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螞蟻博物館(Singapore Ant Museum)簡直就是一隻放大了的螞蟻。這是一座專門以展示螞蟻為主題的博物館,隱藏於鬧市之中,看起來和周邊建築差不多;如果不仔細尋找,甚至很難發現這座小樓居然是一座博物館。今天的日曆主角,便是來自這座博物館的大齒猛蟻(Odontomachus spp.)。
中間這座白色房子就是新加坡螞蟻博物館
比人類眨眼還要快2300倍
聽到“大齒猛蟻”這個名字,你可能會覺得毛骨悚然,腦海中即刻浮現一隻巨大的、兇猛的、擁有鋒利牙齒的螞蟻。沒錯,如同它的學名一樣,這類螞蟻有一雙顯著而發達的上顎,在英文中被稱為“Trap-jaw ants”,直譯過來就是“誘捕顎蟻”。
粒紋大齒猛蟻(Odontomachus bauri),能夠張開180度的大顎是它的重要武器
這對發達的上顎可以張開180度,並在發起攻擊時以比人類眨眼還要快2300倍的速度快速閉合,讓獵物沒有一絲逃脫的機會。
用放慢167倍的速度看雙顎閉合
大齒猛蟻並非是指特定的一種螞蟻,這是猛蟻科猛蟻亞科中的一個屬。分類學家認為,猛蟻是一類相對原始的螞蟻,無論是外型還是生活方式,都更接近螞蟻的蜂類祖先——它們有發達的蜇針,視力也優於我們日常見到的螞蟻。猛蟻是一群不折不扣的肉食者,其他大多數螞蟻喜歡群體狩獵,但猛蟻卻更擅長孤軍奮戰。在野外,經常能發現獨自活動的猛蟻,但卻幾乎見不到它們成群結隊的遊行。
目前,全世界發現的大齒猛蟻屬約有60種,中國記錄的大齒猛蟻共有7種,分別是山大齒猛蟻(O. monticola)、粗紋大齒猛蟻(O. granatus)、西氏大齒猛蟻(O. silvestrii)、蓬萊大齒猛蟻(O. formosae)、長大齒猛蟻(O. longi)、爭吵大齒猛蟻(O. rixosus)和西藏大齒猛蟻(O. xizangensis)。山大齒猛蟻被認為是最常見的,但實際上,這種大齒猛蟻只分佈於華南與西南地區;而在東北、華北、華東等地廣泛分佈的是蓬萊大齒猛蟻[2]。
山大齒猛蟻。也有分類學家認為,蓬萊大齒猛蟻是山大齒猛蟻的一個變種 | Johnsonwang6688 / Wikimedia Commons
大齒猛蟻比較好辨認,它長得和其他常見的螞蟻不太一樣,不僅有著發達的大顎,而且身體細長,體型也普遍較大。以常見的蓬萊大齒猛蟻為例,蟻后的體型可以達到1.4釐米,即便是工蟻也有1.3釐米。大齒猛蟻以單槍匹馬作戰為主,所以一個蟻巢中的工蟻數量並不多,通常只有一兩百隻,甚至只有數十隻。它們的繁殖力也遠不及其他螞蟻,但勝在壽命更長。
比被馬蜂蟄了還痛
遊蕩在外的大齒猛蟻極為謹慎,察覺到危險時,會立即將大顎完全開啟,並隨著敵人的轉動不斷地調整位置。這時,如果你膽敢將手指靠近,它便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閉合大顎,大多數人會因劇烈疼痛而將其放走。而如果你還緊抓著不放,大齒猛蟻便會使出必殺技——蜇針!普通的螞蟻體型小,蜇針也短,難以刺破人類的面板;即便刺破,釋放的那點毒液也難以造成威脅。但大齒猛蟻的蜇針非常細長,被它蜇一下甚至比被馬蜂蜇了還痛。
近距離觀察大顎(被膠水粘住了)
在遇到獵物時,大齒猛蟻就不會如此魯莽了。它們會先用觸角試探,如果獵物在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內,便會迅速用大顎夾住獵物。不過,大齒猛蟻也有失手的時候,一旦它撲空獵物,你就能聽到它的兩個大顎撞擊在一起的聲音。
而如果大齒猛蟻沒有失手,獵物就危險了。大齒猛蟻那具彎勾的大顎可以直接插入獵物體內,在環境足夠安靜時,甚至可以聽到插入獵物身體時的聲音。為了防止獵物掙扎逃脫,它會再用蜇針麻痺獵物,被大齒猛蟻鎖定的獵物通常難逃一死。
這雙能夠迅速閉合的大顎,還能幫助大齒猛蟻逃脫險境。透過夾空大顎,大齒猛蟻能夠將自己迅速彈飛,還能彈到數釐米的“高空”。
把自己彈飛
這些性情兇猛的螞蟻主要生活在亞熱帶和熱帶,它們喜歡溫暖潮溼、具備良好的落葉層的森林,與大多數人類的生活距離相對較遠。如果去郊區遊玩,你或許會與它們不期而遇——不要害怕,只要不主動傷害它,與它保持一定的距離,你並不會被蜇到,它也絕不會對你多看一眼。
這些昆蟲雖然微小,卻對環境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們可以幫助改良土壤、傳播種子、授粉及捕食害蟲,我們切勿輕視它們。
山大齒猛蟻,它們喜歡住在有落葉層的森林裡 | harum.koh / Wikimedia Commons
現在,越來越多人喜歡上了螞蟻,甚至將它們作為寵物進行飼養和觀察,市面上也有多種型別的螞蟻專用飼養盒。不過,如果在家中飼養大齒猛蟻,一定要謹慎處置——餵食或清理的時候,千萬不要被它們咬到或蜇到,更不要讓它們逃逸出來。雖然你的家未必適合它們久居,但如果家中某個地方突然出現一隻大齒猛蟻,大多數人都無法面不改色地迎接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