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的人說魏國,很少有說到魏國人的始祖畢萬的。魏國的所在之地,時間還要早於春秋時代。魏國之前有魏地,這個魏地是西周時代的芮國所在,大致就是今天山西省的運城市,這座城市在春秋戰國時代皆為魏國的核心腹地。芮國最早是殷商時期的方國,但在那個時代里名不見經傳,很少受到重視,後來周武王攻滅殷商而後,芮國即成為姬周親族封國,是純正系統的姬周親族。那麼這個畢萬既不姓魏,又不是芮國子弟,又是什麼時候成為魏國始祖的呢?
畢萬或許很多年前就依稀記得家族的傳說,畢氏的祖先是畢公高,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史書載:“文王之子十六國有畢、原、豐、郇,言畢公是文王之子”。畢公高也屬姬周家族核心圈層的重要人物,在姬周建國而後畢公高受封到畢國,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西安、咸陽附近。畢氏族群在西周時代臨近天子都城,享受著周天子的庇佑,當週王室衰微而後,畢氏家族也隨之衰敗,戎狄部族橫行姬周故地,畢氏子弟不能守護家業,帶著子弟們流落民間,後來畢氏的畢萬到了晉國,出仕於晉國。
關於畢氏族群的遷徙,史書中有“其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這即是說在西周鎬京城破而後,整個畢氏家族的遭遇還是比較悲慘的,流離失所是一定會有的,艱難生存也是一定有的,正是這種悲慘的生活才歷練了畢萬的精神和意志,畢萬也才在晉獻公的身邊成為了重要的武將。《左傳》載:“晉侯作二軍,公將上軍,大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以滅耿、滅霍、滅魏”,晉獻公的對外征戰之事,由畢萬擔任戎右,可見其擅長軍事作戰。而耿、霍、魏三國之滅,成為畢萬之成名戰。
在晉獻公的身邊既有荀息、士蒍這樣的謀臣,更是有趙夙、畢萬這樣的戰將,也正因之於此才讓晉獻公為晉國帶來了數十年盛世,晉獻公攻滅的“三十六國”中,這些文臣武將皆有功勞。而晉獻公對這些謀臣武將也從不吝嗇,耿地賞賜給了趙夙,魏地則是封給了畢萬。《史記》載:“畢萬封十一年,晉獻公卒,四子爭更立,晉亂。而畢萬之世彌大,從其國名為魏氏”,可見畢萬在魏地至少經營有十餘年,而也正是在這十餘年間,畢萬的家族在魏地繁衍生息,有了建國之根基,其後即有魏國之說。
當年畢萬面臨家族沒落,就曾經思考過如何發展家族,還專門舉行過占卜活動。《左傳》載:“初,畢萬筮仕於晉……辛廖佔之,曰:吉。……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孫,必復其始。”這即是大吉之兆,畢萬便是決心歸附晉獻公。後來晉獻公封畢萬到魏地之時,晉獻公的掌卜大夫郭偃也曾得大吉之兆,是所謂“畢萬之後必大……其必有眾”,畢萬的明智之舉和郭偃的先見之明,皆對畢萬的未來定調。只是這種兆祥其實還不明顯,甚至畢萬還有個子孫可稱為紈絝子弟。
畢萬有個後人名為魏犨,這位人物跟畢萬有著同樣的特長,即是擅長軍事作戰。晉獻公死後,晉國諸公子爭位,跟荀息、士蒍皆是不同的是,已經從畢氏成了魏氏的畢萬家族,並沒有明顯的參與公族之爭,這是相當聰明的抉擇。但是每個富家子弟中總是有那麼幾位紈絝子弟,比如魏犨就跟公子重耳關係密切,當魏氏家族謹小慎微的逃避著晉國公族之亂的時候,魏犨卻毅然決然的跟隨重耳流亡列國,長達有十九年之久,其後重耳歸國,魏犨與狐偃、趙衰等人共同成為晉國“五賢士”。
畢萬遇見了魏獻公,魏犨遇見了晉文公,正是這兩代魏國先祖們,為魏國家族和封底之發展奠定了堅實根基。其後魏國之盛,也自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