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敵環伺下的中國——我只是必須強大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已開始打算實施“兩彈一星”工程,這個彙集了我國當時最具愛國心和科技力的專案,從建立伊始,就備受阻礙。
1949年10月1日這天,新中國成立了,那些留學海外的學生,匯聚在一起歡度中秋。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歡呼雀躍,祖國的未來也在他們的熱情中蓬勃待發。
錢學森
五年坎坷的歸國路
彼時,錢學森心中有個強烈的想法:“回祖國去!”回祖國去!那個剛剛新生的國家需要他的子民來建設未來,長時間的背井離鄉,日夜苦學,到了報效國家的時候了!
但歸國之路並不如意,美國控訴錢學森等人“非法入境”,阻攔錢學森在內的數名學者回到中國。金布林甚至直接罵道:“錢學森在哪裡都抵得上五個師!我寧願把他槍斃了!也不會讓他離開美國!”之後,聯邦調查局將他們非法拘留,並送到了移民局看守所關押。多少身懷報國志向的年輕學者,在看守所如同罪犯,抵抗著百般不公。而這些人被如此詆譭的原因竟然只是想回到祖國……
與此同時,我國也在費盡心力接自己的同胞回家。國內同胞透過各種途徑對錢學森進行援助,黨中央也對此事極為關心,政府甚至發表公開宣告,詰問美國對中國普通青年所做的非人待遇。最終還是放了中國扣留的一批美國人,才把錢學森等學者換回來。
1955年8月4日,錢學森等人終於等到了回到祖國的機會。
就是這回到祖國的一步,在政治因素摻雜的情況下,學者們走了整整五年……
錢學森回國
蘇聯老大哥的“暖心”背刺
自中國建國時開始,蘇聯已經決定了要對中國的援助。直到朝鮮戰爭之後,蘇聯對中國進行了包括156工程在內的一系列援助,幫我國快速建立起了一定規模的工業體系。除此之外,還有珍貴的軍用裝置——那些即使在今天也依舊被科研機構用作水下導彈發射實驗的裝置。在當時的政治冷遇和國際緊張的局勢下,敏感軍用的裝置正常條件下都是買不到的。當年的蘇聯對我國援助了整整一套噴氣機坦克的生產線、部分核武器工程。
蘇聯援華
除此之外還有一艘G型常規動力導彈潛艇,以及大量駐華科學家迅速幫助中國建立起了工業化雛形。
駐華科學家
1953年,中國共產黨摒棄完全依賴蘇聯的建設方式,開始主動的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直至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與蘇聯在國家利益方面變為了對立格局,因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和策略上有著徹底的分歧。
在中國決定了要走適合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之後,不可避免地和蘇聯產生了衝突。這個給我國帶來巨大的幫助的“老大哥”,在赫魯曉夫的主導下,撤回各個領域的蘇聯專家學者,燒掉無數資料手稿;也開始限制中國發展屬於自己的核自衛力量。以這些行為來表現,此時的蘇聯已經不再親密的關係幫助中國,而是更多的站在本國的利益角度,且將中國作為其用於國際冷戰的棋子。
從1960年代初開始,中國與蘇聯的分歧,已經由理念不合進化為了互相敵視的狀態。蘇聯在兩國邊境間歇性挑起矛盾。據統計,1964年10月15日至1969年3月15日,蘇聯共挑起邊境爭端事件達4189起,環比增長15倍。
那之後到1969年的幾年間,蘇方在邊界上多個地區不間斷地發生巡邏隊之間的衝突,從口角之爭到武器械鬥。蘇方所依仗的,不過是在當時的境況下,對我國近乎全面的武力壓制。蘇方料定了,以我國當時的軍事裝備,在這位“老大哥”的手下並無勝算的可能。但即使我方持續隱忍,也不能在蘇聯近乎羞辱的騷擾下持續等待。終於,在中共中央與毛主席知曉此事並批准後,瀋陽軍區司令員開始提前準備幾天後的反擊戰。最終在3月2日的“珍寶島反擊戰”中重創蘇軍,打死打傷數十人。
蘇聯遠東部隊
當月15日,中蘇兩方的邊防部隊又起武裝衝突。蘇軍甚至動用坦克、裝甲車、飛機和火箭炮。
兵來將擋,打破外交孤立
這對於此時的中國無異於雪上加霜,百廢待興的情況下,失去了蘇聯持續以來的技術和政治的支援。並且由於蘇美兩國,在中國外交方面持續阻撓,造成了中國外交冷遇的現象。在最需要發展的時候,給不了專案上學者們資金和技術上長足的支援,還要擺脫蘇聯在軍事、政治、經濟上對我國長久以來的挾制,從而可以獨立自主地探索全新的適合自己的道路。除此之外,又要面臨西方國家的包圍和封鎖,處境異常艱難。
在這進退兩難的情況下,周恩來總理提出“要打破兩個超級大國在我國築起的高牆,必須走出去。”在訪問馬裡時,總理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從1950年開始,非洲地區的解放運動效果卓著,非洲國家紛紛帶頭獨立。到1963年底,非洲已有30餘獨立國家,中國與其中12個建交。
中非人民共同修建鐵路(1)
1964年,坦尚尼亞和尚比亞相繼獨立。對尚比亞這樣一個擁有大量珍稀礦產,但苦於沒有輸出渠道的內陸國家來說,首要的就是一條通商之路。中國得知此事後,一口應聲。其原因主要是當時的世界局勢,受制於美蘇等歐洲國家的牽制,為了打破外交我國所遇到的外交冷遇,便只能去獲得、去爭取亞非國家的支援。無論是從政治、軍事意義上來說,周恩來總理都決定修建坦贊鐵路。這條一萬多公里長的鐵路連線尚比亞和坦尚尼亞,為他們的之後的通商提供了一條便利又實惠的路程。即使這路程之中,滿布著惡劣的地勢,糟糕的地理環境。這條路也在我國工程師的努力之下修建出來了,這其中用到的鋼材,甚至比我國用到的鋼材都精良不少。
