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1600年開始,大明萬曆年間,大明王朝的東北邊患滿洲逐步崛起,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以王朝更替為目的的歷史活劇上演了,新興勃發的滿洲與老態龍鍾的大明肉搏對撞。
作為最後一次王朝更替,最後一次大規模王朝間戰爭,思考期間存在的規律性的問題,思考當時世界發展的趨勢,思考這段歷史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而弄清楚以下六個問題是弄清為何封建中國邊患無窮,內亂不止,為何中國歷史沒有發展為自發的的資本主義時代至關重要:
問題之一:是漢滿民族間競爭,還是經濟問題?
問題之二:是父祖家仇國恨,還是逐鹿中原?
問題之三:是邊患無窮無解,還是大明黨爭?
問題之四:是滿洲鐵騎難克,還是明軍腐敗?
問題之五:是滿洲貴族獨鬥,還是東北地主階層聯盟?
問題之六:是最後的封建盛世,還是末路殘局難治?
試解問題一,是滿漢民族競爭,還是經濟問題?所有上層建築的改變都有經濟基礎背後發揮著作用,就封建時代的皇權和全國權力變更而言要改變之,就要增強軍事、政治實力,更要由蓬勃發展的封建經濟來支撐。
明亡清興期間,滿洲八旗所在地區女真族已經由遊牧轉向定居農業,農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經濟實力也不斷躍升,加之以努爾哈赤為首的滿洲八旗貴族對政治統治的加強,對文字文化的振興,全民族整體實力業已崛起,由封建農奴制開始向封建地主階級統治轉變,漢族玩了上千年的封建制度,於新興的滿洲而言是新鮮而有價值的制度,他們也不斷汲取中原漢族王朝的封建政治和文化養分,豐富和強大自己的軍事政治統治技術。這是蓬勃發展的東北經濟處於上升階段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必然權勢。而明政權遏制東北,經略東北的戰略無疑是阻礙了這個過程,導致了滿洲政權集聚力量最終要與明朝中原逐鹿!
試解問題二:是父祖家仇國恨,還是逐鹿中原?
後金反明檄文
大金國主臣 努爾哈赤詔告於皇天后土曰: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欺凌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徵之。
——選自《清太祖高皇帝實錄》
七大恨解釋:(1)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2)明朝偏袒葉赫、 哈達,欺壓建州;(3)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4)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5)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援,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6)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7)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 作威作福。
以上後金用七大恨祭天,其一理由就是明朝妄殺其父、祖,這是明遼東總兵李成良在鎮壓後金過程中犯的一個錯誤,應屬於無心只過,但是在努爾哈赤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加之明朝經略東北所採取的扶植葉赫、哈達壓榨建州的政策,造成建州不得不反。
而其真正原因恐怕是建州力量積蓄達到了臨界點,需求與大明王朝進行權力爭鬥,要開始逐鹿中原了。但七大恨還是透露出明朝限制建州為代表的東北女真族發展的怨恨,從中不難看出中原王朝僅僅靠限制經略與邊疆民族之間關係的不足。
試解問題三:是邊患無窮無解,還是大明黨爭?
