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一統的觀念根深蒂固,幾乎與中華民族5000年文化同步發展。雖然說中間有一些分裂分裂的階段,但是大方向大趨勢是大一統的。炎黃子孫、華夏後裔,從炎帝、黃帝時期,中華民族就處於一個形式上的統一,觀念上的統一思想上的統一階段,夏商周的成立形成了王朝的統一,中原文化逐步的形成。從炎黃時期的萌芽發展到夏商周時期的真正的形成,中華民族的發展生生不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文化、政治、經濟、軍事各個方面上的交流促進了相互的發展。
秦始皇統一六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大統一,書同文車同歸統一度量衡,實行君縣制奠定了政治架構的統一政治架構的國家、民族和王朝。也從一定意義上將諸侯的紛爭,分封制終結,形成了中央集權式的大統一的政治模式。到了漢朝,董仲舒時代的廢除百家,獨尊儒術,實現思想上、文化上和精神上的大統一。後來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出現了唐朝的鼎盛時期,北宋時期的宋遼金,宋朝時期的朱熹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學思想達到了鼎盛時期,成為統治統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系統哲學,而明朝時期的王陽明,更加促進了精神文化上的神聖性,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思想體系最終形成並佔統治地位和壟斷地位,形成了類似於宗教似的思想、理念、精神、產品,併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食糧。臺灣問題如果沒有外部勢力的干擾,沒有美日等國的干預,當地人們仍然是秉承著這種大一統的理念。中國強大了,外部勢力減弱,這種大一統的思想會起主導作用,最終實現政治上文化上思想上的統一。
從歷史的發展分析,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以及幾千年來政治經濟的發展架構、發展模式和發展的在世界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曾經創造過輝煌尤其是盛唐時期,對中亞中東以及歐洲的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對於東南亞沿海地區的影響力較大。但明清由於封閉落後的農耕經濟,不重視對外關係以及對外關係非常弱小,對整個世界的影響力相對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