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2日,志願軍第63軍188師563團團長馬兆民突然接到軍長傅崇碧的急電,電話那頭傅崇碧命令563團緊急開赴陣地,接替第189師在高臺山建立新防線,這個命令比188師原計劃接防189師提前了整整一天,部隊提前進入陣地,這表明前方形勢的惡化已經超出了預估,而事實也正如馬兆民所料,為了掩護參加第五次戰役的數十萬志願軍主力轉移休整,負責阻擊5萬北進聯合國軍的第189師戰至6月2日,多數營一級單位已不成建制,師勤務營只剩下最後的60餘人,已然喪失了繼續堅守的能力,而他們沒有完成的任務接下來就要轉移到188師563團手中。
在563團趕赴陣地的同時,坐鎮漢城的美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里特也變得愈發狂躁,由於志願軍63軍的頑強阻擊,聯合國軍的鋼鐵戰車連連受挫,連續數日的炮火轟擊不僅沒有打出範佛里特所預料的奇蹟,反而讓志願軍的第二道防線加速完成,儘管聯合國軍每天都在前進,但始終走不出範佛里特需要的速度,這讓範佛里特心急如焚,眼看著志願軍在鐵原以北即將建成一條新的防線,一向主張火力壓制的範佛里特也在心裡琢磨開啟一場更大的密集火力覆蓋。
6月3日當563團的戰士冒雨抵達高臺山陣地時,大多數戰士都已經七天七夜沒有得到任何糧食和彈藥補充了,由於當時國內經濟不樂觀,加上敵人瘋狂轟炸我軍後方運輸線,許多補給還沒到戰士的手中就已經被炸掉了一大半,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我軍大多數時候只能依靠自己在戰場上尋找食物,他們會把馬糞裡還沒有充分消化的大豆一粒粒扒出來洗乾淨重新當糧食吃,僥倖吃頓好的也不過是土豆、炒麵和饅頭一類的,就這些食物還被吃出了經驗,土豆要用腋窩捂熱了吃,炒麵要用雪揉一揉,這樣吃下去才不會噎,但就是這些最基本的口糧志願軍也無法保證頓頓都能吃上。
對比之下他們的對手就闊綽太多了,美軍後勤支援系統不僅運來了打不完的子彈和炮彈,也運來了大批小公火雞、南瓜餡餅和酸果醬罐頭,甚至連日本的紫菜、魷魚也時不時地會出現在他們的餐桌上,他們將伙食分成了ABC三個等級,A級是包括牛排在內的西餐,B級是熱香腸一類的熱食,C級則是一些行動式罐頭和快速補充體力的壓縮口糧,後來他們吃膩了,把大量的午餐肉罐頭扔在戰場上,結果卻成了當地人瘋搶的佳餚,幾十年後午餐肉加泡菜被深深地刻入那片土地的基因裡,563團的戰士就是在這樣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奔赴前線,出發前他們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可能回不來了,但儘管如此,他們依舊義無反顧。
從地形上來看,高臺山寬度很大,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足夠的人來防守,敵人很容易就能攻克其防線,因此563團的主要任務就是守住高臺山南側的數個高地,這些高地雖然相隔數公里,但又能做到相互策應,是絕佳的防守位置。
1951年6月3日早上7點,剛剛抵達陣地的563團官兵立刻進入戰時準備狀態,然而通訊還未架通,聯合國軍的攻勢便接踵而至,這次充當前鋒的是大名鼎鼎的美騎一師,他們是美軍引以為傲的王牌精銳部隊,這支部隊成名於南北戰爭時期,後來在美西戰爭、一戰、二戰以及朝鮮戰爭初期均有出色的表現,由於戰績突出,麥克阿瑟在進駐日本時還特別授意美騎一師作為自己的“御林軍”,儘管他們是以騎兵來命名,但實際上這支部隊早已實現全員機械化,範佛里特將這樣一支王牌軍投入戰場,很明顯是要一局定勝負,倉促應戰的第563團免不了要打一場硬仗。
前進中的美騎一師
戰鬥打響後,美騎一師第一時間就鎖定了高臺山前沿的兩個陣地,這兩個陣地彼此相鄰,中間有一條山溝,十分利於美軍機械化部隊開進,為了守住這兩個陣地,團長馬兆民命令一連二排和八連分別死守兩處,第一天的戰鬥美軍主攻的是八連防守的陣地,和之前的進攻模式一樣,美騎一師先將八連的陣地轟炸一遍,投入大量的凝固汽油彈和重磅炮彈,然後再以2個連的兵力掃蕩整座高地,在漆黑的焦土上,美軍本以為不會再有活人,但他們沒想到的是躲在掩體中的志願軍早已蓄勢待發,等他們靠近30米時志願軍突然火力齊射,瞬間擊倒敵軍60餘人。
負責帶領八連阻擊敵軍的是第563團有名的英雄連長郭恩志,在入朝作戰前,郭恩志累計參加過20多次重大戰役,曾6次獲得過物質獎勵,在打仗一事上他不僅有幹勁,也總結出了一整套經驗,靈活多變是他最大的特點,經過幾次交手,郭恩志很快就發現了美軍進攻的弱點,他們幾乎每一次進攻前都要先用炮火猛攻,然後再集團衝鋒,這就說明大多數美軍不擅於單打獨鬥,不過美軍從來都不認為這是弱點,因為他們認為在絕對的火力壓制下,單打獨鬥這種作戰方式不會起到任何作用,但正是他們忽視的這一點,恰恰給了志願軍反擊的絕佳機會。
