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學說是透過觀察人體外在現象、徵象,來研究人體內在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包括構成人體的基本機制——五臟、六腑、奇恆之腑、經絡等全身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關係。
該理論體系是中華民族祖先獨特、智慧的發現,區別於現代醫學理論,不可相提並論。
釋名
中醫總稱人體內部的器官。心、肝、脾、肺、腎為五臟,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為六腑。 唐韓愈《後序》:“人之將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清蔣士銓《臨川夢·改夢》:“北地雪高冰厚,食炕餐煤,糞灰填於耳鼻,溝穢中於臟腑。”
臟腑是人體內臟的總稱,古人把內臟分為五臟和六腑兩大類:五臟是心、肝、脾、肺、腎;六腑是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此外還有一個心包絡,它是心的外衛,在功能和病態上,都與心臟相互一致,因此,它也是屬於髒。
五臟的作用是儲藏精氣津液,六腑是主出納轉輸。但是臟腑的功能,並不是各自為政,而是在相互依存、互相制約的情況下,各負其責,構成一個完整的機體:不但在人體內部髒與腑、腑與髒之間相互聯絡、臟腑之間互為表裡,而且與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四時氣候的轉移、精神活動等方面,都是息息相關,互為影響。
臟腑學說,除了一般從形態上指出它的實質外,更重要的是從動態上去認識它的功能活動,而聯絡到病理變化。並且無論在功能和病態上所指的。並不是單純一個臟器本身,而是代表著某一系統的活動情況(這裡所談的系統,並不是現代生理解剖上的系統)。
五臟
五臟藏而不瀉,屬陰屬裡,在生理和病理上都較六腑為重要。
(一)心
【心】 心,位於胸腔之內,隔膜之上,兩肺之間,形似倒垂未開之蓮蕊,外有心包護衛。心為神之舍,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起著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在小腸與心之間相互絡屬,故心與小腸相為表裡。
1.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是五臟六腑的大主,生命活動的根本,居於首要地位。假如失去這個統一領導的作用,則十二官的活動,就要發生紊亂。
2.心主血脈,其華在面:血液在血管當中迴圈不息,周流全身,主要是心的作用。古人說其充在血脈,就是指出心臟和血液迴圈的關係;而血脈的循行旺盛,面部表現紅潤的氣色,所以說其華在面。
3.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所以心氣通於舌。心臟在正常的時候,舌就能夠辨別飲食的五味。
4.在志為喜,藏神。
因為心主血脈,所以少陰(心)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以致毛髮不澤,面黑如漆。而舌為心之竅,如質紅為心火,淡紅為心血不足。
附:心包絡
心包絡是心的外衛,有保護心臟的功能,並有代心主宰的作用。它和三焦有表裡的關係。心是最重要的器官,不能受邪,所以病邪的侵襲在於心包。如溫病的神昏譫語,是邪入心包,就需要用清心開竅之法。
(二)肝
肝(liver),人體臟器名,五臟之一。是脊椎動物身體內以代謝功能為主的一個器官,並在身體裡面扮演著去氧化,儲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質的合成等等。肝臟也製造消化系統中之膽汁。在醫學用字上,常以拉丁語字首hepato- 或 hepatic來描述肝臟或肝臟的。大部分的肝臟疾病都會有黃疸的症狀,這是由於肝臟無法繼續將膽紅素排出所以就在體內累積。中醫認為:肝與膽相為表裡,開竅於目,肝主藏血,肝主疏洩,有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素問·五臟生成》:“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肝又為將軍之官,主謀慮。
1.肝藏血:肝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作用。當人臥後,血就歸於肝,人動後血就運行於諸經。
2.肝為將軍之官,主謀慮:肝有防止外侮,考慮抵禦對策的作用。因此,人體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時,在精神情志上就會立即採取謀慮,進行適應的措施。
