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獨一無二的,中國幾千年的歷史,400多位皇帝也都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無法替代的。其次,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龍是一個能夠呼風喚雨的神的存在,而對於中國的封建社會來說,皇帝也是站在至高點能夠呼風喚雨的存在。這可能也是寓意著“湖北雙龍一兩”剛發行沒多久,就“夭折”的原因吧。怎麼會設計出兩條龍鑄造在幣上啊,難道設計者當時就預測到大清要滅亡?
“銀本位”的大清朝,銀子是怎麼流通的。
清朝用銀,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最初的一百年,國內大部分的地方,專用銀塊,雖然鑄成錠形,但仍以兩計算。第二個階段是嘉慶以後的八九十年間,即19世紀的大部分,貿易銀漸深入中國內地,在中國變成一種選用貨幣。第三個階段是清末的幾十年間,中國自己鑄造銀元,並賦以法償資格。當然在第二第三兩個階段裡,銀兩還是通行的。
“湖北雙龍一兩”鑄造圖案解析
1905年1月6日(光緒三十年十二月初一)湖北銀元局改名銀幣局開制新銀幣,正面中央銘文:大清銀幣。上緣鏤: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下方刻:庫平一兩。背面為雙龍戲珠。中央紀值壹兩。外緣上下為英文。依大清銀幣四字。模具由日本大阪造幣廠製作,預計日產3萬枚
“湖北雙龍一兩”推行不下去的原因分析:
1.是相異於原本通行的七錢二分銀元的形制,各地要互相折算才能通用反而增加使用成本,使用不便。
2.含銀量的問題,英國駐漢口商務領事報告指出:因為含銀量只有百分之87.7.比同等重量的七錢二分銀元含銀低,所以不受商民歡迎。
“湖北雙龍一兩”的鑄造量
關於這個問題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1.光緒三十三年袁世凱等人的奏摺中所提到:鄂造壹兩銀幣發出70萬兩,不惟藩庫收發,商民信用。即江海關稅,亦按庫平足紋一律收納。不得不將舊鑄陸續收回。(也就是說當時鑄造了70多萬枚)
2.張之洞上奏朝廷後初鑄庫平一兩之銀元40萬枚,20萬諮送湘省,即行退回,鄂省除發過一個月薪水之外,皆以不用繳還而止。此事兩湖南北人人知之。其他如東方雜誌第六年(宣統元年)第八期登載張之洞:試鑄庫平一兩銀元數十萬,分給湖南,退還未用,湖北本省,除發委員薪水外,均未行用,旋即停鑄,仍鑄七錢二分。另外英國領事商務報告記載,次年1月湖北壹兩曾以軍餉發放。(也就是當時鑄造量為40萬枚)
3.海光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漢口華洋貿易情形論略記載:此為張宮保所頒行,經過朝廷同意,作為國幣準備全國推行。可惜發行受阻,所出僅十四萬七千枚,其成色千分中有銀八百七十七分,銅七十分,錫五十三分,計一千枚合關平銀九百七十八兩四錢二分。而以之完稅,則定作關平銀九百七十八兩四錢。由此可知一兩銀幣的成色確實低於標準銀元。(也就是鑄造了14.7萬枚)
4.耿愛德之(中國幣圖說匯考)所載是64.8萬枚。美國克勞斯世界硬幣目錄即採納此資料,筆者推測可能耿氏採用的是鄂局向中央呈報的產量。若論實際發行的數量,海關報告必有資料根據,比較可靠。
不論是那個說法是正確的,“湖北雙龍一兩”不受各界歡迎而終未能推廣這可是事實。
我查了一下PCGS有分入盒:
大字版25枚
小字版209枚
根據銀幣的正面“大清銀幣”四字大小可分為大字版,小字版兩種,自己拿2種幣的圖案一比就知道了,其中大字版更為稀有。
您的關注,評論,轉發,是創作的動力來源。
謝謝大家!