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革命 父子國殤——張仲超烈士
“一家革命,父子國殤!”周恩來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的一次談話中提到張家父子時深情感嘆。張仲超,又名根泉,1904年11月16日出生於三原縣西張堡村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張景秋,曾留學日本士官學校,回國後參加辛亥革命陝西舉義。張仲超犧牲兩年後,其兄張寶泉被國民黨新軍閥殺害於上海龍華。13年後,他的父親張景秋在重慶遭日本飛機轟炸罹難。
張仲超5歲喪母,由祖母撫養,幼時在縣小學和西安一師附小、省立三中上學。1920年,張仲超考入天津南開中學,讀了《共產黨宣言》《新青年》等進步書刊,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1922年加入共進社,在《共進》雜誌上寫文章,揭露軍閥統治下陝西教育的黑暗。
1924年,張仲超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同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從此更加積極地投身革命鬥爭,經常為《共進》雜誌寫文章,熱情宣傳馬列主義和進步思想。在《推翻軍閥與帝國主義》一文中,他科學地論證了軍閥與帝國主義的關係,指出帝國主義是中國的主要敵人。“帝國主義借軍閥以肆其侵略,軍閥借帝國主義以固其位置。各國侵略中國,不得不宰割中國經濟之命脈,不能不利用軍閥來擾亂中國”。他得出結論:“軍閥我們固然要推翻,帝國主義我們尤不能不反抗,後者一經解決,前者即可迎刃而解。”
1926年秋,經黨組織批准,張仲超考取了廣州黃埔軍校。南下前夕,發生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這一天,張仲超和北京大學的廣大師生一起,積極參加了由北大、清大、燕大和北京總工會二百多個社團五千多人,在天安門前舉行的反對八國通牒的國民示威大會,會後示威遊行,張仲超隨請願團向鐵獅子衚衕進發途中,一面散發革命傳單,一面振臂高呼。當執政府內的衛隊和執政府廣場的軍警向請願民眾開槍時,他奮不顧身地同反動軍閥展開搏鬥,壯烈犧牲,時年22歲。
(文字整理咸陽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婕 實習記者: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