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自恃航空戰力“天下無敵”的美國空軍,近年來遇到了以中國空軍為主的強力挑戰。特別是中國自行研製的殲-20隱身戰鬥機出現後,美軍原先依仗的F-22與F-35的搭配陣容不再享有代差優勢。因此,美國空軍大力推進下一代戰鬥機NGAD的研發,希望以隔代技術的先發機會重新獲得戰鬥機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不過,最近一則衛星圖片上的發現,似乎暗示著在第六代戰鬥機領域,中國的起步和進度或許並不比美國慢。
美國《The Drive》網站軍事專欄近日發表文章稱,在中國成都飛機公司的試驗機場內,發現了類似無尾戰鬥機的物體。據悉,這個物體的外形類似於美國X-44驗證機和研製中的NGAD戰機。它像是一個較大的修改過的菱形三角翼平面,具有相對較薄的鼻段,翼展與殲-20差不多,體積不小。最有趣的是,它顯然是一個無尾設計。撰文者認為,該機的外形讓他想起了幾年前的X-44驗證機的概念CG。雖然現實中X-44計劃從未實現,但其設計對美國的隱身無人機等專案提供了不少借鑑。
從這架可能與中國“六代機”關聯密切的機型來看,無尾佈局設計和目前美國NGAD的概念方案相當近似,這或許也將成為第六代戰鬥機的普遍特徵。之所以無尾設計會在近年來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軍用航空器的全向雷達隱身要求有著很大關係。目前各國已經投入使用的隱身戰鬥機,主要是以針對前向和前下方向的雷達照射進行設計最佳化,以實現隱身效果。
理論上來說,為了最大限度減少對雷達波的反射,飛行器的外形應該儘量追求線條簡單化和扁平造型的設計。而在面對側向照射的雷達波時,“高聳”的垂尾幾乎就是天然的角反射器,很容易“貢獻”強雷達反射效果,讓隱身效能大打折扣,如果能“幹掉”垂尾,那戰機的側向隱身效果將得到顯著的提升。另外,去除垂尾還有一個效果,那就是有利於減小飛行阻力,有望讓飛行器的最大速度獲得提升。
不過反過來想,對於強調高機動能力的戰鬥機來說,一旦失去垂尾,很可能會大幅度削弱戰機機動性,因此在F-22和殲-20等隱身戰鬥機的身上,都沒有對垂尾“痛下殺手”。與之相反,那些不大追求高機動性的轟炸機和偵察機倒是率先拋棄了垂尾,比如採用了飛翼佈局的B-2隱形轟炸機,以及RQ-170和RQ-180等隱身偵察機。
隨著以NGAD為代表的第六代戰鬥機專案的出現和不斷推進,更強的雷達隱身和全向隱身能力成為了重要指標,無尾化設計的價值也越來越大。至於因缺失尾翼而對飛機機動能力造成的影響,目前來看主要將透過推力向量發動機和電傳飛控等技術來解決。此外,不排除六代機會追求更快的飛行速度,如3倍音速乃至更高,故確實有必要在外形上儘可能地追求減阻效果,搭配變迴圈發動機發揮出更強大的飛行效能。
當然了,短時間內來看即便是美國的NGAD戰機,似乎也沒有做到徹底擺脫尾翼的地步。從此前公佈的概念影片來看,其外觀更接近保留垂直尾翼,但將其設計成可動摺疊的結構。在需要高速飛行時,將垂直尾翼放平摺疊起來,需要增強低速機動飛行效果時,則將尾翼豎起,不排除中國可能使用類似的方式。換句話說,雖然在戰鬥機上取消垂尾的優點很多,但以當前人類的技術能力來看,暫時還很難徹底實現這一點。
最後要說的是,僅憑一張模糊不清的照片就斷定該機與中國未來的第六代戰鬥機有關,多少有些站不住腳。或許那是一架從未公開過的大型隱身無人機,可用於對空或對地作戰;也可能是某種方案的初期模型;甚至可能是在研的某款大型隱身機的縮比模型,即被用於風洞或雷達測試。至於這款外形無比前衛的戰機究竟是何用途,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