中非人民共同修建鐵路(2)
1976年7月,坦贊鐵路完工,全長1860.5公里。
這一場被他人稱為:“只有建出了萬里長城的國家才修建的出來的鐵路工程”中方共66人獻出了生命,其中年齡最小的不過24歲。
環境惡劣,共克時艱
在經歷了以上種種磨難之後,“兩彈”的發展之路迎來了最大的也是最繞不開的壁壘——研究環境困苦、生活環境貧苦。
與生活環境的困苦相比,較為撫慰人心的是,我國的學者們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並全身心的投身於兩彈一星的研究中。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即導彈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帶領從世界各地歸國的研究者們開始研製導彈。
在以錢學森、鄧稼先等人為主的學者們的努力下,我國的科技領域有了不可忽視的進步,拉近了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也讓我國重拾了科技強國的自信心。
中國原子彈試驗成功
中國氫彈爆炸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如果忽視兩彈一星研製的重要性,就不會有今天的中國。對我國來說如此不可忽視的科技研究,竟是在那個糧食短缺的年代,工作環境艱苦的條件下,國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完全依靠我國自己的力量,用所有投入和有限的時間,彙集了所有人的智慧,所創造出來的偉大成就。
那些為國付出的熱血青年們,懷著堅定的信念,來到了羅布泊試驗基地。在滿是風沙的戈壁灘上生活、傾心研究。不在意生活、科研環境的惡劣,誓要完成組織託付的任務。祖國與人民就這樣互相陪伴,團結協作。即使是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透過各地調糧,青海支援4萬隻羊。正是透過這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國民特性。我們互相依偎著,度過了最艱難的那段時光。
中國核彈之父——王淦昌
又因為科研人員們所研究專案的特殊性,人員的有限性。工作中必會涉及放射性元素,人體長時間曝露在放射性元素的輻射下,都會對身體造成致命的傷害。科研工作中常常會遇到人員不足,一個科研人員身兼數職、睡眠不足的情況,故而常常看到有人在工作中倒下,並且沒能再醒過來。
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
學識淵博的鄧稼先,在航投試驗出現降落傘事故時,搶先去拿回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放在手中細細檢查。事後經醫院檢查,發現鄧稼先尿液中含有放射性物質,肝臟嚴重受損。但是他依舊堅持回到試驗基地親自裝雷管,並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用院長的口吻命令道“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
1966年,我國中近程的地彈道導彈核武器進入了定型和批次生產裝備部隊的階段。1980年5月18日,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自西北導彈試驗基地發射場發射升空,全程飛行8000公里,準確到達南太平洋預定落區,併成功回收回收艙。
東風-17首次亮相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閱兵儀式上,東風41與東風17公開亮相。東風41為洲際導彈,攻擊範圍可以覆蓋美國全境,具備裝載核彈頭的能力,主要用於戰略打擊;而東風17則屬於中程導彈,作為高超音速導彈武器,主要用於對地攻擊。東風17最優秀的則是其的突防能力與精準打擊能力:可以在滑翔階段可以隨時透過氣動裝置進行變換軌道,達到了飛行目的的不可預測性與反偵察性。
東風-41
也有人憑藉東風17這些逆天的特性,猜測其可作為反艦導彈。但在作戰定位上,東風17主要用來打擊反導系統、重點目標等。對固定目標的打擊優於移動目標。
因東風系列的威力和精準打擊度,網民戲稱東風系列彈道導彈為“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短短八個字,便顯示出了大國風範和武器精良的霸氣。誠然,這種霸氣不僅僅存在於網民的“口口相傳”之下。
近期,美國大眾科學網站報道了東風26導彈的資訊,新聞中提到東風26的打擊範圍可以覆蓋至關島。於是美軍“雞賊”地,將戰略轟炸機部署位置撤離至夏威夷基地。幾年前,東風21D導彈也在試驗擊沉一艘靶船時,將其擊沉,完美達到了預期效果。美國知道東風21D導彈擊沉靶船事件後,迅速分析得出了結論“這種強度和速度的導彈,美軍目前還無法攔截。”
東風-26
美軍方面也為高超音速導彈武器耗費不少心血,不過所研究的X-51、HTV-2均在試驗過後未服役;B-52雖試驗成功,但因其射程過短、傳送過程失聯且易失控,所以在軍事上並未有所建樹。
在六十餘年過去的今天,我國的軍事實力不僅追趕上了周遭環伺的強國;還超過了美、英許多。如今,幾十年前的那句宣傳語“趕英超美”,中國人終於靠著自己的努力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