郭恩志
針對美軍單兵作戰能力弱這一弱點,郭恩志指揮八連的戰士們在戰壕裡嚴陣以待,放美軍進入陣地後再以猛烈的火力近距離射殺,然後再以小分隊趁勢反衝擊,用此方法高臺山下的美軍一連三天也未能攻破八連的防線,這讓美騎一師師長霍巴特·蓋伊少將愈發惱怒,此後的幾天內美軍的炮火更加猛烈,飛機大炮輪番對這座小小的高地進行密集轟炸,但始終無法徹底消滅躲在掩體中的八連戰士。
志願軍指戰員在陣地前沿視察敵情、地形
久攻不下蓋伊少將將目光轉向一連二排防守的高地,那一天許多美國鬼子貓著腰在煙霧彈的掩護下向一連二排的陣地靠近,但還沒等他們發起攻擊,提前發現美國鬼子方位的郭恩志就向他們發起了猛烈攻擊,解救了二排的危機,這次的戰鬥結束後,郭恩志立刻組織人員在陣地上開了一個小會,會上郭恩志提出了一個從未有人用過且十分大膽的戰術:三朵花戰術。
“三朵花”戰術是郭恩志總結歸納自己多年的作戰經驗後研究出來的三個新戰術,他將“三朵花”分別起名“梅花”“一串紅”和“荷花”,三朵花合在一起就是一套完整的戰術,“梅花”指的是開打前我軍先用迫擊炮在敵人的前後左右各打一炮,這樣敵人就會主動向中間靠攏,宛如一朵盛開的梅花,“一串紅”指的是當敵人聚集在一起時,我軍用重機槍等重武器猛烈掃射,迫使敵軍向兩側分散,而“荷花”指的是反擊小組從左右兩側主動出擊插向敵軍後方,用手榴彈和刺刀一舉殲滅敵人。
本來這個戰術郭恩志準備用來打運動戰,但打陣地戰也未嘗不可一試,以主動進攻代替防守定會讓美軍大驚失色。在隨後的戰鬥中,郭恩志帶領八連戰士按此戰術各自進入戰鬥位置,並約定以郭恩志手中駁殼槍的三聲槍響為訊號,當敵軍靠近陣地50米時,郭恩志打響了第一槍,迫擊炮瞬間齊發,炸飛了20多名敵軍,並在地上形成了一個梅花形的彈坑,突然遭到炮擊,倉皇失措的敵人下意識就往中間躲避,此時郭恩志打響了第二槍,還沒等敵人反應過來,我軍的重機槍就已完成了掃射,敵人的鮮血伴隨著哀嚎響徹整個山谷,僥倖活下來的敵軍慌不擇路就四散逃開,但這正中郭恩志的計劃,隨著第三發槍聲響起,我軍端起刺刀就地將逃跑的敵軍悉數殲滅。
入夜後當敵人的大炮啞火後,郭恩志帶領戰士們摸上山腰打掃戰場,同時將已經被毀得差不多的防禦工事重新修葺,在這期間八連的戰士收集了200餘名已經倒地的聯合國軍士兵的領章,這也就說明那一天的戰鬥敵人損失了200多人。
憑此戰術我軍與美騎一師兩個營周旋了6天6夜,儘管我軍不過40人,但卻硬生生打退敵人15次進攻,累計殲敵800餘人,自身傷亡14人,那一天山上敵人的屍體多到甚至連腳都插不進去,如此驚人的殺傷力曾一度讓美軍誤以為志願軍掌握了什麼高科技,不敢再輕舉妄動。
不過也因為志願軍太過頑強,久攻不下的敵軍越來越沒耐心,最後不惜發動人海戰術成排成連的向八連陣地直撲而來,從山腳到山腰,從地面到空中,你能想到的任何地方都有敵軍的存在,戰鬥如此激烈,我軍的傷亡也在急劇上升,一線戰士幾乎全部拼了刺刀,很多時候一個班長早晨還是班長,到中午就成了連長,就因為骨幹都打沒了。
面對敵人如此猛烈的攻勢,團長馬兆民不得不做出最後的抉擇,眼下八連想突圍就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由另一側的一連二排吸引敵軍火力,但這樣做雖然能救出八連,可一連二排必將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幾乎沒有突圍的可能,留給他的是一道不可不選的單選題,而最終留在陣地上死守的是一連二排。
郭恩志帶領八連的戰士在一連二排的掩護下順利突圍後,馬兆民立即電令試圖解救被包圍的一連二排戰士,但兵力不足的563團最終還是失敗了,儘管被包圍的一連二排奮力反擊,但面對敵人猛烈的炮火以及坦克的直瞄射擊,二排的戰士知道突圍已不可能,八名勇士在陣地上高喊“勝利屬於我們,祖國萬歲”後,縱身跳下懸崖,八名勇士僅有三人被崖下的樹枝拖住活了下來,其餘五人均壯烈犧牲,這八位勇士的名字值得永遠銘記,他們是李炳群、賀成玉、崔學才、張秋昌、孟慶修、翟國靈、侯天佑、羅俊成。
70年後的今天,很多美國人依舊不理解當年這些在朝鮮戰場上以命搏命的志願軍戰士為的究竟是什麼,他們難道就不怕死嗎?不怕才有鬼了,但怕 更要上,因為他們面對了,身後的人民才不用面對,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各有各的想法,但他們都是人民,都是同志,都在為守護著共同的國家而奮鬥,他們昂首挺胸奮勇戰鬥不為別的,只為背後的那些人能有一個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