東林黨爭概指明末東林黨(及其骨血——復社)與宦黨、浙黨、齊黨、楚黨、昆黨、宣黨之爭。明萬曆時起,朝政日趨腐敗,黨派林立,黨爭迭起。在這些黨派中,最先以浙黨勢力較大,浙黨首領沈一貫、方從哲都先後出任內閣首輔,在朝當政。後經“梃擊”、“紅丸、“移宮”三案之後,光宗朱常洛即位,東林黨因擁立有功而勢力大盛。浙黨落敗,轉而投效閹宦首腦魏忠賢。“言事者益裁量執政,執政日與枝柱,水火薄射,訖於明亡。”東林黨是明末以江南士人為主的政治集團。在東林黨之外,還有浙黨、齊黨、楚黨、昆黨、宣黨等,東林黨爭幾乎是東林黨與全國朋黨集團之爭。東林黨得勢時期為明末崇禎帝時期,崇禎帝即位後大肆追捕閹黨並任用東林黨人。美國學者賀凱對於東林黨的評價是“他們是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軍,但不是一個改革政治計程車大夫團體。”但是也有人認為東林黨是江南各大財閥在朝堂的代理人。
黨爭的惡劣政治影響也滲透到東北邊患治理中,一切戰略部署都打上了黨爭的烙印,邊患是否被徹底解決不是唯一的考量,其中還參雜著朝堂黨爭的算計,這樣某種程度上在東林黨和宦浙等黨爭中,東北邊患的解決與否並不打緊,重要的是在邊患治理上自己黨派是否得到政治利益亦或其他黨派是否被打擊。明遼東經略的兩位大將,熊廷弼和袁崇煥的啟用和廢除都有黨爭得影子,軍國存亡大事是這樣,其他事情更不用說了。
東林黨人名聯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多麼希望這聲聲入耳和事事關心是關心民間疾苦和國家民族命運,而不僅僅是關注一黨一派的得失。
試解問題四:是滿洲鐵騎難克,還是明軍腐敗?
滿洲八旗制度,平時為民耕牧,戰時帶兵打仗,滿洲鐵騎是新興的滿洲政治經濟集團的強勁軍事力量,其組織嚴密,紀律嚴明戰鬥力極其兇悍。非強大對手無法戰勝!遍觀整個晚明時代也僅僅有熊廷弼和袁崇煥能夠抵擋一時。
究其原因,唯腐敗二字,明軍長期腐敗軍隊漁利 ,導致軍備長期廢弛,軍隊風氣敗壞,豈能阻擋強大的滿洲鐵騎。
試解問題五:是滿洲貴族獨鬥,還是東北地主階層聯盟?
滿洲與大明的爭鬥,表面上好像是八旗貴族帶領下與明王朝的軍事對決,但應當看到在滿洲營帳下還有東北地區的漢族和蒙古族地主代表,漢有范文程、洪承疇等重要謀臣,蒙古有蒙八旗,可以說與大明作戰的不僅僅是滿洲貴族及其民族武裝,還包括東北地主階級和蒙古族軍事力量參加。
不難看出,新興的滿洲地主階級由於自身發展的需要,集合東北地主階級力量,趁著明朝萬曆以來的朝政敗勢,與明王朝展開殊死決鬥,目的在於中原逐鹿,為此滿洲付出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帝王戰死沙場,八旗鐵騎數以萬人沙場喪生,經明末戰爭人口數由五千餘萬人下降到一千多萬,天下十室九空,枯骨萬里成了人間地獄,從這個角度看任何地主階級的戰爭都是以貧苦農民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為代價的!
試解問題六:是最後的封建盛世,還是末路殘局難治?
明朝晚期,封建專制的腐朽不堪充分展示,宦官專政,黨爭不斷,邊患無窮。但放眼世界,十七世紀、十八世紀正是西方文明升騰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時代,資本主義制度開始在西方蓬勃發展,文藝復興運動方興未艾,最重要的科學門類已經開始建立並完善,人類文明比重的天平已經向西方傾斜!
而在亞洲的東方卻仍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雙重拉扯下走向王朝的滅亡,但可惜並沒有迎來資本主義的發展,反倒是後來的滿清以更加雷霆手段來鞏固了封建專制統治,當一個集皇權、相權和民權獨攬一身的滿清皇帝群崛起時,他們越是勤奮的經營朝政,勵精圖治越是將中國社會拉入封建的泥淖,中國社會在康乾盛世的幻象下落後於世界,落後於時代,為近代多災多難的中國國運埋下了伏筆!
一聲嘆息,明對東北經略失敗活劇在滿洲八旗攻克北京的吶喊聲中落幕,而隨之而來的滿洲及其後繼滿清王朝解決邊患的方式不同於他的前任,讓歷史翻過明末清興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