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無疑是殘酷的,不僅把社會搞得面目全非,還讓無數的人喪失了自己的寶貴生命,破壞了無數個本該幸福美滿的家庭。
但是不得不承認,戰爭伴隨著痛苦的同時,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飛速的發展。例如二戰時期,為了應對德國空軍而研製的雷達;為了潛艇的製造而誕生的聲納等等,這些科技裝備即便到了今天都還在使用。
不過二戰時期也誕生了很多讓士兵“罵娘”的“垃圾武器”,今天我來為大家盤點一些“出了名”的“雞肋武器”吧
抗日劇中的神器--“歪把子”
雞肋指數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歪把子”這個名字,只要看過“抗日劇”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經常看到主角抱著“歪把子”對著敵人一頓掃射,有時還覺得挺酷的。
裝彈雞肋
然而“射擊一時爽,裝彈火葬場”,“歪把子”一個很“奇葩”的設計點在於,這把槍的裝彈採用的是“漏斗式”供彈。
裝彈的時候需要先把五發子彈排到“漏斗”中壓好,然後要裝六排這樣的漏斗,再把彈盒插入“歪把子”當中。這只是表面上的,還有很多繁瑣的操作,比如規定了射手和副射手在裝彈的時候,一個要握好槍頸,開啟蓋板,另一個要對齊位置以後才能將彈藥送入。
所以說別看”抗日劇”中拿“歪把子”掃射的時候多麼威風,你是沒看到人家裝彈的樣子有多狼狽。
“歪把子”只是中國人給他起的名字,因為他的瞄準位置在側面。但是他的正式名字叫做“大正十一式”。就像上面講的,大正十一式裝彈如此繁瑣,一旦副射手陣亡,那射手可就慘了。因為要一邊戰鬥,一邊把彈藥裝到漏斗裡,對齊,塞入彈夾。戰場上哪有那麼多時間給你操作。
腳架離譜
機槍普遍都會有一個腳架,然而歪把子的腳架特別高,後果就是射手容易暴露自己,人家都低著頭呢,就你把頭抬起來,不打你打誰?當時中國軍隊主要裝備的機槍是捷克式(好像是ZB-26這個型號?我忘了),你還別說,這兩把槍對射的時候,捷克式更勝一籌。
所以歪把子因為種種問題的存在,在戰場上並不能起到機槍應該有的火力壓制作用。
搞笑的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繳獲了大量的大正十一式,他們發現雖然這把槍當作機槍很差,但是人家精準度很高,那就乾脆當狙用吧,效果還奇好無比。
看在精度的份上,給他一顆星吧。
“走火王者”斯登式
雞肋指數
這把槍可以說是“一代王者”,因為這把槍的誕生,解決了英國槍械短缺的問題。大家應該都知道“敦刻爾克大撤退”,看過這部影片的人會發現,撤退計程車兵,身上是不帶槍的。為了能讓運輸船運走更多計程車兵,大部分的槍械都被丟在了戰場上。恰逢當時英國物資短缺,又要給幾十萬人提供武器裝備。上哪兒搞這麼多武器呢?
斯登式衝鋒槍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因為他的造價極其便宜,僅僅使用了一些鋼條就可以做成的(我記得是幾根鋼鐵焊接的,說錯了可以糾正一下),因此也被稱為“水管工的傑作”。
俗話說“便宜沒好貨”,斯登式衝鋒槍因為結構特別簡單,因此也導致了保險裝置不可靠,所以很容易造成走火。當時的二戰戰場上有很多盟軍計程車兵就是因為隊友的走火而受傷甚至陣亡,當時還有個冷笑話就是想要戰勝德國軍隊,只要給他們每人發一把斯登式,不出半個月,他們就會全部因為走火而集體陣亡。
因此當時盟軍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誰拿斯登式衝鋒槍,誰就走在最前面。
看在他挽救了英國武器短缺的問題的份上,就給個兩星吧
“希特勒的夢想”--鼠式坦克
雞肋指數
我感覺希特勒對坦克還是情有獨鍾的,尤其是對於坦克的火力方面,有著嚴重的“火力不足恐懼症”
二戰末期,希特勒注意到了鼠式坦克的設計,他的火力和重灌甲,完全符合希特勒的“癖好”,於是下令生產。
可是,看上去很牛逼的武器,往往不實用啊。鼠式坦克就是這樣一個例子。雖然他的發動機特別先進,採取的是油電混合的方式。但是發動機再好,也帶不動他那龐大的身軀。鼠式坦克因為實在是太笨重了,移動力很低,而且油耗極大。所以理論上只能當作固定炮塔用,要是用它來衝鋒,等他抵達目的地,敵人早就全跑了。
而且最終,這輛坦克也只是完工了一輛,德國就戰敗了,因此似乎也沒有作戰表現。
“半自動機槍”--邵沙輕機槍
雞肋指數
這把槍給這個評級絕對不過分。當時很多國家看著這把槍的設計還挺新奇的,就購買了大量的這樣的槍械,但是邵沙輕機槍有幾個很大的問題。
第一:槍械極其容易故障
因為邵沙輕機槍的單價一側是鏤空的,本來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射手知道彈夾裡還剩多少子彈,但是這樣的設計帶來的問題就是:灰塵很容易進入槍械,導致槍械故障,很容易造成卡殼。試想一下:你是一個機槍手,前面有成千上萬的敵軍需要你來壓制。然而你的機槍打兩發子彈就卡殼一次,根本就無法進行火力壓制,敵人的子彈像雨點一樣落在你身邊,你還要一直為自己的機槍排除故障。這樣的場景,是個人都會扔掉手裡的槍,罵一句“垃圾”。
第二:射速太慢
因為採用的是槍管長後坐原理,這把槍的射速差不多隻有每分鐘240發,然而上文提到的大正十一式射速都有500發每分鐘,射速差了一倍之多。這樣的機槍,如何進行火力壓制。
“只能用來自殺的手槍”--南部十四式
雞肋指數
還是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日本人設計的。這把槍和德國的“魯格”手槍特別相似。
當時德國的“魯格”手槍非常受到美軍的歡迎,這把槍可以說是德國精湛工藝的代表作。尤其是在這把槍停產之後,變得極具收藏價值。很多美軍士兵哪怕命都不要了,也要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從敵軍的屍體上搜刮一把“魯格”手槍
而到了太平洋戰場,美軍發現,日軍居然也有“魯格手槍”,這讓繳獲這把槍的美軍倍感意外--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在太平洋戰場上撿到“魯格手槍”,真是賺大了。
然而等繳獲它計程車兵試槍的時候發現,別說威力了,就說精度,超過二三十米,子彈都已經不知道飄到哪裡去了,根本不是“魯格”手槍。
沒想到自己拼了命撿回來的“收藏品”,竟然是破銅爛鐵。根本沒法用。
容易走火
這把槍之所以“只能用來自殺”,是因為很容易走火,這是由於彈夾卸下來之後,膛內還會留著一發子彈,如果不小心碰到扳機了,那就是真的“最後一顆子彈留給我”了
撞針脆弱
而且這把槍的撞針力度也很小,很容易撞針被折斷,所以當時帶著這把槍的軍官,平時都得多帶幾根撞針出門,實在是太憋屈了
彈匣容易掉
這把槍因為是魯格的翻版,然而設計師顯然沒有學到精髓。魯格手槍的彈匣設計是可以讓射手單手退掉空彈匣,將滿彈匣快速壓進去。
然而南部十四式的彈匣,只需要受到一點震動,彈匣就會自動脫落,對於習慣了好槍名槍的美軍來說,這把槍是真的“狗都不用”。
關注我,帶你看更多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