3.肝與筋及爪甲的關係:筋為肝之所主,筋的所以能屈伸動作,是由於肝的精氣灌溉濡養,所以說其充在筋;而爪為筋之餘,所以爪甲的堅脆厚薄與顏色的枯萎潤澤,是肝臟盛衰的表現。
4.肝開竅於目:肝氣通於目,而肝為藏血之髒,目受血才能視,所以目之能辯五色,是肝的主要作用。
由於肝藏血,其華在爪,其充在筋,開竅於目,所以大怒傷肝,則會引起吐血,血少則爪甲枯脆不華,目無所見(如夜盲症),筋絡屈伸不利,甚至動風攣急。
5.在志為怒,藏魂。
(三)脾
脾位於左季肋區,胃左側與膈之間,相當左側第9~第11肋的深面,其長軸與第10肋方向基本一致。正常人在左肋弓下不能觸到脾。脾的位置可因體位、呼吸及胃的充盈程度而有所變化,平臥比站立時高約2.5cm。脾色暗紅,質脆易破,左季肋區受暴力時,常導致脾破裂。
1.脾主運化:脾運化水谷精微,輸布津液,把食物的精華送到全身,並且能運化水溼濁氣排洩於體外。
2.脾統血: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所以說脾藏營,而脾又借血的營養以司運動。
3.脾主肌肉,其榮在唇:肌肉的生長,必須依靠脾的作用。脾把水谷精微轉布營養全身;而脾又為統血之髒,所以口唇的紅潤和淡白,可以表示脾血的盛衰。
4.在志為思,藏意。
由於脾統血,開竅於口,主肌肉,因此,脾虛則血失統攝,而有便血、崩漏等,以致口唇淡白不華,治療就要用補脾攝血之法。且脾能運化精微,敷布肌肉,以及執行水溼使之外出。若脾不運精,而溼邪困滯,則會發生肌肉不用或脾滿的病變,治療就必須溫運脾陽。
(四)肺
肺位於胸中,上通喉嚨,左右各一,在人體臟腑中位置最高,故稱肺為五臟之華蓋。因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被邪侵,故又稱“嬌髒”。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互絡屬於肺與大腸,故肺與大腸相為表裡。1.肺主氣:肺主人身的元氣,為生氣之源,吸之則滿,呼之則虛,是五臟的華蓋,受氣於天,與谷氣相併,而充養於身。
2.肺佐心臟,主治節:肺輔佐心臟,主宰百脈血液的執行,有治理和調節的作用。肺與心二者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心主血,肺主氣,氣行則血行,二者是相互為用的。
3.肺外合皮毛:肌膚皮毛能隨著外界的寒溫而起調節作用,是人體外的陽氣所敷布的地方。而這種作用的強弱,又決定於肺氣的盛衰。因為肺能夠行氣溫於皮毛,故皮毛為肺之所主。
4.肺開竅於鼻:肺司呼吸,鼻是呼吸出入的通道,所以肺氣和,則鼻能辨別香臭。
5.肺與聲音的關係:人的言語聲音,是氣的鼓動,而氣為肺之所主,所以聲音和肺是有著密切的關係。
由於肺主氣與皮毛,所以肺虛則有少氣自汗的現象;肺能佐心,主治節,所以吐血,不但治心治血,還要補氣攝血。由於肺開竅於鼻,古溫病中咳嗽、氣喘、鼻煽,為肺熱,而要用清肺洩熱的方法來治療。
6.在志為憂,藏魄。
(五)腎
腎是脊椎動物的一種器官,屬於泌尿系統的一部分,負責過濾血液中的雜質、維持體液和電解質的平衡,最後產生尿液經由後續管道排出體外;同時也具備內分泌的功能以調節血壓。在人體中,正常成人具備兩枚腎臟,位於腰部兩側後方。
1.腎藏精,其華在發:腎能藏五臟六腑的精氣,當需要的時候,隨時供給。腎又是先天生命的根本。所以人得腎氣才能生長髮育,齒更髮長;到了成年腎氣強盛精氣充滿的時候,就能有子;而腎氣衰的時候,就要發墮齒槁。
2.腎主骨生髓,通於腦,作強之官,而出枝巧:骨和髓的充實與否,是決定於腎氣的盛衰。因為腎生骨髓,而諸髓皆屬於腦;腦是諸髓的會合,而又下通於腎;所以人體的強弱和智愚,都與腎有關係。
3.腎開竅於耳和前後二陰:因為腎氣通於耳,所以腎氣盛則耳能辨別五香。而腎又是藏精和蒸化水分從膀胱排洩的臟器;命門的真火盛衰,又與大便的排洩有關,所以腎又開竅於前後二陰。
4.在志為懼,藏志。
由於腎為藏精之所,與腦髓相通,開竅於耳,所以腎虛精少,就有頭昏、腦轉、耳鳴、健忘、失精的症狀,治療也就要補腎填精。腎又為水髒,有司開闔排洩的作用,因此腎病可致水腫病變,治當溫腎分利。
五臟既是相互資生,又是相互制約,以維持正常的平衡狀態。古代醫家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就運用了五行學說,把五臟分屬於五行,採取相生相剋的理論來闡述。如果任何一個臟器發生了太過或不及,便會相乘相侮而成病態。例如心火刑金的吐血,應該瀉肝洩火;肝木克土的洩瀉,應當疏肝實脾。同一眩暈,有肝旺、腎衰、脾虛的不同,治療也有瀉肝、補腎、培土的分別。這些都是從五行生剋來說明五臟之間的病變影響,從而應用於臨床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