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陳月飛 劉姚炎
近日,記者在江蘇省軍區南京第十一離職幹部休養所見到了一份寫於73年前的入黨志願書,新四軍老戰士沙正平向記者講述了這份珍貴原件是如何被儲存下來的。
沙正平1929年出生在興化農村。興化城曾先後兩次被日本侵略者侵佔,被破壞得千瘡百孔,一家人東躲西藏才得以保全性命,這讓沙正平心裡埋下了參軍打擊侵略者的種子。1945年3月,剛滿16歲的沙正平響應抗日民主政府號召,報名參加新四軍。體檢時,又瘦又小的沙正平怕自己體重不過關,悄悄在兜裡揣著磚塊稱重,之後成為興化縣海河區警衛連戰士。
入伍半年後,沙正平當上了海河區區長的通訊員。不久後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全面內戰爆發,國民黨軍重兵壓向蘇北解放區。“當時蔣介石叫囂3到6個月消滅共產黨,形勢很緊張。我們基層政權有的撤銷了,區長征求我意見,說你還是回家去吧,我說我是光榮參軍來幹革命的!”沙正平堅持留下,經區長推薦,轉入蘇中衛校學習,後來成了一名軍醫。
1948年,因立場堅定、工作出色,沙正平成為黨組織發展物件,他鄭重填寫了入黨志願書,也就是記者如今看到的這份巴掌大小、有12頁的小冊子。志願書上佈滿了歲月侵蝕的痕跡,封底裡印有6條“共產黨員標準”:終身為共產主義奮鬥,革命的利益高於一切,遵守黨的紀律、嚴守黨的秘密,百折不撓執行決議,群眾模範,努力學習。
這6條標準,要全部做到卻並不簡單,戰爭年代常常要用生命來踐行。“你入了黨,是黨員,黨需要你到哪裡,你就到哪裡;哪裡最危險、哪裡最艱苦,都是黨員去。”軍醫與傷病員打交道多,沙正平說,那時政治幹部、黨員犧牲的特別多,“為什麼?最困難、最危險時都是黨員衝上去!”
沙正平說,當時對黨員的考察並不簡單,要學習《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等理論書籍。“我看過好幾遍,印象最深刻的是,做了共產黨員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的理解是,共產黨員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共產黨員是為人民服務的,不應該有私心。”
因此,73年前沙正平這樣在入黨志願書中寫自己為什麼入黨:共產黨是最進步、最光榮、能得到大多數人擁護的政黨,“所以我也想加入進去,跟著他走,受更多的教育,對自己能更有進步。”這冊穿越戰火硝煙的志願書,封面上是一名戰士嚮往熠熠生輝的黨徽和五角星,圖案簡潔,正是當時追求進步的人們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真實寫照。
1948年9月,沙正平光榮地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1949年3月5日轉為正式黨員。“從此後,我工作的幹勁更足、標準更高,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決心更加堅定。”沙正平剛轉正,就自告奮勇,從後方醫院來到主力部隊蘇中二分割槽二十一團的醫療三隊,一個人負責通訊連、機槍連、偵察連的醫療工作,夜以繼日守在醫療隊救治傷員,有時甚至累得虛脫。“黨員就是要處處體現模範作用,當時如果在戰場上你表現不好,你這個人在群眾當中是沒有威信的。”
沙正平曾參加過淮海戰役,入黨後又參加渡江戰役、解放上海,這份入黨志願書一直被他小心儲存著,如今儲存在他個人檔案裡。為什麼當時會將入黨志願書發給個人保管呢?沙正平說,戰爭年代經常會調動單位,也可能會在戰鬥中與組織失散,發給個人的志願書可以證明身份。“比如傷病員可以拿著志願書在醫院過組織生活,傷愈後回不去原單位或回到地方上,可以轉移組織關係。”
在不停轉移和不斷輕裝中,沙正平甚至丟掉了記了許久的日記,但入黨志願書一直不離身。“在困難的時候我什麼東西都丟掉了,但我覺得這份入黨志願書很重要,就把志願書縫在了黃挎包夾層裡,走到哪帶到哪,就像我自己的生命一樣儲存著。”今年92歲的沙正平說,自己雖然已經離職休養,但作為一名老黨員,依然要遵守組織紀律、服從組織領導,嚴格踐行共產黨員標準。
(解放軍報客戶端·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