四代管理方法的重點。
高效能人士總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象限事務,因為不論是否緊急,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們還透過花費更多時間在第二象限事務來減少第一象限事務的數量。
自我管理的四個步驟:
1.確認角色:第一步就是要寫出你自己的關鍵角色。如,你是父母、子女、妻子等等。
2.選擇目標:第二步就是思考下一個周計劃中每一工作列下你最想做的一兩件要事,作為你選定的目標。
3.安排進度:第三步是為每一專案標安排具體的實施時間。
4.每日調整:第四步是根據突發事件、人際關係的意外發展及嶄新機會對每天的要務安排進行適當調整。
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三個習慣,緊密相連,實現個人成功,三者缺一不可。
成為高效能的個人和組織已經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要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